传输层协议 TCP(1)
传输层协议 TCP(1)
TCP 协议
TCP 全称为 “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人如其名, 要对数据的传输进行一个详细的控制;
TCP 协议段格式
• 源/目的端口号: 表示数据是从哪个进程来, 到哪个进程去;
• 32 位序号/32 位确认号: 后面详细讲;
• 4 位 TCP 报头长度: 表示该 TCP 头部有多少个 32 位 bit(有多少个 4 字节); 所以TCP 头部最大长度是 15 * 4 = 60
• 6 位标志位:
○ URG: 紧急指针是否有效
○ ACK: 确认号是否有效
○ PSH: 提示接收端应用程序立刻从 TCP 缓冲区把数据读走
○ RST: 对方要求重新建立连接; 我们把携带 RST 标识的称为复位报文段
○ SYN: 请求建立连接; 我们把携带 SYN 标识的称为同步报文段
○ FIN: 通知对方, 本端要关闭了, 我们称携带 FIN 标识的为结束报文段
• 16 位窗口大小: 后面再说
• 16 位校验和: 发送端填充, CRC 校验. 接收端校验不通过, 则认为数据有问题. 此处的检验和不光包含 TCP 首部, 也包含 TCP 数据部分.
• 16 位紧急指针: 标识哪部分数据是紧急数据;
• 40 字节头部选项: 暂时忽略;
类比文件:把数据到文件做写入,把文件打开,在内核中创建一个struct file对象,把文件对应的属性载入到内核中,以innode的形式让我们能通过struct file结构体找到它
struct file有对应的缓冲区,文件缓冲区,把数据从应用层通过write或系统调用把数据写入对应的文件,并不是把数据写到对应的外设,而是把数据写入到该文件的内核,缓冲区里,操作系统把数据刷新到外设中
刷新的过程:从自己的TCP数据缓存区放送到对方的数据缓冲区,发送的多少叫刷新的策略
报头和有效载荷分离?
4比特位,从二进制角度来说是[0,15],但是起步要二十个字节,所以有规定:基本单位是4字节,所以实际上是[20,60],TCP报头一定要能整除四个字节
怎么没有报文大小,只有报头大小?
因为TCP是面向字节流的,数据的大小由上层决定
TCP的可靠性
1.具有应答,可以保证对历史消息的可靠性
2。通信中最新的报文永远无法应答,最新可靠性无法保证
3.保证可靠性,处于核心地位:确认应答机制
我们不能够对应答做出应答,这会处于无限循环
这是有确认序号,确认序号是在原有序号基础上加1,在指定报文序号前把所有信息收集起来,下一次发送开始从确认序号开示,
服务端不只有应答,还有报头加上有效载荷
比如:一段对话
李雷:你吃了吗
韩梅梅:我吃了我吃的饺子
李雷:我吃的寿司
。。。
也会有出现乱序的情况,这是不可靠的,所以双方传递的TCP报文必须有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