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基于数据结构用java实现二叉树的排序器

1. 设计概述

本文介绍的排序器基于二叉搜索树(BST)数据结构实现,通过Java泛型编程,支持对实现了Integer接口的类型进行排序。该设计充分利用BST的天然排序特性,提供高效的元素插入和有序遍历功能。

2. 核心架构

2.1 节点类(Node)

作为BST的基本单元,具有以下特性:

  • 存储结构:包含元素项(item)、左子树指针(left)和右子树指针(right

  • 插入逻辑

    • 若新节点值小于当前节点,递归插入左子树

    • 若新节点值大于当前节点,递归插入右子树

  • 遍历方式:通过中序遍历(左-根-右)实现升序输出

2.2 排序器主体(BinaryTreeSort)

  • 根节点管理:维护树的入口节点root

  • 操作方法

    • add(E element):构建排序树结构

    • sort():触发中序遍历输出排序结果

3. 关键算法分析

3.1 插入算法

  1. 时间复杂度:

    • 最优/平均情况(平衡树):O(log n)

    • 最坏情况(退化成链表):O(n)

  2. 空间复杂度:递归栈深度O(h),h为树高

3.2 排序算法

  1. 中序遍历始终保证O(n)时间复杂度

  2. 输出稳定性:原始相等元素的相对顺序可能改变(非稳定排序)

package com.DataStructure.BinaryTree;/*** 基于二叉树结构实现元素排序处理的排序器* @param <E>*/
public class BinaryTreeSort<E extends Integer>{/*** 定义节点类*/class Node<E extends Integer>{private E item; //存储元素private Node left; //存储左子树地址private Node right; //存储右子树地址public Node(E item) {this.item = item;}/*** 添加结节点*/public void addNode(Node node){// 完成新节点中的元素与当前节点中的元素的判断// 如果新节点中的元素小于当前节点中的元素,那么新结点则放到当前节点的左子树中if(node.item.intValue() < this.item.intValue()){if(this.left == null){this.left = node;}else{this.left.addNode(node);}}else{// 如果新节点中的元素大于当前节点中的元素,那么新结点则放到当前节点的右子树中if(this.right == null){this.right = node;}else{this.right.addNode(node);}}}/*** 使用中序遍历二叉树*/public void inorderTraversal(){// 找到最左八则的那个节点if(this.left != null) this.left.inorderTraversal();System.out.println(this.item);if(this.right != null) this.right.inorderTraversal();}}private Node root; // 存储树的根节点的地址/*** 将元素添加到排序器中*/public void add(E element){// 实例化节点对象Node<E> node = new Node<>(element);// 判断当前二叉树中是否有根节点,如果没有那么新节点则为新节点if(this.root == null){this.root = node;}else{this.root.addNode(node);}}/*** 对元素进行排序*/public void sort(){// 判断根节点是否为空if(this.root == null)return;this.root.inorderTraversal();}}
package com.DataStructure.BinaryTree;public class Example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BinaryTreeSort<Integer> sort = new BinaryTreeSort<>();// 1,8,6,3,5,2sort.add(1);sort.add(8);sort.add(6);sort.add(3);sort.add(5);sort.add(2);sort.sort();}
}

http://www.lryc.cn/news/617393.html

相关文章:

  • 零基础AI编程开发微信小程序赚流量主广告实战
  • Spring Framework源码解析——DisposableBean
  • 【PyTorch】单目标检测项目部署
  • 逃离城市与喧嚣,拥抱新的生活方式
  • 第2节 PyTorch加载数据
  • 5G与云计算对代理IP行业的深远影响
  • AI基础与实践专题:PyTorch实现线性回归
  • 开博尔雷电5数据线:120Gbps“闪电传输”,以Intel硬核基因从容优化数字生活
  • STM32CubeMX + HAL 库:用硬件IIC接口实现AT24C02 EEPROM芯片的读写操作
  • 【算法训练营Day23】贪心算法part1
  • InfluxDB 在物联网设备数据采集与分析中的应用(二)
  • Apache Ignite超时管理核心组件解析
  • 元数据管理与数据治理平台:Apache Atlas 基本搜索 Basic Search
  • 强化学习常用数据集
  • linux 秒 安装谷歌浏览器 区分ubuntu和centos 给python爬取网站使用
  • 提升行车安全的关键技术:BSD(盲点监测)与DSM(驾驶员监测)是如何工作的?
  • 剧本杀小程序系统开发: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新动力
  • 【VS Code - Qt】如何基于Docker Linux配置Windows10下的VS Code,开发调试ARM 版的Qt应用程序?
  • AI模型服务接入WAF防火墙
  • 为什么Open WebUI可以不联网问问题,而直接使用Ollama可能需要联网
  • 虚幻GAS底层原理解剖十 (网络)
  • Linux操作系统从入门到实战(二十)进程优先级
  • 汉森(1982)提出的广义矩估计法
  • ResponseBodyAdvice是什么?
  • Agent用户体验设计:人机交互的最佳实践
  • Cobalt Strike的简单搭建与使用
  • ARM基础概念 day51
  • 环境配置-拉取NVIDIA Docker镜像时出现401Unauthorized错误
  • Redis 01 数据结构
  • 第7节 大模型性能评估与优化方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