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6G和超快光谱铺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布新型太赫兹光芯片,实现多通道信号操纵
引言
近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量子电子学研究所的Valerio Digiorgio、Giacomo Scalari等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基于“逆向设计”方法的太赫兹有源波分复用器(WDM),该器件可集成在芯片上,实现对太赫兹频率信号的高效分路与放大。
DOI: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2557-5
核心内容
波分复用器(WDM)是实现并行信号传输的核心器件,能像分拣快递一样将不同频率的信号分配到对应通道。但在太赫兹高频段,传统设计面临损耗大、体积难缩小等问题。该团队通过两项关键技术突破解决了这些痛点:
超紧凑逆向设计拓扑优化
团队借助SPINS软件的梯度优化算法,在200μm×200μm的微小区域内(归一化体积V/λ³≈0.5),精准调控GaAs(折射率≈3.6)和BCB聚合物(折射率≈1.57)的空间分布,让2.23.2THz频段的太赫兹波“各走其道”,最终分出3个330GHz带宽的输出端口。这种设计将光通信领域的逆向设计技术拓展到太赫兹波段,体积较传统器件大幅缩小。
有源增益补偿损耗
器件嵌入量子级联异质结构作为增益介质,可主动补偿金属波导的严重损耗(太赫兹波段金属损耗可达40dB/cm)。实验显示,通过独立偏置调节,WDM能实现3.5倍(5.4dB)的信号放大,且在39V电压范围内灵活切换“损耗模式”和“放大模式”。
高性能实测表现
与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QCL)频率梳耦合后,该WDM输出信号覆盖2.653.30THz频段,最大串扰仅6dB(串扰越低信号越纯净),且通过集成贴片阵列天线实现稳定表面发射。SWIFTS光谱技术验证显示,输出信号保持了激光的相位相干性,在250GHz带宽内实现稳定频率梳工作。
研究意义
这项技术标志着太赫兹集成电路向前迈出关键一步:
1.解决了高频损耗难题:太赫兹信号在传输中损耗极大(约40 dB/cm),而有源设计能实时补偿损失,提升信号完整性;
2.实现高密度集成:逆向设计使得器件尺寸远小于传统波长尺度,为多功能THz芯片打下基础;
3.兼容性强:可与硅光子平台结合,未来可扩展用于6G通信、超高分辨率成像、光谱分析和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
结语
如果说太赫兹频段是电磁谱中“最后的边疆”,那么这项研究就像是第一批修进这片边疆的高速公路。它不仅展示了逆向设计在太赫兹光子中的巨大潜力,也为我们未来进入“太赫兹时代”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器件支撑。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手机、卫星、甚至医疗成像设备中,就会用上这样的太赫兹集成芯片。
图1;逆向设计优化
图2:器件结构与模拟
图3:QCL与WDM输出信号的光谱测量
图4:实验与模拟传输结果对比
图5:电输运特性与功率测量
图6:电拍频与移波干涉傅里叶变换光谱(SWIFTS)测量
【注】小编水平有限,若有误,请联系修改;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