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语言的并发模型对比:Go、Java与Python
并发编程是现代软件开发中绕不开的话题。无论是高并发的 Web 服务、数据处理,还是分布式任务调度,都需要理解语言层面的并发模型。不同语言由于设计哲学和运行时环境的不同,在并发上的实现差异巨大。本文将从 核心机制、调度方式、开销成本、适用场景 四个维度,详细对比 Go、Java 和 Python 的并发模型,并结合代码示例和总结表格,帮助读者快速建立整体认识。
一、Go 的并发模型:Goroutine + Channel
Go 语言的设计哲学是 并发一等公民,其并发模型基于 CSP(Communicating Sequential Processes) 理论。
1. 核心机制
-
Goroutine(轻量级线程)
- 用户态调度,不依赖 OS 直接管理。
- 初始栈仅 2KB,可按需增长,远小于 OS 线程(1MB+)。
- 启动成本极低,可以轻松创建数十万 goroutine。
-
Channel(通道)
- 用于 goroutine 间通信,保证数据安全传递。
- 支持缓冲与无缓冲模式,避免显式加锁。
-
GPM 调度模型
- G(Goroutine):执行单元。
- P(Processor):逻辑处理器,管理 goroutine 队列。
- M(Machine):映射 OS 线程,绑定 P 执行 G。
- 采用 M:N 调度 与工作窃取机制,高效利用多核。
2. 示例
func main() {ch := make(chan int)go func() {ch <- 42}()fmt.Print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