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深度学习——03 神经网络(2)-损失函数

2 损失函数

2.1 概述

  • 作用:衡量模型预测结果(y^\hat{y}y^)和真实标签(yyy)的差异,差异越大,说明模型参数“质量越差”(需要调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本质:深度学习训练的“指挥棒”——反向传播时,损失函数的梯度会告诉模型“怎么调整参数,才能让预测更准”;

  • 在不同文献/框架中,损失函数可能有这些名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 多分类任务损失函数

2.2.1 概述

  • 在多分类任务通常使用 softmax 将 logits(神经网络在经过最后一层线性变换后,尚未经过激活函数处理的原始输出值)转换为概率的形式,所以多分类的交叉熵损失也叫做 Softmax 损失
    L=−∑i=1nyilog⁡(S(fθ(xi))) \mathcal{L} = -\sum_{i=1}^{n} \mathbf{y}_i \log\left(S(f_\theta(\mathbf{x}_i))\right) L=i=1nyilog(S(fθ(xi)))

    • yi\mathbf{y}_iyi:真实标签的 one-hot 编码(比如二分类中,“猫”的标签是 [1, 0] ,“狗”是 [0, 1]);

    • fθ(xi)f_\theta(\mathbf{x}_i)fθ(xi):模型对样本 xi\mathbf{x}_ixi 的“原始预测分数”(logits);

    • SSS(Softmax 函数):把 logits 转换成“概率分布”(所有类别概率和为 1);

    • L\mathcal{L}L:损失值,衡量“预测概率分布”和“真实标签分布”的差异 → 差异越大,损失越大,模型越需要调整参数;

  • 以“识别手写数字 2”为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模型输出

      • logits(原始分数):[0.1, 2, 1](假设 3 分类,对应“0、1、2”);
      • Softmax 转换后概率:[0.1, 0.7, 0.2](和为 1 ,模型认为“是 1 的概率 70%”);
    • 真实标签:one-hot 编码为 [0, 1, 0]

    • 损失计算:代入公式,只有真实类别(“1”)的 yi\mathbf{y}_iyi 是 1,其他是 0 → 损失简化为:
      L=−(0log⁡(0.10)+1log⁡(0.7)+0log⁡(0.2))=−log⁡0.7\mathcal{L} = - \left( 0 \log(0.10) + 1 \log(0.7) + 0 \log(0.2) \right) = -\log 0.7L=(0log(0.10)+1log(0.7)+0log(0.2))=log0.7

      • 损失越小,说明预测概率越接近真实标签 → 训练时,模型会调整参数让这个损失“尽可能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多分类交叉熵损失的意义:

    • 对齐概率分布:让模型预测的“概率分布”尽可能贴近真实标签的“one-hot 分布”(比如真实是“猫”,就希望“猫”的概率趋近 1,其他趋近 0);

    • 反向传播的依据:损失值的梯度会告诉模型“怎么调整参数”,让预测更准;

2.2.2 代码

  • 在 pytorch 中使用 nn.CrossEntropyLoss() 实现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 nn.CrossEntropyLoss()=softmax + 损失计算
    # 说明:PyTorch中的CrossEntropyLoss会自动对输入的预测值先做softmax,再计算交叉熵损失
    def test1():# 设置真实值:可以是热编码后的结果也可以不进行热编码。这里演示的是“不进行独热编码”的写法,直接用类别索引表示真实标签# 注意:真实标签的类型必须是64位整型数据(torch.int64)# 解释:y_true存储的是样本的真实类别索引,比如[1, 2]表示第1个样本属于类别1,第2个样本属于类别2y_true = torch.tensor([1, 2], dtype=torch.int64)# y_pred存储模型的预测结果,形状是[样本数, 类别数]# 解释:这里是2个样本,3个类别,每个样本输出3个预测概率(已经是softmax后的结果也可以直接是logits,CrossEntropyLoss会自动处理)# 示例中:# 第1个样本预测类别0概率0.2、类别1概率0.6、类别2概率0.2 # 第2个样本预测类别0概率0.1、类别1概率0.8、类别2概率0.1 y_pred = torch.tensor([[0.2, 0.6, 0.2], [0.1, 0.8, 0.1]], dtype=torch.float32)# 实例化交叉熵损失# 解释:创建CrossEntropyLoss对象,它会自动完成:# 1. 对y_pred做softmax(如果输入的是logits)# 2. 与y_true(类别索引)计算交叉熵损失loss = nn.CrossEntropyLoss()# 计算损失结果# 解释:将预测值y_pred和真实标签y_true传入loss函数,自动计算损失# .numpy()是为了把PyTorch的张量转换成numpy数组,方便打印查看my_loss = loss(y_pred, y_true).numpy()# 打印损失值print('loss:', my_los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3 输出结果分析

  • 输入数据:

    • 真实标签 y_true = [1, 2]:表示 2 个样本,第 1 个样本属于类别 1,第 2 个样本属于类别 2(类别索引从 0 开始);

    • 预测概率 y_pred = [[0.2, 0.6, 0.2], [0.1, 0.8, 0.1]]

      • 第 1 个样本对 3 个类别的预测概率:类别0:0.2类别1:0.6类别2:0.2
      • 第 2 个样本对 3 个类别的预测概率:类别0:0.1类别1:0.8类别2:0.1
  • 损失计算逻辑(CrossEntropyLoss):CrossEntropyLoss 会自动对 y_predSoftmax(如果输入的是 logits),然后计算交叉熵。公式简化为:
    loss=−1N∑i=1Nlog⁡(p正确类别) \text{loss} = -\frac{1}{N} \sum_{i=1}^N \log\left( p_{\text{正确类别}} \right) loss=N1i=1Nlog(p正确类别)

    • $ N $ 是样本数量(这里 $ N=2 $ );
    • $ p_{\text{正确类别}} $ 是样本预测为“真实类别”的概率;

    2.2.1 概述中的公式本质是同一个损失逻辑,只是从 “简化版(针对类别索引)”“完整版(针对 one-hot 编码)” 两个角度描述多分类交叉熵损失,核心逻辑完全一致;

  • 逐样本计算

    • 样本 1(真实类别 1):预测为类别 1 的概率是 0.6 → 损失项:$ -\log(0.6) \approx 0.5108 $;

    • 样本 2(真实类别 2):预测为类别 2 的概率是 0.1 → 损失项:$ -\log(0.1) \approx 2.3026 $;

  • 最终损失为两个样本的平均损失:
    loss=0.5108+2.30262≈1.4067 \text{loss} = \frac{0.5108 + 2.3026}{2} \approx 1.4067 loss=20.5108+2.30261.4067

  • 但实际运行结果是 1.1200755,因为传入的 y_pred 实际上已经是概率(softmax后的输出),但CrossEntropyLoss再对它做softmax(logits -> softmax),这就导致计算不对,损失值偏小;

  • 代码输出结果的含义:损失值 1.1200755 表示模型对这两个样本的预测“不够准确”,需要反向传播调整参数,让正确类别的预测概率更高

2.3 二分类任务损失函数

2.3.1 概述

  • 在处理二分类任务时,我们不再使用 softmax 激活函数,而是使用 sigmoid 激活函数,那损失函数也相应地进行调整,使用二分类的交叉熵损失函数(也叫二元交叉熵,Binary Cross-Entropy, BCE ):
    L=−ylog⁡y^−(1−y)log⁡(1−y^) L = -y \log \hat{y} - (1 - y) \log(1 - \hat{y}) L=ylogy^(1y)log(1y^)

    • 适用任务:二分类(比如“垃圾邮件/正常邮件”“患病/健康”);

    • 激活函数:搭配 sigmoid 激活函数,让模型输出 $ \hat{y} $ 是“样本属于正类的概率”(范围 (0, 1));

    • $ y $:样本的真实标签(二分类中,通常是 0 或 1 ,比如 1 代表“正类”,0 代表“负类”);

    • $ \hat{y} $:模型的预测概率(经过 sigmoid 后,是样本属于正类的概率);

  • 损失计算逻辑

    • 如果样本是正类($ y=1 $ ):公式简化为 $ L = -\log \hat{y} $ → 预测概率 $ \hat{y} $ 越接近 1 ,损失越小;越接近 0 ,损失越大(惩罚模型“把正类预测成负类”);
  • 如果样本是负类($ y=0 $ ):公式简化为 $ L = -\log(1 - \hat{y}) $ → 预测概率 $ \hat{y} $ 越接近 0 ,损失越小;越接近 1 ,损失越大(惩罚模型“把负类预测成正类”);

  • 二元交叉熵的意义:

    • 对齐概率:让模型预测的“正类概率”尽可能贴近真实标签(1 或 0 );

    • 反向传播依据:训练时,损失的梯度会指导模型调整参数,让预测更准确(比如预测正类概率不够大,就调整参数让它变大)。

2.3.2 代码

  • 在 pytorch 中使用nn.BCELoss()实现

    def test2():# 设置真实值和预测值# 预测值是sigmoid输出的结果(已经过sigmoid归一化到0~1区间)# 解释:y_pred存储3个样本的预测概率,requires_grad=True表示需要计算梯度(用于反向传播)y_pred = torch.tensor([0.6901, 0.5459, 0.2469], requires_grad=True)# 真实标签:0表示负类,1表示正类,dtype=torch.float32是BCELoss的输入要求# 解释:y_true和y_pred长度必须一致,每个元素对应一个样本的真实类别(0/1)y_true = torch.tensor([0, 1, 0], dtype=torch.float32)# 实例化二分类交叉熵损失(BCE损失)# 解释:nn.BCELoss专门用于二分类任务,计算预测概率与真实标签的交叉熵criterion = nn.BCELoss()# 计算损失# 解释:将预测概率y_pred和真实标签y_true传入损失函数# .detach()是为了阻断反向传播(避免计算图占用内存),.numpy()转成numpy数组方便打印my_loss = criterion(y_pred, y_true).detach().numpy()# 打印最终损失值print('loss: ', my_loss)test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3 输出结果分析

  • 输入数据

    • 预测概率 y_pred = [0.6901, 0.5459, 0.2469]:3 个样本的预测概率(已经过 Sigmoid 归一化到 0~1);

    • 真实标签 y_true = [0, 1, 0]:3 个样本的真实类别,0 表示负类,1 表示正类;

  • 损失计算逻辑(BCELoss):BCELoss 用于二分类,公式为
    loss=−1N∑i=1N(yilog⁡(y^i)+(1−yi)log⁡(1−y^i)) \text{loss} = -\frac{1}{N} \sum_{i=1}^N \left( y_i \log(\hat{y}_i) + (1-y_i) \log(1-\hat{y}_i) \right) loss=N1i=1N(yilog(y^i)+(1yi)log(1y^i))

    • $ y_i $ 是真实标签(0 或 1)
    • $ \hat{y}_i $ 是预测概率
  • 逐样本计算

    • 样本 1(真实标签 0):损失项:$ -(0 \cdot \log(0.6901) + 1 \cdot \log(1-0.6901)) = -\log(0.3099) \approx 1.173 $;

    • 样本 2(真实标签 1):损失项:$ -(1 \cdot \log(0.5459) + 0 \cdot \log(1-0.5459)) = -\log(0.5459) \approx 0.604 $;

    • 样本 3(真实标签 0):损失项:$ -(0 \cdot \log(0.2469) + 1 \cdot \log(1-0.2469)) = -\log(0.7531) \approx 0.283 $;

  • 最终损失为平均 3 个样本的损失:
    loss=1.173+0.604+0.2833≈0.6867 \text{loss} = \frac{1.173 + 0.604 + 0.283}{3} \approx 0.6867 loss=31.173+0.604+0.2830.6867

  • 代码输出结果的含义:损失值 0.6867941 表示模型对这 3 个样本的预测“不够准确”,需要反向传播调整参数,让正类样本的预测概率更高,负类样本的预测概率更低

2.4 回归任务损失函数-MAE损失函数

2.4.1 概述

  • MAE(Mean Absolute Error,平均绝对误差)损失函数,也叫 L1 Loss,,是以绝对误差作为距离。公式:
    L=1n∑i=1n∣yi−fθ(xi)∣ \mathcal{L} = \frac{1}{n} \sum_{i=1}^{n} \left| y_i - f_\theta(x_i) \right| L=n1i=1nyifθ(xi)

    • $ y_i $:样本的真实值
    • $ f_\theta(x_i) $:模型对样本 $ x_i $ 的预测值
    • $ n $:样本数量;
    • $ \mathcal{L} $:损失值,衡量“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绝对误差的平均值” → 误差越大,损失越大,模型越需要调整参数;
  • 特点:

    • 稀疏性(正则化效果):MAE 对“大误差”更敏感(因为是绝对值,大误差不会被“平方缩小”),会惩罚模型预测偏差大的情况。因此常被用作“正则项”,约束模型参数,避免过拟合;
    • 梯度不光滑问题:在预测值 = 真实值(误差为 0)时,绝对值函数的梯度不连续(左右导数突变)。训练时,梯度下降可能“跳过极小值点”,导致模型收敛到次优解;
  • 图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横轴:预测误差($ |y_i - f_\theta(x_i)| $ );纵轴:损失值($ \mathcal{L} $ );

    • 图像是“V 型”,体现 MAE 的特点:

      • 误差越大,损失线性增长(惩罚大误差);

      • 误差为 0 时,损失最小(模型预测完全准确)。

2.4.2 代码

  • 在 pytorch 中使用 nn.L1Loss() 实现:

    # 定义测试函数,演示 MAE(L1 Loss)的计算流程
    def test3():# 设置预测值和真实值# y_pred:模型的预测结果,需要计算梯度(requires_grad=True)用于反向传播# 这里是 3 个样本的预测值:[1.0, 1.0, 1.9]y_pred = torch.tensor([1.0, 1.0, 1.9], requires_grad=True)# y_true:样本的真实标签,dtype=torch.float32 是 L1Loss 的输入要求# 这里是 3 个样本的真实值:[2.0, 2.0, 2.0]y_true = torch.tensor([2.0, 2.0, 2.0], dtype=torch.float32)# 实例化 MAE 损失函数(L1 Loss)# nn.L1Loss 会计算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绝对误差的平均值criterion = nn.L1Loss()# 计算损失# 将预测值 y_pred 和真实值 y_true 传入损失函数,自动计算 MAE# .detach() 用于切断反向传播(避免保留计算图占用内存)# .numpy() 转成 numpy 数组,方便打印查看结果my_loss = criterion(y_pred, y_true).detach().numpy()# 打印最终损失值print('loss:', my_loss)
    test3()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4.3 输出结果分析

  • MAE 损失函数的计算公式为:
    MAE=1n∑i=1n∣ypred,i−ytrue,i∣ \text{MAE} = \frac{1}{n} \sum_{i=1}^{n} \left| y_{\text{pred},i} - y_{\text{true},i} \right| MAE=n1i=1nypred,iytrue,i

    • 其中:

      • $ n $ 是样本数量(这里 $ n = 3 $ ,对应 3 个预测值和 3 个真实值);

      • $ y_{\text{pred},i} $ 是模型对第 $ i $ 个样本的预测值;

      • $ y_{\text{true},i} $ 是第 $ i $ 个样本的真实标签值;

  • 代码中给出的预测值和真实值分别是:

    • 预测值 $ y_{\text{pred}} = [1.0, 1.0, 1.9] $

    • 真实值 $ y_{\text{true}} = [2.0, 2.0, 2.0] $

  • 逐样本计算绝对误差,再求平均:

    1. 第 1 个样本绝对误差:$ |1.0 - 2.0| = 1.0 $
    2. 第 2 个样本绝对误差:$ |1.0 - 2.0| = 1.0 $
    3. 第 3 个样本绝对误差:$ |1.9 - 2.0| = 0.1 $
  • 将这些绝对误差求平均:
    MAE=1.0+1.0+0.13=2.13=0.7 \text{MAE} = \frac{1.0 + 1.0 + 0.1}{3} = \frac{2.1}{3} = 0.7 MAE=31.0+1.0+0.1=32.1=0.7

  • 代码输出结果的含义:

    • 最终输出 loss: 0.7 ,表示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平均绝对误差是 0.7
    • 损失值越小,说明模型预测越接近真实标签;损失值越大,说明预测偏差越大,需要继续调整模型参数(如通过反向传播优化网络权重 )来减小误差。

2.5 回归任务损失函数-MSE损失函数

2.5.1 概述

  • MSE(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损失函数,也叫 L2 Loss 或欧氏距离,它以误差的平方和的均值作为距离。公式:
    L=1n∑i=1n(yi−fθ(xi))2 \mathcal{L} = \frac{1}{n} \sum_{i=1}^{n} \left( y_i - f_\theta(x_i) \right)^2 L=n1i=1n(yifθ(xi))2

    • $ y_i $:样本的真实值(比如实际房价);

    • $ f_\theta(x_i) $:模型对样本 $ x_i $ 的预测值(比如模型预测的房价);

    • $ n $:样本数量;

    • $ \mathcal{L} $:损失值,衡量“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平方误差的平均值” → 误差越大,损失越大,模型越需要调整参数;

  • 特点:

    • 作为正则项(L2 正则):MSE 的“平方”特性,会放大模型的“大误差”(比如预测偏差 2 → 平方后是 4 ,偏差 3 → 平方后是 9)。这种“惩罚大误差”的特点,让 MSE 常被用作正则项(比如 L2 正则 ),约束模型参数不要过大,避免过拟合;

    • 梯度爆炸风险:当预测值与真实值偏差很大时(比如模型预测房价 100 万,实际是 1000 万),平方误差会非常大($ (1000-100)^2 = 810000 $)。反向传播时,梯度(损失对参数的导数)也会被“平方放大”,可能导致梯度爆炸(梯度值瞬间变得极大,模型参数更新幅度过大,无法稳定训练);

  • 图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横轴:预测误差($ y_i - f_\theta(x_i) $ ),纵轴:损失值($ \mathcal{L} $ );

    • 曲线是“U 型”,体现 MSE 的特点:

      • 误差越大,损失指数级增长(平方放大误差);

      • 误差为 0 时,损失最小(模型预测完全准确);

  • 适合场景:数据分布较均匀、无极端异常值,且希望模型对“小误差更敏感”的回归任务(比如预测温度,误差 1℃ 影响大,需要重点优化);

  • 对比 MAE(L1 Loss)

    • MAE 对异常值鲁棒(绝对值不放大误差),但梯度在 0 点不连续(训练可能不稳定);
    • MSE 对异常值更敏感(平方放大误差),但梯度光滑(训练更稳定)。

2.5.2 代码

  • 在 pytorch 中使用 nn.MSELoss() 实现

    def test4():# 准备预测值和真实值# y_pred: 模型输出的预测结果,需要计算梯度(requires_grad=True)用于反向传播更新参数# 这里模拟 3 个样本的预测值: [1.0, 1.0, 1.9]y_pred = torch.tensor([1.0, 1.0, 1.9], requires_grad=True)# y_true: 样本的真实标签,dtype=torch.float32 是 MSELoss 要求的输入类型# 这里模拟 3 个样本的真实值: [2.0, 2.0, 2.0]y_true = torch.tensor([2.0, 2.0, 2.0], dtype=torch.float32)# 初始化 MSE 损失函数# nn.MSELoss 会计算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均方误差(平方误差的平均值)loss_function = nn.MSELoss()# 计算损失值# 将预测值和真实值传入损失函数,自动执行: # 1) 逐样本计算 (y_pred - y_true)^2 # 2) 对所有样本的平方误差求平均# .detach() 用于切断反向传播链路(避免保存计算图占用内存)# .numpy() 转换为 numpy 数组方便打印查看calculated_loss = loss_function(y_pred, y_true).detach().numpy()# 打印最终损失结果print('loss:', calculated_loss)
    test4()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5.3 输出结果分析

  • MSE 损失函数的公式:
    MSE=1n∑i=1n(ypred,i−ytrue,i)2 \text{MSE} = \frac{1}{n} \sum_{i=1}^{n} \left( y_{\text{pred},i} - y_{\text{true},i} \right)^2 MSE=n1i=1n(ypred,iytrue,i)2

    • $ n $:样本数量(这里 $ n = 3 $ ,3 个样本);

    • $ y_{\text{pred},i} $:模型对第 $ i $ 个样本的预测值

    • $ y_{\text{true},i} $:第 $ i $ 个样本的真实值

  • 代码中,预测值和真实值分别为:

    • 预测值 $ y_{\text{pred}} = [1.0, 1.0, 1.9] $

    • 真实值 $ y_{\text{true}} = [2.0, 2.0, 2.0] $

  • 对每个样本,计算“预测值 - 真实值”的平方:

    • 样本 1:$ (1.0 - 2.0)^2 = (-1.0)^2 = 1.0 $

    • 样本 2:$ (1.0 - 2.0)^2 = (-1.0)^2 = 1.0 $

    • 样本 3:$ (1.9 - 2.0)^2 = (-0.1)^2 = 0.01 $

  • 计算“平均平方误差”:将所有样本的平方误差求和,再除以样本数量 $ n = 3 $:
    MSE=1.0+1.0+0.013=2.013=0.67 \text{MSE} = \frac{1.0 + 1.0 + 0.01}{3} = \frac{2.01}{3} = 0.67 MSE=31.0+1.0+0.01=32.01=0.67

  • 代码输出结果的含义:

    • 输出 loss: 0.67 表示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均方误差是 0.67
    • 损失值越小,说明模型预测越接近真实标签;损失值越大,说明预测偏差越大,需要继续调整模型参数(如通过反向传播优化网络权重)来减小误差;
  • MSE 的特点(结合代码场景)

    • 放大“大误差”:MSE 对“大误差”更敏感(平方会放大误差)。如果模型预测偏差大(比如样本 1、2 的偏差是 1.0),平方后会让损失更显著,推动模型优先优化这些“大误差”;

    • 梯度更新特性:MSE 的梯度(损失对模型参数的导数)与“预测误差”成正比(梯度 = $ 2 \times (y_{\text{pred}} - y_{\text{true}}) $)。误差越大,梯度越大,模型参数更新幅度也越大,这可能导致“梯度爆炸”(但本示例误差小,无此问题)。

2.6 回归任务损失函数-smooth L1损失函数

2.6.1 概述

  • Smooth L1 是分段函数,定义:
    smoothL1(x)={0.5x2如果 ∣x∣<1∣x∣−0.5否则 \text{smooth}_{L_1}(x) = \begin{cases} 0.5x^2 & \text{如果 } |x| < 1 \\ |x| - 0.5 & \text{否则} \end{cases} smoothL1(x)={0.5x2x0.5如果 x<1否则

    • xxx:预测值与真实值的误差($ x = f(x) - y $ ,即模型预测偏差);
  • 设计目的(解决 L1/L2 的缺点)

    损失函数缺点Smooth L1 的改进逻辑
    L1(MAE)误差为 0 时梯度不连续(影响训练稳定性)当 $
    L2(MSE)误差大时梯度爆炸(异常值敏感)当 $
  • 图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L1(蓝色):V 型,误差大时梯度稳定,但 0 点不光滑;

    • L2(绿色):U 型,误差小时梯度光滑,但误差大时梯度爆炸;

    • Smooth L1(红色)

      • 误差小($ |x| < 1 $ ):曲线和 L2 重合(梯度光滑);
      • 误差大($ |x| \geq 1 $ ):曲线和 L1 重合(梯度稳定,避免爆炸);
  • Smooth L1 结合了 L1 和 L2 的优点,适合:回归任务中存在异常值(需要 L1 的鲁棒性),但希望训练更稳定(需要 L2 的光滑梯度)的场景(比如目标检测中的边界框回归)。

2.6.2 代码

  • 在 pytorch 中使用nn.SmoothL1Loss()实现:

    def test5():# 准备预测值和真实值# y_true: 样本的真实标签,这里是 [0, 3](2个样本的真实值)y_true = torch.tensor([0, 3])# y_pred: 模型的预测结果,需要计算梯度(requires_grad=True)用于反向传播# 这里是 2 个样本的预测值: [0.6, 0.4]y_pred = torch.tensor([0.6, 0.4], requires_grad=True)# 初始化 Smooth L1 损失函数# nn.SmoothL1Loss 会根据预测误差的大小,自动切换 L1/L2 损失逻辑:# - 误差小(|x| < 1): 用 L2 损失 (0.5x²)# - 误差大(|x| ≥ 1): 用 L1 损失 (|x| - 0.5)criterion = nn.SmoothL1Loss()# 3. 计算损失值# 逐样本计算误差 x = y_pred - y_true,再代入 Smooth L1 公式# .detach() 切断反向传播(避免保存计算图占用内存)# .numpy() 转成 numpy 数组方便打印calculated_loss = criterion(y_pred, y_true).detach().numpy()# 打印最终损失print('loss:', calculated_loss)
    test5()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6.3 输出结果分析

  • Smooth L1 是分段函数,公式:
    smoothL1(x)={0.5x2如果 ∣x∣<1(误差小,用 L2 损失)∣x∣−0.5如果 ∣x∣≥1(误差大,用 L1 损失) \text{smooth}_{L_1}(x) = \begin{cases} 0.5x^2 & \text{如果 } |x| < 1 \text{(误差小,用 L2 损失)} \\ |x| - 0.5 & \text{如果 } |x| \geq 1 \text{(误差大,用 L1 损失)} \end{cases} smoothL1(x)={0.5x2x0.5如果 x<1(误差小,用 L2 损失)如果 x1(误差大,用 L1 损失)

    • 其中,$ x = y_{\text{pred}} - y_{\text{true}} $(预测值与真实值的误差);
  • 代码中,预测值和真实值分别为:

    • 预测值 $ y_{\text{pred}} = [0.6, 0.4] $

    • 真实值 $ y_{\text{true}} = [0, 3] $

  • 对每个样本,计算 $ x = y_{\text{pred}} - y_{\text{true}} $:

    • 样本 1:$ x_1 = 0.6 - 0 = 0.6 $

    • 样本 2:$ x_2 = 0.4 - 3 = -2.6 $

  • 分段计算“样本损失”,根据 Smooth L1 的分段逻辑:

    • 样本 1($ |x_1| = 0.6 < 1 $,误差小 → 用 L2 损失)
      损失1=0.5×(0.6)2=0.5×0.36=0.18 \text{损失}_1 = 0.5 \times (0.6)^2 = 0.5 \times 0.36 = 0.18 损失1=0.5×(0.6)2=0.5×0.36=0.18

    • 样本 2($ |x_2| = 2.6 \geq 1 $,误差大 → 用 L1 损失)
      损失2=∣−2.6∣−0.5=2.6−0.5=2.1 \text{损失}_2 = |-2.6| - 0.5 = 2.6 - 0.5 = 2.1 损失2=2.6∣0.5=2.60.5=2.1

  • Smooth L1 损失默认返回所有样本损失的平均值

    总损失=损失1+损失22=0.18+2.12=2.282=1.14 \text{总损失} = \frac{\text{损失}_1 + \text{损失}_2}{2} = \frac{0.18 + 2.1}{2} = \frac{2.28}{2} = 1.14 总损失=2损失1+损失2=20.18+2.1=22.28=1.14

  • 代码输出结果的含义:

    • 输出 loss: 1.14 表示: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Smooth L1 损失是 1.14
    • 损失值综合了“误差小样本的 L2 平滑”和“误差大样本的 L1 鲁棒性”,既避免了 L2 对异常值的敏感,又解决了 L1 在误差为 0 时的梯度不连续问题,让模型训练更稳定。
http://www.lryc.cn/news/619587.html

相关文章:

  • Flutter网络请求实战:Retrofit+Dio完美解决方案
  • 51单片机-51单片机最小系统
  • 区块链DApp:颠覆未来的去中心化应用
  • 性能优化之通俗易懂学习requestAnimationFrame和使用场景举例
  • PyTorch生成式人工智能——基于Transformer实现文本转语音
  • 浅谈TLS 混合密钥交换:后量子迁移过渡方案
  • [TG开发]简单的回声机器人
  • 科技赋能虚拟形象:3D人脸扫描设备的应用与未来
  • vscode+phpstudy+xdebug如何调试php
  • 【R语言】R语言的工作空间映像(workspace image,通常是.RData)详解
  • YOLO v1 输出结构、预测逻辑与局限性详解
  • 教育元宇宙:一场重构教育生态的数字革命
  • 在实验室连接地下车库工控机及其数据采集设备
  • 面向局部遮挡场景的目标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 开源WAF新标杆:雷池SafeLine用语义分析重构网站安全边界
  • Go语言实战案例:使用Gin处理路由参数和查询参数
  • .net\c#web、小程序、安卓开发之基于asp.net家用汽车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Redis学习——Redis的十大类型String、List、Hash、Set、Zset
  • SQL详细语法教程(一)--数据定义语言(DDL)
  • PCIe Base Specification解析(十)
  • 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驾驶汽车新型失效运行方法
  • BGP综合实验_Te. BGP笔记
  • Python实战教程:PDF文档自动化编辑与图表绘制全攻略
  • Blender模拟结构光3D Scanner(一)外参数匹配
  • 解决:nginx: [emerg] the “ssl“ parameter requires ngx_http_ssl_module
  • PyTorch神经网络工具箱(神经网络核心组件)
  • 第十二节:粒子系统:海量点渲染
  • 5.0.9.1 C# wpf通过WindowsFormsHost嵌入windows media player(AxInterop.WMPLib)
  • Go 1.25正式发布
  • ant-design a-from-model的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