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烊频率?阶段说了算
打烊不是 “打卡任务”,频率高低全看餐厅处在啥阶段、问题多不多 —— 说白了,就像人生病吃药,轻感冒隔天吃一次,重感冒得一天三次,打烊也得 “看情况下药”。
3 个阶段,频率差出 10 倍
1、开业前筹备期(最密集):一般 3-7 天打一次,甚至 “问题不解决就天天打”。
刚装修完的新店,备菜动线可能绕、服务员话术可能僵、后厨火候可能飘 —— 这时候打样是 “排雷期”。比如第一天打烊发现 “传菜员绕路 20 米”,改完动线第二天再打,测新路线顺不顺;第三天发现 “服务员不会处理退菜”,练完话术第四天接着打,直到 “问题清零”。这阶段频率高,是为了 “把坑填在开业前”。
- 试营业期(动态调整):一般 1-2 天打一次,问题少了就拉长间隔。正式开业前的试营业,相当于 “半实战测试”。这时候顾客是真的,但餐厅还能 “悄悄调整”。比如第一天试营业有 10 桌客人,打样发现 “出餐平均 25 分钟,比承诺的 20 分钟慢”,第二天马上加备菜人员,第三天再打烊测时间;如果连续 3 天打样都 “出餐稳定、服务流畅”,就可以降到 3-5 天打一次,逐步过渡到正式营业。
3、稳定运营期(低频但关键):一般每月 1 次,或 “大调整时必打”。餐厅开顺了也得打烊 —— 比如换了新厨师长、更新 20% 菜单、调整了座位布局,这时候必须 “紧急打样”。稳定期打样不是 “挑刺”,是 “给变化上保险”。
2 个 “别犯的错”,让打样别白忙活
1、别 “为打烊而打烊”:有些老板觉得 “同行都打烊,我也得打”,结果一周打 3 次,但每次只试菜、不测流程 —— 这种 “形式打样” 没用。记住:打烊频率再高,不解决具体问题(比如动线绕、服务慢),全是白搭。
2、别 “好了伤疤忘了疼”:打烊发现问题改了,过俩月又犯 —— 比如之前调顺的动线,因为加了新冰箱又绕路。稳定期每月打样一次,就是为了 “定期复查”,把 “好了的问题” 再拎出来测测,避免 “老毛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