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网络基础概念

初识协议

"协议"是一种约定。由计算机行业内的巨头来制定的,所有人都要遵循。

协议分层  

协议本质也是软件,在设计上为了更好的进行模块化,解耦合,也是被设计成为 层状结构的
OSI 七层模型

它的最大优点是将服务、接口和协议这三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概念清楚, 理论也比较完整.通过七个层次化的结构模型使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网络之间实现可 靠的通讯;

其实在网络角度,OSI定的协议7层模型其实非常完善,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 中,会话层、表示层是不可能接入到操作系统中的,所以在工程实践中,最终落地的是5层协议。由此我们引出TCP/IP 五层(或四层)模型


TCP/IP 五层(或四层)模型

• 物理层:负责光/电信号的传递方式.比如现在以太网通用的网线(双绞线)、早期以太网采用的的同轴电缆(现在主要用于有线电视)、光纤,现在的wifi无线网使用 电磁波等都属于物理层的概念。物理层的能力决定了最大传输速率、传输距离、抗 干扰性等.集线器(Hub)工作在物理层.

• 数据链路层:负责设备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和识别.例如网卡设备的驱动、帧同 步(就是说从网线上检测到什么信号算作新帧的开始)、冲突检测(如果检测到冲突就 自动重发)、数据差错校验等工作.有以太网、令牌环网,无线LAN等标准.交换机 (Switch)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 网络层:负责地址管理和路由选择.例如在IP协议中,通过IP地址来标识一台 主机,并通过路由表的方式规划出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的线路(路由).路由器 (Router)工作在网路层.

• 传输层:负责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如传输控制协议(TCP),能够确保数据 可靠的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

• 应用层:负责应用程序间沟通,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 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我们的网络编程主要就是针对应用层.

网络传输基本流程

因为每层都有协议存在,所以要进行不断的封装和解包

对比IP地址和Mac地址的区别
1.1 MAC 地址
定义:MAC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是固化在网络接口卡(NIC)中的48位物理地址
特性:
由IEEE分配,前24位为厂商标识(OUI),后24位由厂商分配
采用十六进制表示(如:00:1A:2B:3C:4D:5E)
在数据链路层(OSI Layer 2)工作
具有全球唯一性(理论上)

关键结论:MAC地址是设备的"身份证",用于局域网内的直接通信

1.2 IP 地址
定义:IP地址是用于标识网络设备的逻辑地址
特性:
分为IPv4(32位)和IPv6(128位)
采用点分十进制表示(如:192.168.1.1)
在网络层(OSI Layer 3)工作
具有层次结构(网络号+主机号)
可动态分配(DHCP)或静态配置
关键结论:IP地址是设备的"邮政地址",用于跨网络的端到端通信

————————————————

本篇讲解到此结束

http://www.lryc.cn/news/613494.html

相关文章:

  • 基于Qt的Live2D模型显示以及控制
  • ora-01658 无法为表空间 users中的段创建initial区
  • RocketMQ架构解析
  • 遥感卫星领域的AI应用
  • Day03 学习git
  • LWIP网络接口管理
  • [airplay2] airplay2简略介绍
  • 二分查找算法,并分析其时间、空间复杂度
  • IIS7.5下的https无法绑定主机头,显示灰色如何处理?
  • 前后端加密传数据实现方案
  • [ java SE ] 多人聊天窗口1.0
  • 强光干扰下裂缝漏检率↓82%!陌讯轻量化模型在道路巡检的落地实践
  • redis--黑马点评--用户签到模块详解
  • JAVA,Maven继承
  • 力扣经典算法篇-46-阶乘后的零(正向步长遍历,逆向步长遍历)
  • Linux Shell为文件添加BOM并自动转换为unix格式
  • 数据分析——Pandas库
  • 什么是 TDengine IDMP?
  • 机试备考笔记 7/31
  • 学习设计模式《二十一》——装饰模式
  • 人生后半场:从广度到深度的精进之路
  • 设计模式中的行为模式
  • 多线程 future.get()的线程阻塞是什么意思?
  • tcpdump问题记录
  • 【多重BFS】Monsters
  • 【实时Linux实战系列】基于实时Linux的高频交易系统构建
  • 【C语言】深入理解编译与链接过程
  • 数据标注之数据集的类型与如何标注
  • 时间并非维度:论其作为空间变化的转换系数
  • 大模型LL04 微调prompt-Tuning方法入门(背景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