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遮挡难题到精准测量:激光频率梳技术如何实现深孔 3D 轮廓的 2um 级重复精度?
一、深孔 3D 轮廓测量的遮挡困境
深孔结构(如航空发动机燃油喷嘴孔、模具冷却孔)因孔深大(常超 100mm)、深径比高(>10:1),其 3D 轮廓测量长期受限于光学遮挡难题。传统光学测量技术(如激光三角法、白光干涉法)依赖直射光线,在深孔内壁中下部形成大量测量盲区,数据缺失率超 30%,且重复精度仅能达到 10-20μm,无法满足精密制造对孔壁粗糙度、圆度等参数的严苛要求。这种技术瓶颈导致深孔加工质量难以有效管控,成为高端制造领域的共性难题。
二、激光频率梳技术的测量原理
2.1 频率梳干涉机制
激光频率梳技术通过飞秒激光器产生一系列等间距的光学频率 “梳齿”,形成覆盖特定波长范围的相干光。当光束入射深孔时,不同深度的孔壁反射光与参考光产生干涉,通过解析干涉信号的频率与相位信息,可精确计算反射点的空间坐标。其非接触式测量特性避免了机械探头的尺寸限制,为突破遮挡奠定基础。
2.2 多维度光束布局
采用环形阵列光源设计,6 束激光以 15°-45° 不同入射角同步入射深孔,形成发散式光束覆盖。通过光束角度的精准调控,确保孔壁全深度范围(尤其是中下部)均有光线照射,配合 360° 环绕式探测器阵列,可同步接收不同角度的反射信号,从硬件层面消除单一光束的遮挡盲区。
三、2um 级重复精度的技术突破
3.1 抗干扰信号处理
开发基于小波变换的信号降噪算法,能从复杂反射信号中提取有效干涉信息,信噪比提升 40%。针对深孔内壁反射率不均的问题,采用自适应增益调节技术,动态优化探测器灵敏度,确保不同区域反射信号的一致性,为重复精度提供原始数据保障。
3.2 相位补偿与标定体系
构建实时相位补偿模型,通过内置温度传感器与振动监测模块,动态校正环境因素(温度波动 ±1℃、振动幅度<5μm)导致的相位漂移,补偿精度达 0.5μm。建立三维标定靶标,定期对系统进行空间坐标校准,将轴系误差控制在 1μm 以内,确保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3.3 数据融合算法优化
利用深度学习构建深孔轮廓特征库,对多光束测量数据进行融合重构。算法可自动识别不同光束的重叠区域,通过特征点匹配消除数据偏差,将多源数据的融合误差控制在 1μm 内,最终实现全孔 3D 轮廓的 2μm 级重复精度(3σ)。
四、性能验证与应用价值
在 130mm 深、10mm 直径的标准深孔测试中,激光频率梳技术连续 10 次测量的轮廓偏差均<2μm,重复精度远超传统激光三角法(10μm)。在航空发动机喷嘴孔检测中,能精准捕捉孔壁 0.5mm 深度范围内的台阶缺陷,为加工工艺优化提供量化依据。该技术突破了深孔测量的遮挡限制,其 2μm 级重复精度为高端制造领域的深孔质量管控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
大视野 3D 白光干涉仪:纳米级测量全域解决方案
突破传统局限,定义测量新范式!大视野 3D 白光干涉仪凭借创新技术,一机解锁纳米级全场景测量,重新诠释精密测量的高效精密。
三大核心技术革新
1)智能操作革命:告别传统白光干涉仪复杂操作流程,一键智能聚焦扫描功能,轻松实现亚纳米精度测量,且重复性表现卓越,让精密测量触手可及。
2)超大视野 + 超高精度:搭载 0.6 倍镜头,拥有 15mm 单幅超大视野,结合 0.1nm 级测量精度,既能满足纳米级微观结构的精细检测,又能无缝完成 8 寸晶圆 FULL MAPPING 扫描,实现大视野与高精度的完美融合。
3)动态测量新维度:可集成多普勒激光测振系统,打破静态测量边界,实现 “动态” 3D 轮廓测量,为复杂工况下的测量需求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实测验证硬核实力
1)硅片表面粗糙度检测:凭借优于 1nm 的超高分辨率,精准捕捉硅片表面微观起伏,实测粗糙度 Ra 值低至 0.7nm,为半导体制造品质把控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以上数据为新启航实测结果)
有机油膜厚度扫描:毫米级超大视野,轻松覆盖 5nm 级有机油膜,实现全区域高精度厚度检测,助力润滑材料研发与质量检测。
高深宽比结构测量:面对深蚀刻工艺形成的深槽结构,展现强大测量能力,精准获取槽深、槽宽数据,解决行业测量难题。
分层膜厚无损检测:采用非接触、非破坏测量方式,对多层薄膜进行 3D 形貌重构,精准分析各层膜厚分布,为薄膜材料研究提供无损检测新方案。
新启航半导体,专业提供综合光学3D测量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