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穿拖鞋的汉子,魔都中坚持长期主义的汽车电子工程师。
老规矩,分享一段喜欢的文字,避免自己成为高知识低文化的工程师:
周末洗了一个澡,换了一身衣服,出了门却不知道去哪儿,不知道去找谁,漫无目的走着,大概这就是成年人最深的孤独吧!
旧人不知我近况,新人不知我过往,近况不该旧人知,过往不与新人讲。纵你阅人何其多,再无一人恰似我。
时间不知不觉中,来到新的一年。2024结束,2025开始新的忙碌。成年人的我也不知道去哪里渡自己的灵魂,独自敲击一些文字算是对这段时间做一个记录。

本文内容大体如下:
-> 1、 回顾软件开发面临的问题
-> 2、 了解敏捷和传统的软件过程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 3、 都有哪些敏捷技能,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 4、 如何根据项目情况组织敏捷过程,具体路线图是什么
-> 5、 大型复杂项目适合采用敏捷过程么,如何采纳
-> 6、 敏捷项目规划与度量
-> 7、 基于敏捷软件开发的实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8、 在项目中,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引入敏捷过程.
一、回顾软件开发面临的问题
具体内容如下:
随着汽车智能化与电动化的发展,车载软件开发已成为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然而,这一领域仍面临多重挑战,涵盖技术、管理、安全等多个维度。以下从关键问题出发,结合行业现状进行系统分析:
-> 1、技术复杂性与集成难度
软件规模指数级增长:一辆具备L2++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其纯软件代码量已超过1亿行,远超传统燃油车时代。复杂度的提升直接导致漏洞和缺陷的可能性增加。
多域融合与硬件解耦: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向集中式中央控制器演进,要求软件具备跨域协同能力,但传统“串行开发”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导致开发周期延长和后期需求变更成本高昂。
实时性与安全性矛盾:车内多媒体、智能驾舱(如语音识别、手势识别)、动力控制等系统对实时性要求差异大,而自动驾驶软件需兼顾算力与安全设计,技术实现难度极高。
-> 2、开发流程与质量管控
“小作坊”式开发模式:传统开发模式下,软件未经全面测试即匆忙上车,依赖OTA升级解决质量问题,但潜在安全风险难以完全消除。数据显示,近三年因软件问题引发的召回事件占车企总召回事件的30%以上。
需求管理混乱:需求不清晰、描述不规范、结构混乱、跟踪管理失控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项目失败率居高不下。
质量保证滞后:主机厂仍依赖传统测试思维,将质量保证集中在开发后期,而非基于“预防大于发现”的原则,导致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
-> 3、协作与生态建设
OEM与供应商协同低效:主机厂对供应商的质量管控能力不足,系统集成阶段易出现兼容性和完整性问题。供应商采用黑盒交付模式,导致软件系统可追溯性差,问题定位耗时且效率低下。
生态合作伙伴管理:随着软件定义汽车趋势的深化,车企需与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基础网络设施提供商、云端平台服务商等生态伙伴深度协作,但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需求。
标准化与开放性平衡:车企对芯片的定制需求增多,但如何平衡开放性与安全性仍是关键。例如,ISO 26262标准定义了汽车设备的功能安全,但安全威胁的动态演变要求软件需定期更新以抵抗黑客攻击。
-> 4、人才与技能转型
复合型人才短缺:车载软件开发需同时掌握功能安全(如ISO 26262)、信息安全(如R155/R156)、AI/ML技术及全生命周期成本考核等跨领域知识,但传统汽车工程师与软件工程师的技能存在断层。
开发思维转变:从“零部件管理”到“系统和功能导向的场景解决方案”的思维转换尚未完成,导致客户需求与开发结果脱节。
敏捷性与经验积累不足:软件产品的“柔性生产”特性要求管理层具备敏捷性,但硬件开发管理的思维惯性仍普遍存在,影响团队协作效率。
-> 5、成本与商业模式
全生命周期成本考核:传统硬件成本管理关注“节流”,而软件需通过OTA迭代升级创造收入,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传统汽车人的管理体制构成挑战。
软件资本配置:内部开发软件产品的成本摊销、软件资本的合理配置等问题尚未形成成熟模式,导致管理不善时开发成本远超硬件成本节省。
盈利模式探索:订阅制(如特斯拉FSD、蔚来NOP)虽验证了用户付费意愿,但如何通过生态开放(如车企与互联网企业共建应用商店)拓展盈利渠道仍需进一步探索。
->6、 工具链与标准化
开发工具链不成熟:随着自动驾驶、智能驾舱等新功能出现,传统基于AUTOSAR的工具链面临挑战,新的工具链尚未完全成熟,导致开发人员逐步丧失底层软件0到1的开发能力。
标准体系滞后:全国汽车标委会指出,需加快建立覆盖需求分析、安全验证的全生命周期标准,但当前标准体系仍难以完全支撑行业快速发展。
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
构建全生命周期质量保证体系:通过透明化开发过程、强化标准执行、优化合作模式及引入数据驱动的质量管理方法,提升软件质量与可靠性。
推动生态协作与标准化:借鉴加特兰AUTOSAR软件协作平台的经验,统一接口标准、前置协作机制,缩短开发周期并降低适配成本。
加强人才培养与技能转型:通过全球人才外包与混合办公模式,强化员工在安全合规、DevOps等领域的培训,提升团队敏捷性与跨领域协作能力。
探索新型商业模式:结合订阅制、生态开放等模式,推动软件从“附属功能”向“价值中心”跃迁,实现单车软件成本占比的持续提升。
车载软件开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与生态协作,这一领域有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突破,为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核心驱动力。
二、了解敏捷和传统的软件过程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在车载软件开发领域,敏捷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