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书笔记与经典摘要(一)
目录
一、作者简介
二、经典摘录
1、传记写作的根据
2、杜甫的原生家庭
3、杜甫从他的祖先那里还承袭了些什么呢?
4、杜甫的成长还来自哪里?
5、青年杜甫——一览众山小
一、作者简介
冯至,
本书在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
二、经典摘录
1、传记写作的根据
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关于一些个别问题,有的采用了过去的和现代的杜甫研究者所下的结论,有的是作者自己给以初步的分析或解决。为了使读者不被烦琐的考证和论据所累,不曾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写在里边,附注也尽量减少。作者使用的杜集,主要是仇兆鳌的《杜少陵集详注》;仇氏注杜,虽然有许多牵强迂阔的地方,但他丰富地搜集了十七世纪以前关于杜甫的评论和注释,给作者许多方便。
2、杜甫的原生家庭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222—284)的第十三代孙。杜预是京兆杜陵人。
注: 杜甫的偶像就是杜预
杜甫是出身于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
- 这样的家庭有田产不必纳租税,丁男也不必服兵役,在社会里享有许多封建特权。它和名门士族通婚姻,遵守儒家的礼教,专门辅助帝王,统治人民。
- 到了杜甫降生后,他家庭的声势已经不如往日煊耀,渐渐衰落下来,但是元旦聚会,仍然被乡党赞羡,每逢婚丧,远近的亲友都走来观礼。
-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杜甫庸俗的一方面,他中年时期在长安那样积极地营谋官职,不惜向任何一个当权者寻求援引,这和他家庭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3、杜甫从他的祖先那里还承袭了些什么呢?
杜甫在他的诗里常常推崇杜预(杜甫的先祖)和杜审言(杜甫的祖父):
- 前者由于他的事业,杜预多才善战,被人称作“杜武库”。
741年(开元二十九年),杜甫曾经在杜预坟墓的所在地首阳山下居住,写过一篇《祭远祖当阳君文》。他晚年飘流荆楚,也时常想到杜预:他在荆南颂扬卫伯玉,说伯玉镇守荆州,是继承杜预的事业。
对杜甫的影响:杜预只给他一些不能实现的事业幻想
- 后者由于他的诗,诗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审言传世作品多为五言律诗,其诗主要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春日京中有怀》《登襄阳城》等,笔力雄健,能够寓湛深的艺术构思于严整格律之中。在武后召见之后,则多歌功颂德、应制献酬的篇什。杜甫对其诗评价很高,称为“吾祖诗冠古”,并且在他的儿子宗武生日时他也谆谆告诫:“诗是吾家事。”
杜氏家中除去“奉儒守官”外又添上一个新的传统:诗。他的诗的地位,与较晚的宋之问、沈佺期齐名,因为他们是五言律诗形式的奠定者。
杜甫壮年时,在政治上自比稷契,想致君尧舜,在文学上他把屈原、贾谊、曹植、刘桢都不看在眼里,这种高自称许固然是唐代一般文人的习气,也不能不说是有些祖父的遗风。
对杜甫的影响: “奉儒守官”,作诗,杜审言傲慢夸大的性格对于杜甫与其说是有利的,毋宁说是有害的;血族报仇与孝悌的家风只是更加强杜甫的家族观念;
- 杜甫的母亲出于清河崔氏,她在杜甫幼年时就死去了,在杜甫的记忆里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他在他的诗里也从来没有提到过母亲。但他提到他舅父的地方很多,自然这些舅父未必是母亲的亲兄弟。
母系祖先的冤狱也只能在杜甫诗中多添些悲剧的气氛。这些对于杜甫的发展不但没有多少帮助,反倒可能起些限制作用。
4、杜甫的成长还来自哪里?
真正帮助杜甫的发展而决定他的成就的,和他的家世出身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开元时代由于社会繁荣产生的高度文化与天宝以后唐代政治和经济所起的重大变化,是他早年“读书破万卷”的努力与中年以后的与人民接近,体会人民的情感和生活,吸收了不少的人民的语言,换句话说,是他在某些时期内超越了他自己的阶级局限,看到他的阶级以外的事物,虽然他一直到他的晚年并没有能够完全摆脱掉他的家世和出身所给他的主要是消极方面的影响。
杜甫的学习:
- 学做诗文:杜甫由于公孙大娘的舞姿,不难在他儿童的幻想里看见凤凰的飞翔,所以他在第二年七岁起始学诗时,一开首就作了一首歌咏凤凰的诗。但是这首七岁儿童的凤凰诗和他少年时所有的许多诗文一样,都没有流传下来。
他在成都回忆他的童年时,他这样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
杜甫身受洛阳文化的薰陶,在他常常上树折取梨枣的年龄,已经由于他的诗文在洛阳显头露角了。洛阳名士如崔尚、魏启心等见了杜甫的作品,都为之惊赏,说他的出现无异于班固、扬雄的再生。
- 学习书法: 杜甫九岁时,就惯于书写大字,临摹虞世南的书法。他后来对于书画在理论上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可能在童年时已经有了一定的艺术修养。
- 时常出入于精通音律的岐王李范与玄宗宠臣崔涤的邸宅: 在724年(开元十二年)十一月,玄宗率领着百官贵戚又到了洛阳,因为封禅泰山,洛阳又成为政治的中心有三年之久。杜甫在这时被当地的前辈援引,时常出入于精通音律的岐王李范与玄宗宠臣崔涤的邸宅,他在他们那里得到机会,一再听到举世闻名的李龟年的歌声。直到他的晚年,在潭州(长沙)与李龟年偶然相遇,想到当时的情景,还写出这样四句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崔涤)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 杜甫生长在洛阳文化的气氛里,早年学诗,除了接受祖父杜审言的诗法外,还得要在六朝的诗人里去寻找他的楷模,因此谢灵运、谢朓、阴铿、何逊、鲍照、庾信等人的诗都成为他学习的榜样。
注: 杜甫时期的文风
- 唐初的文艺,一切还承袭着六朝的传统,作诗的人们专门在词藻和声律上下工夫,写出来的诗歌缺乏真实,没有内容,比六朝时代的诗还更少生气。
- 到了“四杰”,宫体诗才在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0?—684)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到王勃(649—676)、杨炯(650—695?)时代才从台阁转到江山和塞漠
5、青年杜甫——一览众山小
- 四处漫游
735年的进士考试是在洛阳举行的。当时统治集团,玄宗在第二年的正月便迁住东京。在杜甫投考的那一年,进士只取录二十七名,杜甫却落第了。杜甫这年二十四岁,刚从吴越归来。
注: 杜甫自己没太当回事。即使进士落第,也没有影响他的心情,之后又漫游齐赵去了(五、六年)。
杜甫自己由于勤苦好学能写一些诗文,便觉得不可一世,把屈原、贾谊、曹植、刘桢这些古人都不放在眼里。进士落第,对于那时的杜甫并不算什么打击,他在洛阳住了不久,便起始了他第二次的漫游。他后来用两句诗形容他这次漫游的情形: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这是青年时代的杜甫。他能以裘马清狂,主要的条件是他的父亲当时在兖州做司马。他在这期间内(736—740),往北到过邯郸,往东到过青州。
大约在他二十八九岁时,他写出来他的诗集里最早的诗:《登兖州城楼》和《望岳》
注: 当时文人漫游的主要原因:
有人在考试以前,就走出家乡,到人文荟萃的都市,用言语或诗文作自我的宣传,结交有权威的人士。如果得到这类人的吹嘘,让社会上先知道自己的名字,然后再来考试,就比较容易及第了,因为一般考官判断的能力薄弱,他们的取舍往往以投考者的声名为标准。也有人考试落第了,在京城里没有出路,只好走到外地州郡,拜谒当地的首长,请求他们援引,在他们幕府里求得一个工作的地位。更有些贫穷落魄的文人,连一个工作的地位也不敢希冀,只求能够把自己创作的诗文呈献给某某达官贵人,由此而获得一点生活的费用,或者甚至是一顿饭、一件衣裳。杜甫的朋友高适在早年就是这样的诗人里的一个。
也有所谓求仙的、访道的、问学的,这只发生在个别人的身上。但他们离开狭窄的家乡,看见异乡的山水与新奇的事物,遇到些幸福的或不幸福的遭逢,自己也会感到一种解放:他们开扩了眼界,增长了经验,丰富了生活。如果是诗人,也会因此写出视界较为广远的诗歌。
- 杜甫在当时不只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爬树、骑胡马、挟长弓、箭不虚发的射手。
1) 杜甫的 青年时期,当时他正漫游于 齐赵,热爱生活并投身于骑马射箭的活动(即: 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段时间里,骑马打猎成为了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例子,《房兵曹胡马诗》内容:房兵曹胡马,源自大宛,名闻遐迩。其身姿矫健,瘦骨嶙峋,却尽显锋芒。双耳如竹节般挺拔,仿佛能听见风的呼啸;四蹄轻盈,犹如踏风而行。这匹马所向披靡,无空阔可挡其去路,真乃生死之交。如此骁勇之姿,令人叹为观止,万里纵横,如履平地。
注: 杜甫描写的何尝不是当时的自己呢?
2)杜甫的骑射技艺什么水平呢?
例子,杜甫在《百忧集行》一诗中回忆起自己少年时的情景:“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尽管其中不乏夸张之词,但从中不难窥见杜甫少年时的身手矫健。
例子, 杜甫在其《壮游》一诗中,曾自我描绘道:“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
这生动地描绘出他年轻时骑马射箭,一箭落鸟的英勇场景。“纵鞚”意味着放开马缰,让马自由驰骋,而“鹙鸧”则是两种水鸟的名称,这进一步印证了杜甫骑射技术的精湛,他已经能够在动态中准确射击移动的目标。
杜甫以“射飞曾纵鞚”来形容自己的骑射技艺,这展现了唐代骑兵的标准战术——“走马射”。这种射击方式要求在奔驰的马背上保持稳定,从而精准地拉弓射击。杜甫的诗中提到“引臂落鹙鸧”,这恰恰印证了他高超的射箭技艺。杜甫的骑射技艺特点包括动态射击能力、精准度探秘以及超强拉力展示。
例子,《哀江头》中的军事描绘“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这些诗句若非亲身经历射猎,难以描绘出如此专业的细节。
注:唐代文人的尚武传统
唐代科举制度中,士子需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杜甫,出身于官宦家庭,自幼便接受严格的训练,这为他后来在文学和军事方面的造诣打下了坚实基础。唐代开元盛世时期,尚武之风盛行,王维、高适等文人皆擅长骑射
例子:杜甫在《前出塞》中所写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更是展现了他对战术射箭的深刻理解。 其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的诗句,充分体现了他对弓箭力学的深刻理解。
注: 其他文人
李白的剑术精湛、杜甫则多次在诗中提及自己的射猎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