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try-catch判断数据库唯一键字段是否重复
在 MyBatis + MySQL 项目里,完全可以通过 try-catch 捕获数据库抛出的唯一约束异常 来判断是否重复,从而避免提前多一次 SELECT 查询。
1、原理
MySQL 在插入数据时,如果违反唯一索引约束(Duplicate entry),会抛出 SQL 异常。
通过 MyBatis 调用时,这个异常会被包装成 Java 异常(比如 org.springframework.dao.DuplicateKeyException,如果你用了 Spring;或者原生的 java.sql.SQLIntegrityConstraintViolationException)。
你可以在代码里直接捕获并处理。
示例代码
假设用了spring+MyBaits:
try {myMapper.insert(clue);
} catch (DuplicateKeyException e) {// 这里捕获到 clue_id 唯一索引冲突log.warn("clue_id 已存在: {}", clue.getClueId());// 业务逻辑:例如更新已有数据,或者提示用户
}
如果没用 Spring,只是原生 MyBatis,可以捕获更底层的 SQL 异常:
try {myMapper.insert(clue);
} catch (SQLIntegrityConstraintViolationException e) {if (e.getErrorCode() == 1062) { // 1062 是 MySQL 的 Duplicate entry 错误码log.warn("clue_id 已存在: {}", clue.getClueId());// 业务处理} else {throw e; // 不是唯一约束异常就继续抛出}
}
✅ 优点
避免额外的 SELECT 查询,减少一次数据库交互。
并发场景下比 先查再插入 更安全(避免查询和插入之间的 race condition)。
⚠️ 缺点
异常走的是数据库错误路径,开销比普通逻辑分支稍高(但大多数业务场景下可以接受)。
如果异常抛出很频繁,可能会影响性能,最好在业务设计上减少重复的可能。
2、怎么理解“异常走的是数据库错误路径,开销比普通逻辑分支稍高”?
1. 普通逻辑分支 vs 异常机制
在 Java 里,正常的逻辑判断(比如 if 判断)和 异常处理机制(try-catch)的开销是不一样的。
普通逻辑分支:JVM 在执行 if 判断时,基本就是一次条件判断+跳转,开销很小。
异常机制:Java 的 throw 并不是普通返回,它会触发:
创建异常对象(有可能包含堆栈快照 stack trace)。
异常从当前方法抛出,逐层回溯,直到找到匹配的 catch。
如果有 stack trace 打印,还会涉及额外的字符串拼接、I/O。
所以 throw 本身在 JVM 层面就比 if 要重很多。
2. 数据库层面
当 MySQL 插入违反唯一约束时,它并不是“返回 false”,而是:
先检测唯一索引冲突。
如果冲突,则构造错误码(1062)、错误信息(Duplicate entry …)。
通过驱动(JDBC)抛到 Java。
这意味着你触发了数据库错误路径,数据库和 JDBC 驱动要多做一些额外的处理。
3. 结合起来的理解
所以我说的“异常走的是数据库错误路径,开销比普通逻辑分支稍高”,意思是:
如果你在业务逻辑中 频繁依赖抛异常来做流程控制(比如大量数据都重复,几乎每次插入都报 Duplicate),那开销会比较大:
JVM 异常开销高于普通分支。
数据库错误处理开销高于正常 SQL 执行。
但如果你的场景是 大部分数据不会重复,偶尔才会碰到 DuplicateKeyException,那完全可以用 try-catch,因为正常路径走的还是普通 SQL 成功返回,异常的开销只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