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发面对颠覆性需求变更的思考
前言:
最近的工作十分忙碌,而且很多变更的需求,感觉做了很多无用功。就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思考的不充分,还自己没有做好提前预防。于是看了一篇程序员是如何思考的文章,大有感触。
思考
在需求到来的时候,心中要有一个思考框架,要对要做的事情有清晰的认知:
- Where are we?(我们现在在哪?)
- Where are we going?(我们要到哪儿去?)
- How can we get there?(我们如何到达那里?)
大致为当产品经理带来了一个新的特性需求的时候,可以问产品这么几个问题:
- 为什么要做这个特性,它会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价值?
- 什么样的用户会用到这个特性,他们在什么场景下使用,他们又会怎样使用它?
- 达成这个目的是否有其它手段?是不是一定要开发一个系统?
- 这个特性上线之后,怎么衡量它的有效性?
如果产品经理能够回答好这些问题,说明他基本上已经把这个工作想得比较清楚了,这个时候,才能放心地去了解后续的细节。
当一个新特性要开发时,现状是知道的。所以,更关心目标,这里“为什么要做这个特性?”就是在问目标,“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价值”是在确定这个目标的有效性。
接下来,要关注实现路径,用户会怎么用,是否有其他的替代手段,需要了解产品经理的设计是经过思考的,还是“拍着脑袋”给出的。衡量有效性,则是要保证我的工作不会被浪费。
分解4个目标阶段即四项原则:
- 以始为终:以终为始就是在工作的一开始就确定好自己的目标。我们需要看到的是真正的目标,而不是把别人交代给我们的工作当作目标。你可以看出这个原则是在帮助我们回答思考框架中,Where are we going?(我们要到哪儿去?)这个问题。
- 任务分解:将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一个可行的执行任务,工作分解得越细致,我们便越能更好地掌控工作,它是帮助我们回答思维框架中,How can we get there?(我们如何到达那里?)的问题。
- 沟通反馈:为了疏通与其他人交互的渠道。一方面,我们保证信息能够传达出去,减少因为理解偏差造成的工作疏漏;另一方面,也要保证我们能够准确接收外部信息,以免因为自我感觉良好,阻碍了进步。
- 自动化:将繁琐的工作通过自动化的方式交给机器执行。
当产品经理把要做的功能特性摆在我面前。站在以终为始的角度,我需要了解真正的目标是什么,所以,我会关心为什么要做这个特性。为了保证目标是有效的,我会关心它给用户带来的价值。
有了任务分解的视角,我需要将一个大的目标进行拆解,如果我要达成这个目标,整体解决方案是远远不够的,我需要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一个小的部分。所以,我会关心一个一个具体的使用场景。
一方面,我会了解到更多的细节,另一方面,当时间紧迫的时候,我会和产品经理来谈谈究竟优先实现哪个场景。
为什么要学会沟通反馈?因为我需要明确,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产品经理提交的需求。所以,我要不断地问问题,确保自己的理解和产品经理交代的内容一致。
另外,我也需要保证我的产品做出来确实能够达到目标。所以,我会关心它上线后的衡量手段。因为我知道,这个行业里有太多代码上线后,从来没有运行过。
自动化的角度很有意思,我们做的方案通常是一个自动化方案,但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方案没有自动化之前是怎么做的。如果不自动化,用户会怎么用。
小结
而我目前遇到的问题是:在于第一次创造没有做好,就进入到第二次创造。所以,在开发过程遇到变更就会遇到很多“惊喜”,准确地说,是惊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