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申论篇
公务员考试申论篇
申论是公务员考试(简称“公考”)的核心科目之一,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要求考生根据给定材料,撰写论述性文章或回答特定问题。申论成绩在公考总分中占比较大,因此掌握好申论技巧至关重要。
1. 什么是申论?
申论源于中国古代的“策论”,旨在考察考生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在公考中,它通常包括以下几种题型:
- 概括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炼核心信息,如问题、原因或影响。
- 分析题:需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利弊、根源等。
- 对策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强调可行性。
- 大作文:撰写一篇完整的议论文,围绕主题展开论述,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申论评分标准注重逻辑性、条理性、语言规范和实用性。
例如,在分析题中,逻辑推理占40%的权重;在写作中,语言流畅性占30%。
2. 申论写作的核心步骤
遵循系统化的写作流程,能显著提高成绩。以下是关键步骤:
审题与立意(约10分钟):
- 仔细阅读材料,确定主题和问题焦点。例如,材料可能涉及“环境污染”,你需要提炼出核心问题如“工业污染加剧”。
- 明确写作要求:是概括、分析还是对策?确保立意紧扣主题,避免偏题。
构思与大纲(约15分钟):
- 构建清晰结构:引言(点题)、主体(分论点)、结论(总结建议)。
- 使用逻辑框架:如“问题-原因-对策”或“现状-影响-解决方案”。
例如:
- 问题:P(污染指数上升)
- 原因:R_1(政策执行不力)、R_2(企业责任缺失)
- 对策:S_1(加强监管)、S_2(推广绿色技术)
写作与润色(约60分钟):
- 语言要求:简洁、规范、避免口语化。多用正式词汇如“综上所述”“亟待解决”。
- 主体部分:每个论点用事例或数据支撑,例如“据报告,2023年污染事件增长$15%$”。
- 结尾升华:提出前瞻性建议,如“构建长效机制”。
检查与优化(约5分钟):
- 核对逻辑连贯性、错别字和标点。
- 确保字数符合要求(通常800-1200字)。
3. 实用写作技巧
逻辑强化:
使用因果链:例如,“经济压力 ——>企业违规 ——>环境恶化”,增强说服力。
- 分论点并列或递进:如“短期措施:S_1;长期策略:S_2”。
语言优化:
- 引用权威数据:如“国家统计局显示,2023年问题发生率降至10%”。
- 多用排比句:增强节奏感,例如“完善法规、强化监督、提升意识”。
避免常见错误:
- 偏题:审题时标记关键词,确保所有内容围绕主题。
- 空洞无物:每个论点配具体案例,如“某市通过政策$A$,污染减少$20%$”。
- 结构混乱:用提纲工具(如思维导图)辅助。
4. 练习建议
日常训练:
- 每周分析2-3套真题,模拟考试环境(限时60-90分钟)。
- 重点练习不同题型:例如,针对“社会公平”主题,写一篇对策文。
材料积累:
- 关注时事热点:如“乡村振兴”“数字治理”,收集数据和案例。
- 阅读优秀范文:学习其结构和语言,但避免抄袭。
反馈提升:
- 找同伴互评,聚焦逻辑和语言缺陷。
- 记录错误率:例如,每次练习后计算偏题率,目标降至5%以下。
5.备考建议
重视材料,拒绝 “脱离材料”
申论答案几乎都来自材料,小题尤其如此。练习时要养成 “材料为王” 的思维,避免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替代材料信息。
限时刷题,总结错题
小题:每天练 1-2 道,限时(如归纳概括题 20 分钟,综合分析题 30 分钟),对比参考答案,分析漏点原因(如关键词没找全、逻辑混乱)。
大作文:每周写 1 篇,重点练立意和框架,写完后对照范文修改结构和论证。
积累时政,提升深度
关注官方媒体(如人民日报评论、新华网),积累时政热点(如 “数字经济”“基层治理现代化”)和规范表述(如 “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民生福祉”),用于大作文和应用文。
模拟实战,调整节奏
考前用真题进行套卷模拟,按考试时间(国考申论 3 小时)作答,训练时间分配(如大作文留 1 小时以上),避免答不完题。
申论的核心是 “规范化表达 + 逻辑性思维”,通过针对性练习和总结,短期内可以显著提升分数。
记住:小题靠 “踩点”,大作文靠 “立意”,材料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