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DICOM标准结构与组成
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是全球通用的医学影像信息标准化协议,其结构设计兼顾了临床数据的复杂性、兼容性和扩展性。以下从核心结构框架、关键组成部分、技术细节三个层面详细解释:
一、DICOM 标准的核心结构框架
DICOM 标准并非单一文档,而是一套 分层、模块化的标准体系,涵盖从数据编码到网络传输的全流程。其核心框架可分为 “数据层面”“服务层面”“应用层面” 三大层次,各层次通过标准化接口协同工作:
- 数据层面:定义影像数据和元数据的编码格式(如数据集、文件格式);
- 服务层面:规定数据的交互方式(如查询、存储、传输的服务类);
- 应用层面:明确临床场景中的具体实现(如 PACS 系统对接、设备通信流程)。
二、DICOM 标准的关键组成部分
1. 数据结构:数据集(Dataset)与数据元素(Data Element)
数据集是 DICOM 数据的基本单元,用于存储单幅或多幅图像的 图像像素数据 和 元数据(描述信息),其核心构成是 “数据元素”。
数据元素(Data Element):
每个数据元素是 DICOM 的最小信息单元,由 4 部分组成:- 标签(Tag):唯一标识数据元素的 16 进制编码,格式为
(Group Number, Element Number)
(如(0010,0010)
代表 “患者姓名”)。 - 值表示(VR, Value Representation):定义数据类型(如字符串、整数、浮点数),例如
PN
(患者姓名)、DS
(十进制字符串)。 - 值长度(Value Length):数据内容的字节长度(0 表示无数据,或使用 “Undefined Length” 动态长度)。
- 值(Value):实际数据内容(如患者姓名 “张三”、像素矩阵数据)。
- 标签(Tag):唯一标识数据元素的 16 进制编码,格式为
数据集的组织方式:
数据集按标签的 “组号” 递增排序,同一组内按 “元素号” 排序。例如:- 组号
0008
:图像通用信息(如检查日期、模态); - 组号
0010
:患者信息(如姓名、ID); - 组号
0028
:图像像素参数(如行、列、像素间距); - 组号
7FE0
:像素数据(Pixel Data),通常是最后一个数据元素。
- 组号
2. 数据编码:文件格式与传输语法
DICOM 数据可通过 文件存储 或 网络传输 两种形式存在,对应不同的编码规则:
DICOM 文件格式(DICOM File Format):
用于本地存储,文件后缀通常为.dcm
,结构包括:- 文件前缀(File Preamble):128 字节固定头部(含 “DICM” 标识,用于文件识别);
- 数据集:紧跟前缀的完整数据元素集合。
传输语法(Transfer Syntax):
用于网络传输时的数据编码规则,定义:- 字节序(大端 / 小端,如
1.2.840.10008.1.2
代表小端无压缩); - 压缩算法(如 JPEG、RLE、JPEG 2000,对应不同的 UID 标识)。
传输语法通过唯一标识符(UID)指定,确保发送方和接收方采用相同的解码方式。
- 字节序(大端 / 小端,如
3. 信息对象定义(IOD, Information Object Definition)
IOD 是对 “某类医学数据” 的标准化描述,定义了该类数据应包含的 必选和可选数据元素。例如:
- 图像 IOD:用于单幅或多幅影像(如 CT、MRI 切片),包含患者、检查、像素等数据元素;
- 结构化报告 IOD(SR IOD):用于存储诊断报告的结构化文本(如病灶描述、测量值);
- 波形 IOD:用于存储生理信号(如心电图、脑电图)。
每个 IOD 通过 SOP 类(Service-Object Pair Class) 与服务关联,例如 “CT 图像存储 SOP 类” 定义了 CT 图像的存储规则。
4. 服务类(Service Class)
服务类定义了 DICOM 设备间的 交互行为,即 “能做什么操作”。常见服务类包括:
- 存储服务类(Storage Service Class):用于图像或报告的传输(如 C-STORE 操作);
- 查询 / 检索服务类(Query/Retrieve Service Class):用于搜索和获取数据(如 C-FIND 查询患者检查列表,C-GET 获取图像);
- 工作列表服务类(Worklist Service Class):用于设备获取检查预约信息(如 MRI 设备从医院系统获取待检查患者列表);
- 打印管理服务类:用于医学图像的标准化打印输出。
5. 唯一标识符(UID, Unique Identifier)
UID 是 DICOM 中用于唯一标识实体的字符串,采用 “点分数字” 格式(如1.2.840.10008.1.1
代表 “验证 SOP 类”),确保全球唯一性。常见 UID 类型包括:
- SOP 类 UID:标识 SOP 类(如 CT 图像存储类);
- 传输语法 UID:标识数据编码规则;
- 设备 UID:标识影像设备或系统;
- 实例 UID:标识单幅图像或报告的具体实例(确保每个图像全球唯一)。
6. 网络通信协议(DICOM Network Protocol)
DICOM 基于 TCP/IP 协议栈,定义了设备间的网络交互流程,核心包括:
- 关联建立(Association):通信前的 “握手” 过程,双方协商 SOP 类、传输语法等参数;
- PDU(Protocol Data Unit):数据传输的基本单元(如关联请求 PDU、数据 PDU);
- DIMSE 服务(DICOM Message Service Element):定义消息交互的操作(如 C-STORE、C-FIND),包含请求和响应机制。
7. 编码与压缩(Encoding & Compression)
DICOM 支持多种数据编码方式,以平衡存储效率和图像质量:
- 无损压缩:如 RLE(Run-Length Encoding,适合二值图像)、JPEG 2000 无损模式;
- 有损压缩:如 JPEG 基线模式(用于预览)、JPEG 2000 有损模式(可调节压缩比);
- 像素数据格式:支持多种位深(8 位、16 位、32 位),灰度图像常用 16 位(避免细节丢失)。
三、DICOM 标准的扩展性与灵活性
DICOM 的强大之处在于其 可扩展性:
- 私有标签:允许厂商或机构定义自定义数据元素(组号为偶数的私有组,如
0011,xxxxx
),用于存储设备特有参数; - 标准更新:通过修订版本(如 DICOM 3.0 2023a)持续新增功能(如 AI 辅助诊断结果的存储、3D 打印数据格式);
- 跨模态兼容:支持 CT、MRI、X 光、超声、PET 等所有医学影像模态,以及非影像数据(如报告、波形)。
总结
DICOM 标准的结构可概括为:以 “数据元素 - 数据集” 为基础,通过 IOD 定义数据内容,以服务类和网络协议实现交互,用 UID 确保全球唯一性。其分层设计既满足了临床数据的严谨性(如元数据完整性、隐私保护),又兼顾了跨设备、跨机构的兼容性,使其成为医学影像领域的 “通用语言”。理解 DICOM 的结构是开发 PACS 系统、影像分析工具或 AI 算法的核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