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第1节:多模态大模型入门(多模态大模型基础教程)

前言

这套课程专为多模态大模型初学者设计,共5节。从基础概念入手,逐步讲解单模态到多模态的跨越、模态差异与对齐难题、经典模型结构、核心能力及实践入门,避开数据与评估内容,语言简洁易懂,附案例和代码,帮你快速掌握多模态大模型核心知识与入门实践。

一、先搞懂:什么是“模态”?

“模态”其实就是“信息的载体形式”。生活中我们接触的信息有很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就是一种“模态”。比如:

  • 文本模态:书籍里的文字、手机上的消息(本质是“有序的符号序列”);
  • 图像模态:照片、表情包(本质是“二维像素矩阵”,每个点记录颜色);
  • 语音模态:说话声、音乐(本质是“随时间变化的声波信号”);
  • 视频模态:电影、短视频(本质是“连续的图像+同步的音频”,可以理解为“图像+语音”的组合模态)。

简单说:模态就是信息的“长相”——有的是文字,有的是图片,有的是声音,它们长得不一样,但可能表达同一个意思(比如“下雨了”,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一张下雨的照片,还可以是“哗啦啦”的雨声)。

二、从“单模态模型”到“多模态模型”:差在哪里?

AI模型是“处理信息的工具”,但早期的模型大多是“单模态”的——它们只能处理一种形式的信息。我们先看看单模态模型能做什么,再看它们的局限。

1. 什么是“单模态模型”?

“单模态模型”是只能处理“一种模态”的AI模型。举两个最经典的例子:

  • 文本单模态模型:比如GPT系列(如GPT-3)。它只能处理文本,能做“写作文”“翻译”“回答文字问题”等任务,但如果你给它一张图片,它完全看不懂。
    例:问GPT-3“这张图里有什么?”,它会告诉你“我无法处理图像”。

  • 图像单模态模型:比如ResNet(一种经典的图像识别模型)。它只能处理图像,能做“识别图片里是猫还是狗”“判断图片是否是风景”等任务,但如果你给它一段文字描述,它也完全看不懂。
    例:给ResNet输入“一只戴帽子的猫”这句话,它会因为“看不懂文字”而输出无意义的结果。

2. 单模态模型的局限:只能“单打独斗”

单模态模型的问题很明显:它们只能“看懂”一种信息,无法处理“跨模态的需求”。而现实中,我们往往需要同时处理多种模态的信息。

比如:

  • 你想在手机里“用文字搜图片”(比如搜“红色的花”,希望找到对应的照片)—— 文本单模态模型(如只能处理文字的搜索引擎)和图像单模态模型(如只能识别图片的模型)单独工作都做不到;
  • 你想让智能音箱“根据一张照片回答问题”(比如对着音箱拍一张蛋糕的照片,问“这是什么蛋糕?”)—— 语音单模态模型(如只能处理声音的音箱)和图像单模态模型(如只能识别图片的模型)单独工作也做不到。

这些需求的核心是:需要一个能同时“看懂文字、图片、声音”,并能让它们“互通”的模型——这就是“多模态模型”。

三、多模态大模型:能让不同模态“对话”的模型

“多模态大模型”的定义很简单:能同时理解或生成两种及以上模态信息的AI模型

它的核心能力是“跨模态理解”和“跨模态生成”:

  • 跨模态理解:比如“看懂一张图+一段文字,判断它们是否说的是同一件事”(如图是“猫”,文字是“狗”,模型能判断不匹配);
  • 跨模态生成:比如“根据一段文字,生成对应的图片”(如输入“一只坐在月亮上的兔子”,生成一张这样的画)。
为什么需要多模态大模型?

因为它更贴近人类的认知习惯。人类天生就是“多模态学习者”:我们看到苹果的同时会听到“苹果”的发音,摸到它的质感,这些信息会在大脑里“融合”,让我们对“苹果”有完整的认知。

AI要更智能,就得像人类一样“综合多种信息”。比如:

  • 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同时处理“摄像头拍的图像”(看路况)、“雷达信号”(测距离)、“导航语音”(听指令),才能安全驾驶;
  • 智能助手需要同时处理“用户的语音指令”(如“帮我看看这张图里的字”)和“用户发的图片”,才能准确回应。
四、多模态大模型的典型应用场景

我们看几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感受它的价值:

  1. 图文跨模态检索
    比如你在购物APP里输入“黑色的连帽卫衣”(文本),APP能返回对应的商品图片(图像);或者你上传一张卫衣的照片(图像),APP能返回“黑色连帽卫衣”的商品名称(文本)。

  2. 图像 caption(图像配文)
    给模型输入一张照片(比如“小朋友在放风筝”),模型能自动生成文字描述“一个孩子在草地上放风筝”。

  3. 视觉问答(VQA)
    给模型输入一张图+一个问题(比如图是“3个苹果”,问题是“图中有几个水果?”),模型能返回答案“3个”。

  4. 多模态助手
    比如GPT-4V(GPT-4的多模态版本),你可以给它发一张表格图片,问“这张表里哪个数值最大?”,它能看懂图片里的文字,再回答问题。

五、代码示例:直观感受“单模态”与“多模态”的区别

我们用简单的代码,分别展示“单模态模型”的局限和“多模态模型”的跨模态能力。你不需要懂复杂原理,跟着跑一遍就能感受到差异。

准备工作:安装工具库

我们会用到两个工具:

  • transformers:Hugging Face的库,里面有很多预训练好的单模态和多模态模型;
  • pillow:处理图像的工具。

安装命令(在电脑的终端/命令提示符里输入):

pip install transformers torch pillow  
示例1:用“单模态模型”分别处理文本和图像

先看单模态模型的“局限性”——它们只能处理自己擅长的模态,对其他模态“无能为力”。

# 1. 加载文本单模态模型(BERT,只能处理文本)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BertTokenizer, BertModel  
text_tokenizer = BertTokenizer.from_pretrained("bert-base-uncased")  
text_model = BertModel.from_pretrained("bert-base-uncased")  # 用文本模型处理文本(正常工作)  
text = "a cat"  # 一段文字:“一只猫”  
text_inputs = text_tokenizer(text, return_tensors="pt")  
text_output = text_model(** text_inputs)  
print("文本模型处理文本:成功(输出特征向量)")  # 2. 加载图像单模态模型(ResNet,只能处理图像)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ResNetImageProcessor, ResNetModel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age_processor = ResNetImageProcessor.from_pretrained("microsoft/resnet-50")  
image_model = ResNetModel.from_pretrained("microsoft/resnet-50")  # 用图像模型处理图像(正常工作)  
image = Image.open("cat.jpg")  # 假设当前文件夹有一张猫的照片  
image_inputs = image_processor(images=image, return_tensors="pt")  
image_output = image_model(**image_inputs)  
print("图像模型处理图像:成功(输出特征向量)")  # 3. 尝试用文本模型处理图像(会失败)  
try:  text_model(** image_inputs)  # 用文本模型处理图像输入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文本模型处理图像:失败(报错:", e, ")")  # 4. 尝试用图像模型处理文本(会失败)  
try:  image_model(**text_inputs)  # 用图像模型处理文本输入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图像模型处理文本:失败(报错:", e, ")")  

运行结果会显示:单模态模型只能处理“自己的模态”,跨模态处理时会直接报错——这就是它们的局限。

示例2:用“多模态模型”实现跨模态匹配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多模态模型(CLIP,OpenAI开发的早期多模态模型),展示它如何“同时理解文本和图像”,并判断它们是否匹配。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CLIPProcessor, CLIPModel  
from PIL import Image  # 加载CLIP模型(多模态模型,能同时处理文本和图像)  
model = CLIPModel.from_pretrained("openai/clip-vit-base-patch32")  
processor = CLIPProcessor.from_pretrained("openai/clip-vit-base-patch32")  # 准备输入:一张猫的图片 + 3个文本描述  
image = Image.open("cat.jpg")  # 猫的照片  
texts = ["a cat", "a dog", "a bird"]  # 三个文本:“一只猫”“一只狗”“一只鸟”  # 用处理器统一处理文本和图像(转换成模型能读的格式)  
inputs = processor(text=texts, images=image, return_tensors="pt", padding=True)  # 模型输出:文本和图像的“匹配分数”(分数越高,越可能匹配)  
outputs = model(** inputs)  
logits_per_image = outputs.logits_per_image  # 图像与每个文本的匹配分数  
probs = logits_per_image.softmax(dim=1)  # 转换为概率(0-1之间,总和为1)  # 打印结果  
print("文本描述:", texts)  
print("与猫的图片的匹配概率:", probs.detach().numpy()[0])  

预期结果(概率越接近1,匹配度越高):

文本描述: ['a cat', 'a dog', 'a bird']  
与猫的图片的匹配概率: [0.92, 0.05, 0.03]  

可以看到:CLIP能同时“看懂”图片(猫)和文本,并且准确判断“a cat”与图片的匹配度最高——这就是多模态模型的核心能力:让不同模态的信息“对话”。

总结

这节课我们搞懂了:

  1. “模态”是信息的载体形式(文本、图像、语音等),它们长得不一样但可能表达同一意思;
  2. “单模态模型”只能处理一种模态(如GPT处理文本、ResNet处理图像),无法跨模态工作;
  3. “多模态大模型”能同时理解/生成多种模态,核心是让不同模态“互通”;
  4. 它的价值在于贴近人类认知,能解决单模态模型做不到的事(如图文检索、视觉问答)。

下一节课,我们会深入探讨:不同模态“长得不一样”,多模态模型是如何让它们“互通”的?(也就是“模态对齐”的核心难题)。

http://www.lryc.cn/news/621154.html

相关文章:

  • 安装 Nginx
  • Spring Boot + Redis + 布隆过滤器防止缓存穿透
  • UML函数原型中constraint的含义,有啥用?
  • 读《精益数据分析》:移情(Empathy)—— 验证真实需求,避免伪需求陷阱
  • 加密货币交易所开发:如何打造安全、高并发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
  • 7、C 语言数组进阶知识点总结
  • 分布式事务、锁、链路追踪
  • Mybatis学习笔记(九)
  • C#WPF实战出真汁01--搭建项目三层架构
  • 计算机视觉第一课opencv(二)保姆级教
  • 【CLR via C#(第3版)阅读笔记】类型基础
  • (论文速读)DiffusionDet - 扩散模型在目标检测中的开创性应用
  • 【C#】跨平台创建你的WinForms窗体应用(WindowsUbuntu)
  • 从零开始的云计算生活——第四十三天,激流勇进,kubernetes模块之Pod资源对象
  • Ansible企业级实战
  • 设计模式(2)
  • sql的关键字 limit 和offset
  • 第16届蓝桥杯C++中高级选拔赛(STEMA)2024年10月20日真题
  • Ansys FreeFlow入门:对搅拌罐进行建模
  • pull request是啥意思
  • Serverless 架构核心解析与应用实践
  • 第三十一天(系统io)
  • 如何让手机访问本地服务器部署的网页?无公网IP内网主机应用,自定义外网地址,给任意网设备访问
  • 从0-1学习Java(三)快速了解字符串、数组、“==“与equals比较
  • 【框架】跨平台开发框架自用整理
  • 每日任务day0814:小小勇者成长记之钓鱼日记(字典推导式)
  • Steam移动游戏存储位置
  • 如何使用 AI 大语言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小事情?
  • 《算法导论》第 25 章:所有结点对的最短路径问题
  • 深入解析 GitHub Actions 工作流文件编写:从入门到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