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图像入门】近三年遥感图像建筑物细粒度分类技术一览
近年来,遥感图像中建筑物细粒度分类(如住宅、商业、工业等子类)的研究在模型架构、多模态融合、弱监督学习等方向取得显著突破,尤其在结合上下文感知、结构语义建模和轻量化设计方面展现出前沿探索。以下是近三年(2022-2025)的关键进展及技术趋势:
一、模型架构与方法创新
1. 超分辨率重建与动态特征增强
- UB-FineNet框架(CVPR 2025)首次将去噪扩散概率模型(DDPM)引入卫星影像超分辨率,通过2000步迭代将4.78米分辨率影像提升至1.195米,PSNR达23.96 dB,较传统方法提升15%。结合动态类别平衡策略(CIBM)和对比监督(CS),在低分辨率开放卫星影像上实现11类建筑功能分类,Top-1准确率60.45%,性能媲美街景图像方法。其核心创新包括:
- DDPM超分辨率:通过反向去噪过程恢复建筑边缘与纹理细节,缓解低分辨率导致的类内特征混淆。
- 动态类别平衡:基于余弦相似度动态调整训练权重,使宗教设施等稀缺类别的F1-score提升12%。
- 轻量化部署:ShuffleNetV2主干网络仅11.1MB,推理速度达26.72 FPS,支持城市级实时处理。
2. 上下文感知与长程依赖建模
- MEET数据集(CVPR 2025)包含1.03百万张遥感图像,覆盖80个细粒度场景类别,采用“场景内布局”(scene-in-scene)设计,通过中心场景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