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制定一份人才培养方案(Talent Training Program,简称TTP),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或职业本科等应用型教育背景下,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通常涉及教育目标对齐、行业调研、课程体系设计、师资与实训安排、评价机制设计等多个阶段。
🎯 一、前期准备阶段
1. 明确制定背景
理解本次制定的背景(如新设专业、专业升级、人才供需矛盾)
梳理国家、省级、行业的政策依据(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本科职业教育试点意见》《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指南》等)
2. 组建工作团队
专业负责人牵头,成立跨部门的培养方案编制小组
成员包括校企合作代表、专业教师、课程负责人、就业指导人员、校友代表等
3.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结合学校类型(高职、职业本科)、专业属性、服务行业
明确服务对象(面向哪类企业?岗位群?区域发展?)
📊 二、调研与分析阶段
4. 职业岗位与行业需求调研
深入产业链、行业、区域重点企业开展调研
提取关键岗位(岗位职责、任职要求、能力结构、未来发展)
5. 对标优秀院校方案
学习同类高校、特别是“双高计划”“职教本科”学校的培养方案
明确“对标”“借鉴”与“本地化差异”之处
6. 职业能力分析
提炼“专业核心能力”“职业通用能力”“综合素养”
常采用DACUM、能力本位分析法等方法论
🧭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设计
7. 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目标(毕业5年后的发展)
短期目标(毕业时应达到的专业水平与素养)
8. 明确毕业要求与能力结构
分层次定义“知识、能力、素养”三大类
可采用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结构图
9. 设计毕业出口(学分/证书/岗位/通道)
明确学制年限、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对接职业资格证书、1+X证书、企业内训证书等
明确升学、就业、创业等出口通道路径
📚 四、课程体系构建阶段
10. 构建课程模块体系
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实训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素质课程
遵循“厚基础、重实践、宽视野、强能力”原则
11. 设计课程结构矩阵
制作“课程—能力—目标”三维对照表
每门课程对接哪项毕业能力、如何实现?
12. 设计课程实施安排(进程表)
按学期布置课程,处理先修-后修、难易梯度、实训穿插等关系
明确实训、见习、实习的分布逻辑
🔧 五、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13. 建设实训课程与项目群
对应岗位能力构建项目式实践课程
可引入企业真实任务、虚拟仿真项目、智能体教学等
14. 规划校内外实践资源
包括校内实训室、产教融合基地、企业实训平台、在线虚拟平台等
15. 设计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明确“岗位实习”与“任务驱动”模式结合
毕业设计应体现“综合运用”“产业真实场景”
🧑🏫 六、教师与师资建设安排
16. 教师能力要求定义
明确“双师型”教师占比要求、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经历
建立兼职教师(企业导师)聘用机制
17.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规划
教师培训计划(新技术、新产业)
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升课程与岗位对接能力
🧪 七、教学质量与评价机制设计
18. 学业成绩评价机制
明确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比例
强调“项目成果”“实训表现”等实践导向
19. 毕业达成度评价机制
基于OBE理念设计“毕业能力达成度评估”
包括课堂评估、实训成绩、证书获取、行业评价等
🧩 八、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机制设计
20. 引入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
企业参与课程开发、项目设计、实训组织、实习管理、毕业设计
21. 多元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校企联合实验室、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订单班、现代学徒制
📈 九、持续改进与滚动优化机制
22. 课程反馈与迭代机制
每学期开展课程反馈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23. 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
每2-3年修订一轮,重大产业变革或政策变化时提前调整
📑 十、成果汇总与方案编制
24. 编写正式文档
按照学校或教育部模板,撰写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文档
包括封面、目录、专业简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表、课程教学安排表等
25. 专家论证与评审
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方案评审
必要时提交教指委、行业协会、教育主管部门审定
26. 审定发布与执行
经学校学术委员会或教学委员会审定后发布
正式纳入教学执行计划,并布置课程负责人开设任务
✅ 附:关键成果文档清单(推荐附表)
编号 | 附表名称 | 内容简要说明 |
---|---|---|
1 | 毕业要求与课程能力对照表 | 明确每门课程支撑的能力指标 |
2 |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 模块化课程结构与逻辑 |
3 | 教学进程表 | 各学期课程分布与学时安排 |
4 | 实践教学安排表 | 实训、见习、实习的分布与内容 |
5 | 校企协同教学表 | 企业参与教学环节清单 |
6 | 教师队伍结构表 | 专任/兼职/双师型教师分布 |
7 | 能力达成度评价方案 | 学生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