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脉络:一部PLMN在中国的演进史诗 (1G-6G)》 第3篇 | 2G:GSM一统江湖?——移动、联通的“分家”与双轨并行
引言: 在上一篇,我们告别了那个属于“大哥大”的、粗粝而昂贵的模拟时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数字化的浪潮正席卷全球。对于刚刚推开移动通信大门的中国来说,这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一场更为凶险的赌局。这一次,我们面对的不是要不要建网的问题,而是建一张什么样的网,走一条什么样的路的问题。这个选择,将深刻地重塑未来二十年中国通信产业的版图。
诺基亚手机与CDMA手机
一、 1994,北京西长安街的“路线之争”
1994年,北京西长安街13号,原邮电部的办公大楼里,气氛异常凝重。一场关于中国2G网络技术路线的决策会议,正在激烈地进行。摆在决策者面前的,是两份截然不同的技术方案。
- 方案A:欧洲的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 阵营代表: 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
- 核心优势: 技术成熟,已在欧洲多国商用;产业链完善,终端设备选择多;更重要的是,欧洲厂商承诺进行深入的技术转让,包括部分核心网设备的源代码。
- 方案B:美国高通的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阵营代表: 高通、摩托罗拉。
- 核心优势: 技术理念更先进,脱胎于军用扩频通信,容量更大、抗干扰能力更强、辐射更低。高通的科学家甚至在现场播放了美军在电子战环境下,用CDMA保持通话的演示视频,极具震撼力。
作为一名当时参与了部分技术测试的年轻工程师,我能感受到两种技术路线背后巨大的张力。CDMA的性能优势是肉眼可见的——在地下室测试,GSM早就没信号了,CDMA手机依然能清晰通话。
但最终,决策的天平倒向了GSM。为什么?
这不是一次单纯的技术选型,而是一场综合了产业安全、国家战略和商业现实的复杂博弈。
- 产业控制权: GSM的SIM卡机制,实现了“机卡分离”,运营商可以牢牢掌握用户入口,避免被终端厂商绑架。而CDMA的核心专利和芯片技术,几乎全部掌握在高通一家公司手中,选择CDMA,无异于将整个产业链的命脉交到别人手里。
- 国家安全考量: CDMA的军用背景及其对GPS全球同步的高度依赖,在当时引发了决策层对潜在安全风险的深切忧虑。
- 商业现实主义: 欧洲人“技术换市场”的承诺,对于渴望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国来说,诱惑力是巨大的。这为我们消化吸收、并最终实现国产化替代,打开了一扇窗。
这个决定,奠定了此后十年中国移动通信的基本格局:中国电信(后分拆出中国移动)主导建设GSM网络,而新成立的中国联通,则在几年后,肩负起了探索CDMA路线的使命。 一场旷日持久的“路线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二、 技术对决:两种通信哲学的较量
要理解这场战争,我们必须深入到两种技术的“灵魂”深处,看看它们在解决“如何让更多人同时打电话”这个问题上,采用了怎样不同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