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看点:可交付AI登场,场景智能、专属知识将兑现下一代AI价值
7月28日,为期三天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在上海落下帷幕。作为全球 AI 领域最受关注的盛会之一,今年 WAIC 聚焦 AI 关键命题,围绕大模型与智能体应用、算力新基建及大数据、智能终端与具身智能、AI+金融、AI+教育、AI+工业制造等多个方向,系统性地展示了AI创新与应用。
而与往年“秀肌肉”式的参数竞赛不同,今年的800家参展商、3000余件展品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后大模型时代,衡量AI的唯一标尺已从“能算多少”变成“能做多少”。以下是基于四大领域的主要发现:
具身智能:从“能动”到“能干”
具身企业的观展热度更超去年。今年亮相的人形机器人已能在嘈杂展会现场完成爆米花制作、饮料调配等复杂任务,动作流畅度、环境感知与多机协同能力显著提升。这一跃迁背后,是3D视觉-语言大模型、端到端导航大模型及高精度力控关节的同步突破,让机器人在零真实动作数据训练下即可跨场景泛化。具身智能已跨过“拟人”门槛,进入“可用”阶段,成为显著兑现商业化承诺的AI品类之一。
终端爆发:从单品智能到万物智联
华为推出“昇腾384超节点”,用高速互联把384颗AI芯片变成一台“超级计算机”,瞄准云端训练降本增效;阿里首次亮出“夸克AI眼镜”,把多模态大模型集成于一副普通墨镜的镜腿中;商汤科技推出的搭载轻量端云协同大模型的毛绒陪伴机器人,具备毫秒级情绪识别与长记忆对话功能。多种终端形态让AI厂商思考如何将手机屏幕以外的用户流量、行为数据与场景黏性一次性锁进自己的生态闭环。
Agent落地:从语义交互到任务执行
此次大会中,百度发布新一代NOVA数字人,据称该技术已支撑罗永浩直播间5500万元GMV,10月将全面开放;智谱本次主推的AutoGLM模型现场完成了一句话抢红包、写小红书、淘宝下单等任务;MiniMax发布其首款全栈通用智能体产品“MiniMax Agent,该智能体支持从需求拆解到网页、电商应用的全栈交付。很多Agent已具备调用浏览器、支付、物流、社交等API的“数字员工”的能力,成为大模型价值兑现的“最后一公里”。
基础大模型厂商的选择
阶跃星辰、MiniMax、智谱、月之暗面等大模型厂商的路径则更加鲜明地指向应用:阶跃开源推出新一代Step 3多模态基座模型,兼顾智能与效率;MiniMax押注Agent平台与硬件生态;智谱深耕办公Agent;月之暗面聚焦代码与开发者效率。
WAIC 2025已显示出一些AI企业进化的分水岭:资源有限、场景不清的创业公司正被加速出清,而“有模型、有载体、有客户”的团队获得更高估值溢价。
从更深一层来看,当今年WAIC把“可交付”写进AI发展趋势,一条暗线也随之浮出水面:下一代AI应用需要的不再是单一通用大模型的“万能回答”,而是能把大模型的通用能力与用户私有知识、实时数据融合成“可解释、可溯源、可落地”的精专智能体的能力。而枫清科技(Fabarta)已经通过商业化产品及合作案例持续验证AI新趋势下的精专应用实力。
在WAIC大会前夕,枫清科技的“Fabarta个人专属智能体”开始上线测试,该产品为一款基于大语言模型与本地知识库技术打造的专属个人AI助手,可通过本地数据与公开信息的联合,实现智能问答检索、智能模版写作、智能数据分析、专业翻译等办公领域的智能体能力,赋能员工高效写作,全面提升办公质量与生产力。
这款个人AI助手依托于枫清科技的本土化技术、垂直行业深耕及多年服务国央企及众多产业龙头企业的实战经验积淀,并且该产品也是市场上少数能同时满足C端效率和B端深度业务需求的智能体平台。
综上来看,产品定义权高于模型性能。谁能把大模型封装成“开箱即用”的场景方案、真正了解并解决用户的需求,谁就能获得用户的认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在走出炫技阶段,进入落地期的角逐,枫清科技将持续聚焦 “AI + 行业” 领域,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
Fabarta已于7月21日07时17分开启用户测试计划。欢迎大家登录官网(https://www.fabarta.com/),申请加入试用计划,亲自体验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