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革命:低代码破局与未来展望
当下,教育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从教育理念到模式的全方位重塑,已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核心驱动力。
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全方位重构人类生产与生活形态。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低代码等现代信息技术,既在产业升级中扮演关键角色,也深刻渗透日常生活,改变人们的思维、沟通、工作与学习方式。
在此背景下,教育科研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已超越单纯技术应用,成为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核心抓手,更是实现 “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引擎。教育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提出构建 “连接、共享、协同、智能” 的国家教育数字化体系,标志着教育科研正从局部信息化迈向全域智能化、生态化的战略升维。
基于此,织信低代码团队结合自身发展,回顾教育行业实践经验,剖析趋势与热点,把握技术革命机遇,深化对教育行业的理解,希望通过分享过往积累的经验与案例,为教育领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与核心驱动力
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偶然的技术叠加,而是政策引导、技术革新与教育发展需求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其进程已从局部探索迈向全域重构。
政策导向:从战略部署到全面落地
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已进入 "国家战略引领" 的新阶段。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 "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同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将 "推进教育数字化" 写入其中,标志着教育数字化从行业举措上升为国家任务。
2025年1月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明确路径:第二十五条提出实施 "国家教育数字化" 战略,聚焦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开发等重点方向;第二十六条强调 "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明确AI、低代码、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开辟新赛道的关键。政策的持续加码,推动教育数字化从单点创新走向体系化重构。
技术革新:从工具应用到生态重塑
追溯我国教育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历程,从1978-1992年的 "电化教育",到2000-2017年的 "教育信息化",再到当前的 "教育数字化",40余年的发展印证了技术对教育的颠覆性推动。
如今,技术已实现三级跃迁:从物联网感知、云智算基础设施的底层支撑,到视觉计算、混合现实交互的场景赋能,再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深度渗透,完整的数字教育技术栈已形成。织信低代码立足这一技术浪潮,以 "快速响应、灵活适配" 为核心,构建教育数字化创新生态,持续释放技术赋能的乘数效应。
二、织信低代码为教育科研注入新动能:挑战与解决方案
教育科研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面临诸多痛点,织信低代码通过针对性解决方案,逐一破解传统模式下的效率瓶颈与体系障碍。
1、革新科研创新范式:破解传统科研的效率与协同难题
★挑战:传统科研模式依赖实验室操作与有限数据分析,存在三大痛点:海量数据处理效率低、跨地域协作壁垒高、科研成果共享滞后,严重制约了其创新速度与广度。
✅解决方案:
织信低代码通过与AI、大数据、云计算深度融合,构建科研第四范式的技术底座:
快速搭建数据处理系统:科研人员通过拖拽式操作,无需复杂编码即可构建专属数据分析平台,高效处理实验数据、文献数据等多源信息,结合 AI 算法辅助发现规律,提升研究精度。
打造协同创新空间:开发科研项目协作平台,实现项目进度实时同步、成果在线共享、跨机构团队无缝沟通,打破地域与学科边界。
2、优化教育科研管理体系:打破传统管理的繁琐与割裂
★挑战:教育科研机构管理涉及学生、教师、项目、资产等多维度,传统模式依赖人工操作与纸质记录,存在流程冗余、数据分散、透明度低等问题,管理成本高且效率低下。
✅解决方案:
织信低代码提供 "按需定制" 的管理系统搭建方案,覆盖全场景管理需求:
学生管理:构建包含信息录入、学业跟踪、奖惩记录的全周期系统,支持数据一键统计与可视化分析,方便校方实时掌握学生动态。某中学通过该系统,将学生成绩分析时间从 3 天缩短至 2 小时。
科研项目管理:实现申报、审批、进度跟踪、成果归档的全流程数字化,设置自动提醒功能(如结项倒计时、中期检查预警),提升管理透明度。
人事与资产:开发教职工信息管理、绩效考核、设备领用归还等模块,通过数据联动消除信息孤岛,例如教师请假流程与课程安排系统自动关联,避免教学冲突。
3、重塑教育理念与思维:推动从 "标准化" 到 "个性化" 的转型
★挑战:传统教育以 "大规模标准化" 为核心,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教师角色局限于知识传授,与数字化时代的 "引导者" 定位脱节。
✅解决方案:
织信低代码通过技术工具倒逼教育理念革新:
构建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教师可快速开发 "学生成长跟踪工具",记录学习内容、兴趣点、薄弱环节等细节,生成个性化学习画像,精准推送资源与指导方案。
赋能教师角色转型:开发教学协作平台,支持教案共创、学情分析、家校沟通等功能,让教师从 "知识传授者" 转向 "学习设计师"。例如,通过织信搭建一套 "教学资源共享库",实现多个院系的优质教案互通,教师备课效率可得到大幅提升。
4、构建智慧校园管理与服务生态:打通 "烟囱式" 建设的孤岛
★挑战:传统校园管理系统多为分散建设,教务、一卡通、图书馆、财务等系统独立运行,形成数据孤岛与流程割裂,师生办事需切换多平台,体验不佳。
✅解决方案:
织信低代码打造智慧校园中枢,实现 "一网通办":
系统集成与数据互通:通过 API 连接器、数据桥接工具,快速打通分散系统(如教务系统、图书馆借阅系统、后勤报修系统),实现身份信息、课程数据、消费记录等核心数据的统一管理。
搭建一站式服务门户:开发个性化门户界面,师生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登录后,可办理选课、成绩查询、图书借阅、场地预约等全场景业务。
三、织信低代码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案例:山东建筑大学的创新探索
2024年4月,山东建筑大学与织信低代码正式签订 “校企合作协议”,携手构建产学研联盟创新体系。此举意在贯彻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双方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提升学校科研能力,助力企业技术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山东建筑大学是一所聚焦工科,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应用研究型高校。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始终紧跟信息技术前沿步伐。在 2022 版培养方案里,增设 “低代码开发实训” 实践教学环节。经多轮严谨考察,最终引入 “织信低代码平台”,为学生拓展数字化能力打造实践平台。
本次合作围绕“程序自主研发+创新思维能力” 这一课程建设目标,采用线上实操演示与课后实践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合作内容上,双方共同推进低代码软件开发实训课程的教学与建设工作,由织信低代码技术总监担任主讲,结合学校教学大纲精心构建教学方案与案例;后续还将合力推进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计划共建 “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一同促进产学研联盟创新体系,实现优势互补,探索低代码技术在多领域的应用可能。
在合作落地期间,山东建筑大学信息管理全系 100 多名学生参与了实训课程,该课程主要三大部分。
1、基础理论讲解,低代码概念的普及和探索低代码模式的产生原因以及不同低代码产品的形态和业务方向;
2、实操课程讲解,织信低代码平台的独特优势、应用场景及功能操作,助力学生快速上手;
3、成果验收阶段,全系学生通过多轮低代码的作业设计与课程实操,基本掌握了低代码的开发思路,现已能够开发出真正实用的应用场景供他人使用。
山东建筑大学与织信的合作,是探索产学研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尝试。相信随着低代码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将来有望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培育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
四、未来展望
教育数字化转型正迈向 "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 的深水区,织信低代码将持续以 "技术适配场景" 为核心,在三个方向深化赋能:
构建更灵活的教育生态:支持教育机构快速响应政策变化与需求迭代,例如随 "AI+教育" 政策调整,一键更新教学系统的 AI 功能模块。
拓展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从高校延伸至 K12、职业教育等领域,开发针对性解决方案,如为职业院校打造 "技能实训管理系统",为中小学构建 "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
培育更专业的数字化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复制推广,让更多师生掌握低代码工具,形成 "用技术解决教育问题" 的思维与能力。
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未来。" 织信低代码将继续深度参与教育数字化进程,以技术创新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为建设教育强国注入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