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分析报告二 无人驾驶
目 录
一、案例题目
二、分析要点内容
三、分析要求
四、分析内容
一、案例题目
案例:且前,无人驾驶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在汽车行业,特斯拉、谷歌、百度等公司都在丕断研发无人驾驶汽车.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物流行业,京东等企业也在不断推进无人驾驶配送的实践。此外,无人货车、无人农机等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也在逐渐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同时,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数据融合、安全性问题、道路标志识别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虽然无人驾驶技术现状并不完美,但是它的未来发展前景依然较为广阔。
二、分析要点内容
(1)分析“无人驾驶”工程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2)针对“无人驾驶”工程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可采用哪些手段和措施进行防范?
(3)如果在“无人驾驶”过程中出现了事故,责任应有谁来承担?
三、分析要求
1、结合第二章理论知识内容,对案例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分析;
2、分析报告结构清晰,论点论据互相印证;
3、分析报告格式规范,不少于1000字。
四、分析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人驾驶技术不断地得到完善并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得到对应的应用,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善和便利,但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与之对应的一些风险与挑战。虽然当下无人驾驶技术并没有达到非常完美的状态,但是它的前景及对于未来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力。
“无人驾驶”这项工程活动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与之对应的一些风险和挑战。从技术方面出发,第一,无人驾驶设备中一些零部件的老化,由于对设施的长期使用和对设施维修和检验不及时进而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零部件老化、损坏甚至报废。第二,控制系统失灵,例如无人驾驶汽车在进行刹车时由于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或者是其中的某一项出现失灵而导致短暂的控制系统失灵,最终导致车辆无法正常行驶和应对行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第三,无人驾驶在一些复杂的道路、车流量较大、交通拥挤、恶劣天气、交警的手势指挥、信号灯出现错误、道路临时施工等情况下可能会遇到车辆之间的碰撞、是否继续行驶等一系列非线性的问题进而对用户的个人安全造成影响。第四,无人驾驶使用雷达、摄像头、螺旋仪、灯光等紧密的传感器设施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及时的反馈,但是一旦出现传感器失灵,就可能会对个人的财产和安全造成极大的危险。第五,在无人驾驶的信息数据库中存在着大量的道路信息、用户信息、甚至是一些国家安全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所获得,可能会导致无人驾驶的一些设备失去控制、泄露个人的隐私信息甚至对国家和人民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由于技术问题所导致的事故情景如图1-1。
如图1-1 无人驾驶技术事故
针对在技术方面所存在的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手段和措施进行防范,第一,建立监管部门加强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监管力度,确保各个零部件的性能方面达到最高标准,并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测和维护,进而及时对一些老化的部件进行更换和修复。第二,对无人驾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故进行大量的重复测试,进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第三,对使用无人驾驶技术的用户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用户在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第四,在进行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应该进行持续的改进,同时加强安全测试和情景模拟,提高各个传感器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增强无人驾驶系统的自主决策能力和控制能力。第五,建立相关的数据备份机制、故障检测机制和容错机制,进而及时的发现相关的故障并进行处理。第六,采用相关的加密通信措施以及身份认证等手段,建立完善可靠的防火墙以及网络安全体系,提高无人驾驶技术的网络安全性。通过上述工程质量监控、意外风险模拟、事故应急处理等措施可以有效的防范和减少事故的产生,进而确保无人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在对无人驾驶模块技术的设计和各个模块之间的衔接方面要进行精准的把控和逻辑承接,对应的模块设计架构逻辑图和效果呈现图如图1-2、1-3所示。
如图1-2 无人驾驶技术模块设计图
如图1-3 无人驾驶技术效果呈现图
从环境方面出发,第一,在雾天、雨天、下雪天等恶劣天气下无人驾驶可能无法准确的对道路和障碍物进行识别,从而造成事故的发生。第二,在一些高海拔地区及无人区由于网络的不发达而导致信息传输和反馈的不及时,会对无人驾驶技术的反馈接收机制造成影响。第三,无人驾驶过程中出现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一些自然灾害时,无人驾驶技术对这些情况的紧急应对时效和作出反应的时效之间的度量可能不准确而造成如图1-4事故的发生。针对在环境方面所存在的风险可以通过研发更加高效的传感器和算法来提高无人驾驶在一些恶劣环境和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安全性,对应的传感器设计广播区域范围如图1-5、1-6所示。
如图1-4 无人驾驶气候事故
如图1-5 无人驾驶传感器
如图1-6 无人驾驶环境处理模块设计
从人为方面出发,第一,虽然无人驾驶技术在理论上可以提高一定的安全性和效率,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依然需要驾驶员的参与,如果驾驶员不能有效的进行信息数据的交互就可能导致无人驾驶数据接收的混乱进而出现一系列风险问题。第二,由于无人驾驶技术在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和政策存在差异,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相关数据信息参数的更改就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第三,如果社会群众对无人驾驶技术的安全方面存在大量的质疑而导致对无人驾驶技术的接受度很低,进而出现在行驶过程中用户对系统作出的反应进行随意的修改,最后导致系统在作出下一步反应时出现指令不明确的情况而造成如图1-6所示的事故情景。针对在人为方面所存在的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第一,定期对用户进行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用户对无人驾驶技术的信任度和使用意向。第二,在无人驾驶的交互界面上进行合理化的设计和优化,进而方便用户对其进行监控和操作,提高用户的参与程度。第三,加强无人驾驶技术的优势和应用案例方面的宣传工作,进而不断地提高用户对无人驾驶技术的接收程度。与此同时建立相关的咨询和反馈机制,进而做好对无人驾驶技术的了解和用户建议的收集与处理工作。第四,政府和相关机构对无人驾驶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进行制定和完善,进而确保其无人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合法性,通过如图1-8对智能算法和模块接口进行精细化设计而降低和消除事故的发生。
如图1-7 无人驾驶人为事故
如图1-8 无人驾驶人处理模块设计
从当下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看,如果在行驶的过程中不幸出现了事故,就需要对应的责任人承担相关的责任。如果无人驾驶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设备的技术问题或软件问题而导致无人驾驶不能作出及时合理的反馈应答和识别事故发生的道路情况,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时就需要相关的硬件制造商和软件供应商承担对应责任。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用户玩手机分心、酒后驾驶、错误操作、指令不当等原因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就需要用户承担对应的法律责任。在无人驾驶汽车行驶的过程中由于其他车辆违反交通规则或者故意撞击车辆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时就需要其他参与者承担对应的责任,因此每一方在使用无人驾驶技术时都应该遵守相关的工程标准和规范,积极的参与到实地实践和技术交流的行列之中,从而不断地提高无人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