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低速容错CAN(附与高速CAN对比表)
文章目录
- 前言
- 一、低速容错CAN-低速
- 二、低速容错CAN-容错
- 2.1 信号电平
- 2.2 终端电阻
- 2.3 容错机制
前言
在ISO 11898-3 Low-speed, fault-tolerant, medium-dependent interface部分描述了低速CAN的容错行为及其物理层内容。既然称为低速容错CAN,主要需要搞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低速、容错。
一、低速容错CAN-低速
相较于高速CAN最大波特率1 Mbit / sec,低速容错CAN的传输速度在40 Kbit / s至125 Kbits / sec,这是它低速的体现。
二、低速容错CAN-容错
ISO11898-3标准允许CAN总线在其连线失败时通信得以继续进行,即具备一定的通信容错能力。这种容错机制是怎么保证的呢?
2.1 信号电平
如下图,在11898-3中给出了低速容错CAN的显隐性电平的定义:
- 显性 (Dominant): CAN_H为3.6V, CAN_L为1.4V
- 隐性 (Recessive): CAN_H为0.3V, CAN_L为4.7V
不难看出,在显隐性位跳变的过程中,单一线束上的压差都在3V以上(CAN_H压差:3.6-0.3=3.3V;CAN_L压差:4.7-1.4=3.3V),相较于高速CAN的单一线束1V压差,低速容错CAN的抗干扰能力更强。
2.2 终端电阻
协议中指出,低速容错CAN整个总线网络的终端电阻应处于约100Ω的范围内(但不得低于100Ω)。连接到单个收发器节点的单个电阻阻值不应低于500Ω,同时建议每个节点都配备自身的终端电阻(非绝对要求)。如下图,在低速容错CAN网段节点上的终端电阻不直接串联在CAN线上,而是在旁路上。这种接入方式使得万一出现CAN_H或CAN_L单线故障,节点仍然存在终端电阻去匹配阻抗进行单线通信。
2.3 容错机制
协议规定了以下3种状态规范:
- 状态0:正常运行状态,未检测到故障,为默认状态。
- 状态E1:CAN_L故障
- 状态E2:CAN_H故障
如下图,节点的收发器根据检测到的总线故障变化进行状态切换。这种容错机制允许低速容错CAN在CAN_H或者CAN_L出现故障的情况下,采用单线进行通信。这得益于前面提到的两点:单线上的信号电平压差大和旁路接入终端电阻,加上低速本身就具有抗干扰能力,这就是低速容错CAN实现容错的原因。
三、低速容错CAN与高速CAN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