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有哪些常见的垃圾收集器
新生代垃圾收集器:
1)Serial 收集器
单线程收集器,适合小型应用和单处理器环境。
触发 Stop-The-World(STW)操作,所有应用线程在 GC 时暂停。
适用场景:适用于单线程应用和客户端模式。
2)ParNew 收集器
是 Serial 收集器的多线程版本,能够并行进行垃圾收集,
与 CMS 收集器配合使用时,通常会选择 ParNew 收集器作为新生代收集器
适用场景:适用于多处理器环境,通常配合 CMS 收集器使用。
3)Parallel Scavenge 收集器(吞吐量优先)
也称为"吞吐量收集器",追求最大化 CPU 时间的利用率。
并行处理新生代垃圾回收,适合大规模后台任务处理,注重吞吐量而非延迟。
适用场景:适用于大规模运算密集型后台任务,适合对吞吐量要求较高的场景。
老年代垃圾收集器:
1)Serial Old 收集器:
Serial 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使用标记-整理(Mark-Compact)算法进行垃圾回收。
适用场景:适合单线程环境和低内存使用场景,通常配合 Serial 收集器一起使用。
2)Parallel Old 收集器
Parallel Scavenge 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使用多线程并行标记-整理算法。
适用场景:适合大规模并行计算的场景,适用于高吞吐量要求的任务。
3)CMS(Concurrent Mark-Sweep)收集器
并发标记-清除收集器,追求低延迟,减少 GC 停顿时间。
使用并发标记和清除算法,适合对响应时间有较高要求的应用
缺点:可能会产生内存碎片,并且在并发阶段可能会发生Concurrent Mode Failure,导致 FulGC
适用场景:适用于对响应时间要求高的应用,如 Web 服务和电商平台。
4)G1(Garbage First)收集器:
设计用于取代 CMS 的低延迟垃圾收集器,能够提供可预测的停顿时间。
通过分区来管理内存,并在垃圾收集时优先处理最有价值的区域,避免了CMS 的内存碎片问题。
适用场景:适合大内存、多 CPU 服务器应用,尤其在延迟和响应时间敏感的场景中表现出色。
垃圾收集算法
标记-清除算法:主要用于CMS,标记存活对象后,清除不可达对象,但容易产生内存碎片。
标记-整理算法:用于 G1 和 Parallel Old,标记存活对象后进行整理避免内存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