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分布动态展示图
新冠疫情分布动态展示图
- 引言
- 数据基础
- 数据来源
- 数据类型
- 数据挑战
- 可视化呈现
- 地图类型选择
- 地图设计
- 地图交互
- 解读地图
- 分布图的价值与局限
- 图表分析
- 小组总结
引言
新冠疫情分布图的意义
一场无形的风暴席卷全球,深刻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场由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引发的疫情,其传播并非均匀铺开,而是如同潮汐般起伏,在地球的不同区域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理解这场全球大流行的空间维度——病毒在哪里活跃、传播如何蔓延、热点区域如何转移——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这正是新冠疫情分布图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将冰冷的数字标注在地图上,更是将抽象而庞大的全球危机,转化为我们肉眼可见、空间可感的直观画面。通过一幅幅动态更新的地图,我们能追踪病毒的足迹,识别风险的高低,比较不同区域的防控态势,并最终洞察这场仍在继续的全球公共卫生挑战的地理格局。
我们将聚焦于这些至关重要的可视化工具——新冠疫情分布图。我们将探讨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看见疫情的轮廓,理解传播的模式,并思考人类在应对这场复杂危机中的集体努力与挑战。透过地图的色彩与点线,让我们一同探寻这场无形风暴的可见轨迹,并从中汲取面向未来的智慧。
数据基础
数据来源
本次实验选用数据集Novel Corona Virus (COVID-19) Dataset
任何一张清晰可靠的新冠疫情分布图,其生命力都根植于底层数据的质量与结构。在众多数据源中,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中心(JHU CSSE)维护的 Novel Corona Virus (COVID-19) Dataset 无疑成为了全球研究者、媒体和公众获取疫情空间信息的黄金标准和核心驱动引擎。理解这个数据集,是解读任何基于其绘制的分布图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该数据集的核心力量在于其权威透明的数据来源。JHU团队本身并非原始数据生产者,而是扮演了卓越的聚合者与整合者角色。其数据主要汇集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全球官方通报、各国及各地区政府卫生部门(如美国CDC、中国国家卫健委、欧洲ECDC及各级地方报告),并在政府报告滞后或缺失时,谨慎引用权威地方媒体信息以确保相对及时性。秉持开放精神,整个数据集通过其GitHub仓库完全公开免费提供,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范围的研究、可视化和公众信息传播。
数据类型
构成疫情地图砖瓦的是数据集提供的几种关键时间序列数据。累计确诊病例记录着自疫情开始以来某地区经确认的总病例数,是绘制分级统计图显示总体规模或计算发病率最常用的基础指标。累计死亡病例则揭示了疫情导致的直接生命损失,是评估严重程度和医疗负担的关键。累计康复病例(需注意各地定义差异显著)虽较少直接用于地图主指标,但可用于推算活跃病例数。活跃病例(通常由累计确诊减去死亡和康复数计算得出)直接反映了当前病毒传播的活跃度和医疗系统的实时压力,是绘制“实时”风险热力图的核心依据。而每日新增病例(通过计算相邻日累计确诊差值得出)对于识别爆发点、追踪传播速度和理解疫情发展趋势至关重要,是构建动态变化动画地图的基石。
为数据赋予空间维度的是其清晰的地理结构。数据主要在国家/地区级进行基本聚合,覆盖全球绝大多数区域。对于美国、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主要大国,还提供了省/州级下一级行政区划数据,这对于揭示国家内部的巨大差异极为关键。每个行政区划(国家和省州)都配备了经纬度坐标(通常是中心点或代表性点),为绘制点图、热力图或区域聚合提供了空间锚点。同时包含的国家ISO3代码等标准化地理标识,便于与地理信息文件精确匹配,是实现精准分级统计图的基础。
JHU CSSE数据集能成为全球基准,源于其显著优势:它从疫情极早期(2020年1月22日左右)便开始运作,几乎每日更新(早期更频繁),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覆盖与持续性;在公开来源中,其更新相对及时;数据结构化程度高(CSV格式,时间序列按列排列),非常便于机器读取和处理;其权威性和开放性赢得了广泛社区信任,被无数研究机构、全球主流媒体和在线疫情仪表盘广泛采用,成为事实上的全球标准。
数据挑战
然而,依赖此数据集绘制分布图时,必须清醒认识其固有局限,这是避免地图误导的清醒剂。数据的根本挑战在于它完全依赖于各级官方报告,这导致了显著的报告延迟(尤其在周末和节假日)、频繁的历史数据回溯修正(有时幅度很大),以及各国各地区在报告频率和时效性上的巨大差异。确诊病例数高度受制于检测规模和政策,检测严重不足的地区,地图上呈现的“低风险”可能具有极大的欺骗性,死亡数据虽相对更可靠但也并非完美。统计口径的不统一是另一难题,包括病例定义(是否含无症状、检测方法差异)、康复标准(差异巨大,导致可比性差)以及特殊案例归属(如早期“钻石公主号”邮轮病例)。数据细粒度也存在限制,大多数国家缺乏省/州级以下的市、县级数据,难以揭示更微观的热点;更重要的是,原始累计数字(确诊、死亡)若不结合外部人口数据计算发病率(如每十万人),会严重夸大人口大国的风险,这是解读地图时最常见的陷阱。此外,报告机制导致每日新增数据常出现异常波动甚至负值,需要清洗和平滑处理(如采用7日移动平均)。最后需牢记,这些数据反映的是检测报告结果,存在从感染到最终报告的链条延迟,并非实时传播动态。
综上所述,JHU CSSE数据集为全球新冠疫情分布图提供了不可或缺、相对权威和结构化的数据骨架,是我们“看见”疫情空间格局的起点。然而,地图的制作者和读者都必须深刻理解其数据来源的间接性、内在的局限性,以及对人口基数和检测背景的强依赖性。一幅基于此数据的疫情分布图,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呈现数字,更在于制作者能否清晰传达这些背景信息,引导读者进行审慎、批判性的空间解读。它是强大的可视化工具,但其描绘的“地理真相”需要结合对数据采集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才能被准确把握。
可视化呈现
当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时,数据可视化成为理解这场公共卫生危机的关键工具。通过将枯燥的病例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地理图形,我们得以 “看见” 病毒的传播轨迹、区域差异和时间演变规律。我们将从地图类型选择、颜色方案设计和交互功能开发三个维度,解析疫情可视化的核心技术逻辑。
地图类型选择
1.分级统计图:区域差异的宏观呈现
在全球疫情可视化中,采用px.choropleth绘制的分级统计图,通过颜色深浅直观展示各国确诊病例差异。这种地图类型的核心优势在于
地理单元的层级选择:代码中使用 “country names” 作为定位模式,适合全球尺度分析
数据聚合逻辑:通过groupby([‘Country’,‘Date’])实现数据按国家和时间的聚合,确保颜色编码与行政单元匹配
创建动态全球疫情地图,展示全球各国确诊病例、死亡和康复情况。
fig2 = px.choropleth(df_countrydate, locations="Country", locationmode = "country names",color="Confirmed", hover_name="Country",hover_data=['Confirmed', 'Deaths', 'Recovered'], animation_frame="Date")
fig2.update_layout(title_text = '2020.1.22至2021.5.29 全球各国新冠疫情地图',title_x = 0.5,geo=dict(showframe = False,showcoastlines = False,))
plot(fig2, auto_open=True)
使用plotly.express的choropleth函数生成动态全球疫情地图
locations指定国家名称列
locationmode设置为country names,表示使用国家名称来定位
color指定根据确诊病例数(Confirmed)来着色
hover_name和hover_data设置鼠标悬停时显示的信息
animation_frame设置按日期(Date)进行动画播放
使用update_layout设置地图的标题和地理区域的显示样式
调用plot函数显示地图,并自动在浏览器中打开
2.动态时间轴地图:疫情演变的时空叙事
pyecharts 实现的中国各省时间轴动画,通过Timeline组件将静态地图转化为动态叙事:
时间维度嵌入:按日期排序数据(sort_values(‘Date’)),确保动画按疫情发展顺序播放
交互节奏控制:play_interval=1000设置每秒切换一帧,平衡信息接收效率与视觉体验
区域对比强化:2020 年 1 月 22 日初始地图中,湖北省的深红色与周边省份的浅红色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疫情首发地特征
地图设计
创建中国各省疫情数据的时间轴地图,展示各省确诊人数。
df_china = df[df['Country'].isin(['Mainland China', 'Taiwan Province'])]
df_china_latest = df_china.groupby(['Province/State', 'Date']).sum().reset_index()
df_china_latest = df_china_latest.sort_values('Date', ascending=False)
df_china_latest = df_china_latest.drop_duplicates(subset=['Province/State'])
df_china_latest = df_china_latest[df_china_latest['Confirmed']>0]df_china_time = df_china[df_china['Confirmed']>0]
df_china_time = df_china_time.groupby(['Date','Province/State']).sum().reset_index()
df_china_time = df_china_time.sort_values('Date')
· 筛选出中国(包括台湾)的数据,按省份和日期分组求和,然后按日期降序排列,去除重复的省份记录,只保留每个省份最新的一条记录,并筛选出确诊病例大于0的记录。
· 同时,生成一个按日期和省份分组求和并按日期升序排列的数据集,用于生成时间轴上的地图。
province_map = {'Anhui': '安徽省','Beijing': '北京市','Chongqing': '重庆市',...
}
· 定义了一个省份名称的映射字典,将英文省份名称映射为中文名称。
def create_china_map(date_data):data_pairs = []max_value = 0for _, row in date_data.iterrows():if row['Province/State'] in province_map:province_name = province_map[row['Province/State']]value = int(row['Confirmed'])data_pairs.append((province_name, value))max_value = max(max_value, value)map_chart = (Map().add(series_name="确诊病例",data_pair=data_pairs,maptype="china",is_map_symbol_show=False,label_opts=opts.LabelOpts(is_show=True, position="inside"),).set_global_opts(title_opts=opts.TitleOpts(title=f"新冠疫情分布 - {date_data['Date'].iloc[0].strftime('%Y-%m-%d')}"),visualmap_opts=opts.VisualMapOpts(min_=0,max_=max_value,is_piecewise=True,pieces=[{"min": 10000, "label": '>10000人', "color": "#731919"},{"min": 5000, "max": 9999, "label": '5000-9999人', "color": "#aa2929"},...],)))return map_chart
· 定义了一个函数create_china_map,用于根据给定日期的数据生成中国疫情地图。
*遍历日期数据,将省份名称映射为中文名称,并将确诊病例数作为值,生成数据对。
*使用pyecharts的Map类生成地图,设置地图类型为china,添加数据对。
*设置全局选项,包括标题和视觉映射选项,视觉映射选项定义了不同确诊病例数范围的颜色。
timeline = Timeline(init_opts=opts.InitOpts(width="1200px",height="800px",page_title="2020.1.22至2021.5.29 中国新冠疫情确诊人数地图")
)for date in sorted(df_china_time['Date'].unique()):date_data = df_china_time[df_china_time['Date'] == date]map_chart = create_china_map(date_data)if map_chart:timeline.add(map_chart, date.strftime('%Y-%m-%d'))timeline.add_schema(play_interval=1000,is_auto_play=True,is_loop_play=False,is_timeline_show=True,
)output_file = "china_covid_map.html"
timeline.render(output_file)
webbrowser.open('file://' + os.path.realpath(output_file))
· 创建一个Timeline对象,用于生成时间轴。
· 遍历所有日期,对每个日期调用create_china_map函数生成地图,并将地图添加到时间轴中。
· 设置时间轴的播放间隔、自动播放、循环播放等属性。
· 渲染生成的HTML文件,并自动在浏览器中打开。
地图交互
1.时间维度的交互式控制
全球疫情地图中的animation_frame="Date"参数实现:
自动播放与手动控制:用户可通过时间轴滑块自由跳转至任意日期(如图片 3 显示的 2020-12-29)
速率调节:虽然代码未显式设置,但 Plotly 默认支持暂停 / 播放功能,适应不同阅读节奏
2. 空间细节的深度挖掘
悬停信息框:全球地图中hover_data=[‘Confirmed’,‘Deaths’,‘Recovered’],鼠标悬停时显示多维度数据
缩放与平移:地理坐标系geo=dict(showframe=False)去除边框干扰,用户可聚焦特定区域(如欧洲或东南亚)
图层切换:pyecharts 的LayerControl组件(虽案例中未使用)可支持确诊 / 死亡 / 康复数据的图层切换
3. 跨设备适配设计
响应式布局:init_opts=opts.InitOpts(width=“1200px”, height=“800px”)设置合理画布尺寸,避免移动端变形
文件格式兼容:生成 HTML 文件(timeline.render(output_file))支持主流浏览器打开,无需特殊软件依赖
解读地图
疫情地图是直观呈现疫情态势的重要工具。通过颜色深浅与点位密度可快速识别风险区域,深色密集区代表高风险传播活跃带,浅色稀疏区则为低风险稳定区域。时间动画功能能动态还原疫情传播轨迹,清晰展现病毒如何从单点爆发扩散至跨省跨国传播的全过程。
区域对比层面,国际间差异显著:医疗资源充足、防控严格的国家疫情曲线更平缓,而检测能力薄弱、人口密集地区易出现感染高峰;国内城乡与省份间,因人口流动密度、医疗资源配置及防控措施力度不同,疫情发展轨迹也呈现明显分野。从时间维度看,疫情常呈波浪式起伏 —— 节假日人员流动会触发感染波峰,新变种病毒出现更可能打破传播周期,形成新的流行高峰。这些基于地图的多维分析,为精准制定防控策略、科学调配资源提供了关键依据。
分布图的价值与局限
疫情地图在公共卫生领域兼具重大价值与客观局限。其价值体现在,通过直观可视化呈现,助力人们快速感知全球或区域疫情整体态势;为政府制定封锁管控、旅行限制政策及资源合理调配提供决策参考,也能帮助个人评估出行风险,规划防护措施;以简洁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传递风险信息,提升全民防控意识;同时,完整记录疫情全球扩散轨迹,为后续研究提供历史数据支撑,还能揭示资源分配不均、弱势群体防护不足等社会问题,推动公共卫生体系的公平性建设。
然而,疫情地图也存在明显局限。数据质量直接决定地图准确性,若原始数据存在偏差,将导致分析结论失真;地图尺度选择存在两难,国家级地图易掩盖内部区域差异,过于细化的地图又可能引发隐私泄露或数据波动;病毒传播涉及人际网络、无症状感染等复杂因素,地图难以全面反映;不当的颜色设计、尺度划分或指标选取,易误导读者产生错误认知;在展示高精度数据时,还需谨慎平衡信息公开与隐私保护的关系。
图表分析
全球新冠疫情地图分析表
优势维度 | 具体说明 |
---|---|
宏观传播格局呈现 | 覆盖全球范围,能直观展现疫情从亚洲首发,向欧美、南美等大洲逐步扩散的洲际、跨国传播轨迹,快速勾勒全球疫情蔓延的宏观态势 |
多阶段趋势洞察 | 时间轴贯穿疫情关键发展阶段,可动态观察全球多轮疫情起伏(如因新变种、假期流动引发的波峰),助力分析疫情传播周期性与驱动因素 |
区域策略对比 | 支持不同大洲(如防控严格的亚洲、初期宽松的欧美)、国家间,因防控策略、医疗资源差异产生疫情结果的对比,为公共卫生政策效果评估提供可视化参考 |
重点区域聚焦 | 颜色梯度与确诊数绑定,高确诊地区(如美国、巴西)视觉突出,可快速锁定全球疫情重灾区,便于资源调配、研究力量倾斜 |
历史数据价值 | 完整记录2020 - 2021年疫情全球地理扩散轨迹,为后续疫情复盘、学术研究(如病毒传播模型验证)留存基础地理数据 |
交互体验补充 | 时间轴拖动等交互功能,让用户可自主探索疫情发展节奏,增强对疫情时空演变的参与感与理解深度 |
中国新冠疫情地图(2020-01-22 初始状态)优势分析表
优势维度 | 具体说明 |
---|---|
本土疫情精准刻画 | 聚焦国内省级行政区,对疫情初期湖北及周边省份(如河南、湖南等)的局部爆发态势呈现细致,精准反映本土传播起点与初始扩散范围 |
风险分级清晰 | 按确诊人数划分多级颜色梯度(0人到>10000人),省内不同风险区域(如湖北高风险、西部省份低风险)区分明确,便于快速识别国内疫情差异 |
传播路径追踪适配 | 时间轴覆盖疫情关键发展周期(2020 - 2021年),可动态观察病毒从湖北向全国跨省传播的过程,辅助分析国内防控措施(如封锁、交通管制)对传播的抑制效果 |
区域差异对比 | 清晰呈现国内东西部、南北方疫情初期差异(西部省份多为0例/低例,中东部输入风险高),为研究城乡医疗资源、人口流动对疫情的影响提供基础 |
政策响应参考 | 初期高风险集中在湖北的分布特征,可直观支撑“武汉封城”“湖北优先资源调配”等政策的必要性,助力复盘公共卫生决策逻辑 |
公众认知强化 | 对国内省份、地区的细化呈现,让公众更易关联自身所处区域风险,提升个人防护意识与对疫情防控的理解度 |
小组总结
本次项目围绕新冠疫情分布动态展示图展开,从数据处理到可视化呈现,再到深入解读,成果显著且意义重大。
在数据方面,选用 JHU CSSE 维护的 Novel Corona Virus (COVID - 19) Dataset,该数据集权威透明、全球覆盖、更新及时、结构化程度高。但也存在报告延迟、统计口径不统一、数据细粒度有限等问题,我们进行了清洗和平滑处理。
可视化呈现上,运用分级统计图展示全球各国确诊差异,动态时间轴地图呈现中国各省疫情演变。交互功能丰富,有时间维度控制、空间细节挖掘和跨设备适配。
通过解读地图,能快速识别风险区域、追踪传播轨迹,分析区域和时间维度差异,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疫情地图在公共卫生领域价值显著,辅助政府决策、提升公众意识、提供研究数据。然而,它也存在局限,如受数据质量影响、尺度选择两难、难以反映复杂传播因素等。
全球和中国疫情地图各有优势,前者呈现宏观传播格局、洞察多阶段趋势,后者精准刻画本土疫情、清晰分级风险。未来可拓展研究内容,让疫情地图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提供有力支持。
数据集代码本文下留言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