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常用的设计模式之二(行为型模式)

文章目录

  • 观察者模式
  • 模板模式

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它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让多个观察者对象同时监听某一个主题对象,当主题对象发生变化时,它的所有观察者都会收到通知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观察者模式包含以下几个角色:

  • 抽象主题(Subject):定义了被观察的对象接口,它可以增加和删除观察者对象,以及通知观察者对象。
  • 具体主题(ConcreteSubject):实现了抽象主题接口,它具有添加、删除观察者对象的功能。通常是被观察的对象。
  • 抽象观察者(Observer):定义了观察者接口,它具有更新数据的方法,当接收到主题通知时被调用。
  • 具体观察者(ConcreteObserver):实现了观察者接口,它保存一个指向具体主题对象的引用,实现了更新数据的方法,以便自身状态与主题状态协调。

观察者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将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解耦,使得程序的扩展性和复用性更加容易,可以动态地添加和删除观察者,从而避免了代码的臃肿和复杂性。

观察者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常见,例如在图形界面开发中,窗口、按钮等组件就可以作为被观察者,而事件监听器就可以作为观察者。此外,观察者模式还可以用于日志记录、消息队列等领域。

下面是一个C++实现的简单观察者模式案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using namespace std;// 抽象主题类
class Subject {
public:virtual void attach(class Observer* observer) = 0;virtual void detach(class Observer* observer) = 0;virtual void notify() = 0;
};// 具体主题类
class ConcreteSubject : public Subject {
public:void attach(Observer* observer) override {observers.push_back(observer);}void detach(Observer* observer) override {for (auto it = observers.begin(); it != observers.end(); ++it) {if (*it == observer) {observers.erase(it);break;}}}void notify() override {for (auto observer : observers) {observer->update();}}void setState(int state) {this->state = state;notify();}int getState() const {return state;}private:vector<Observer*> observers;int state;
};// 抽象观察者类
class Observer {
public:virtual void update() = 0;
};// 具体观察者类
class ConcreteObserver : public Observer {
public:ConcreteObserver(ConcreteSubject* subject) : subject(subject) {subject->attach(this);}~ConcreteObserver() override {subject->detach(this);}void update() override {cout << "Observer received notification: " << subject->getState() << endl;}private:ConcreteSubject* subject;
};int main() {ConcreteSubject subject;// 添加两个观察者ConcreteObserver observer1(&subject);ConcreteObserver observer2(&subject);// 改变主题状态,触发通知subject.setState(1);// 移除一个观察者subject.detach(&observer2);// 再次改变主题状态,触发通知subject.setState(2);return 0;
}

这个示例中,Subject 定义了主题类的接口,包括添加、删除观察者和通知观察者的方法, ConcreteSubject 继承了 Subject,并实现了具体的主题类,其中 setState 方法改变主题的状态,并调用 notify 方法通知所有观察者;Observer 定义了观察者类的接口,包括更新数据的方法; ConcreteObserver 继承了 Observer,并实现了具体的观察者类,它保存了一个指ConcreteSubject 的引用,当 ConcreteSubject 的状态发生改变时,会自动更新。

在 main 函数中,我们创建了一个 ConcreteSubject 对象,并添加了两个观察者,然后改变主题状态,触发通知。接着,我们移除了一个观察者,并再次改变主题状态,验证只有一个观察者收到了通知。

模板模式

模板模式(Template Pattern)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定义了一个算法的骨架,而将某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实现。模板模式使得子类可以在不改变算法结构的情况下,重新定义算法中的某些步骤。

模板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定义一个抽象基类,其中包含了一些算法的共性,以及一些抽象方法,这些抽象方法会在具体子类中实现。然后定义一个模板方法,其中包含了一个算法的骨架,它通过调用基类中的方法来实现算法的各个步骤。具体子类可以通过重写基类中的抽象方法来实现算法的个性化定制。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 C++ 实现示例:

#include <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 抽象类
class AbstractClass {
public:virtual void primitiveOperation1() = 0;virtual void primitiveOperation2() = 0;void templateMethod() {primitiveOperation1();primitiveOperation2();}
};// 具体类A
class ConcreteClassA : public AbstractClass {
public:void primitiveOperation1() override {cout << "ConcreteClassA::primitiveOperation1()" << endl;}void primitiveOperation2() override {cout << "ConcreteClassA::primitiveOperation2()" << endl;}
};// 具体类B
class ConcreteClassB : public AbstractClass {
public:void primitiveOperation1() override {cout << "ConcreteClassB::primitiveOperation1()" << endl;}void primitiveOperation2() override {cout << "ConcreteClassB::primitiveOperation2()" << endl;}
};int main() {AbstractClass* a = new ConcreteClassA;a->templateMethod();AbstractClass* b = new ConcreteClassB;b->templateMethod();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AbstractClass 是抽象基类,其中包含了一个模板方法 templateMethod,它通过调用两个抽象方法 primitiveOperation1 和 primitiveOperation2 实现算法的骨架。ConcreteClassA 和 ConcreteClassB 继承自 AbstractClass,并分别实现了自己的具体算法,即实现 primitiveOperation1 和 primitiveOperation2。

在 main 函数中,我们先创建了一个 ConcreteClassA 对象,并调用了其 templateMethod 方法,它的具体算法是先执行 primitiveOperation1,然后执行 primitiveOperation2。接着,我们创建了一个 ConcreteClassB 对象,同样调用了其 templateMethod 方法,其具体算法和 ConcreteClassA 有所不同。

模板模式的优点在于它使得算法的框架和具体实现分离,降低了实现算法的难度和维护成本,并且可以在不改变算法结构的情况下,方便地扩展和修改算法的具体实现。模板模式还可以提高代码的复用性,避免了代码重复。

模板模式的缺点在于它需要定义抽象类和具体类,这样就增加了代码的复杂度和阅读难度。此外,模板模式还可能导致类的层次结构变得更加复杂,需要进行仔细的设计。

总的来说,模板模式适用于需要实现一些具体算法,但是算法中的某些步骤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在子类中进行定制的情况。它可以让代码更加简洁,易于维护,同时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和扩展性。

http://www.lryc.cn/news/64560.html

相关文章:

  • MYSQL基本操作(增删改查)
  • 双周赛103(模拟、网格图BFS、树状数组)
  • 【数据结构】二叉树(详细)
  • 蓝牙耳机哪款性价比高一些?2023年性价比最高的蓝牙耳机推荐
  • 等保2.0存在的问题
  • 国民技术N32G430开发笔记(9)- IAP升级 Bootloader的制作
  • 如何使用depcheck检查vue和react的依赖,以后不用把时间浪费在依赖问题上了
  • 使用Python和机器学习进行文本情感分类
  • QML路径视图(The PathView)
  • 5月4号软件资讯更新合集.....
  • 基于 Rainbond 的混合云管理解决方案
  • 加强网络风险生命周期
  • Java——二叉树的深度
  • 一般现在时(二)
  • leetcode657. 机器人能否返回原点
  • DAY 48 Nginx的 location与rewrite模块
  • Linux 常用操作技巧
  • BetaFlight统一硬件配置文件研读之timer命令
  • 码出高效:Java开发手册笔记(java对象四种引用关系及ThreadLocal)
  • 为什么要进行数据决策?数据决策对企业而言有何重要意义?
  • 2. Java 异常体系
  • 如何学好STM32,需要哪些步骤?
  • 武忠祥老师每日一题||不定积分基础训练(四)
  • 记一次产线打印json导致的redis连接超时
  • FPGA入门系列12--RAM的使用
  • 【三十天精通Vue 3】第二十六天 Vue3 与 TypeScript 最佳实践
  • ffmpeg-mov-metadate不识别Bug修复
  • (8)(8.6) 引导程序更新
  • 汽车电路图、原理框图、线束图、元器件布置图的识读技巧与要点
  • ( 数组和矩阵) 667. 优美的排列 II ——【Leetcode每日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