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计算机网络面试】键入网址到网页显示期间,发生了什么?

参考:2.2 键入网址到网页显示,期间发生了什么? | 小林coding | Java面试学习

以下为自己做的笔记

HTTP

浏览器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解析URL

没有路径名时,访问默认文件。

生成HTTP请求信息

确定了web服务器和文件名,根据这些信息生成HTTP请求消息。

DNS

现在需要将生成的HTTP文件发送给web服务器。

我们现在只知道主机名,但没有IP地址,怎么在网络世界中知道去哪呢?现在就需要DNS服务器查询域名对应的IP地址。

域名的层级关系   www.server.com.  最后这个点代表根域名

根域的 DNS 服务器信息保存在互联网中所有的 DNS 服务器中。

所有的DNS服务器找到根域服务器,向下顺层摸瓜就找到了需要解析的域名的DNS服务器。得到返回的IP地址。

浏览器会先看自身有没有对这个域名的缓存,如果有,就直接返回,如果没有,就去问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也会去看自己的缓存,如果有,就直接返回,如果没有,再去 hosts 文件看,也没有,才会去问 本地 DNS 服务器。

协议栈

知道IP后,就可以把传输工作交给协议栈了。

如上图协议栈中,上层是TCP、UDP,下层是IP

IP 中还包括 ICMP 协议和 ARP 协议:

  • ICMP 用于告知网络包传送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以及各种控制信息
  • ARP 用于根据 IP 地址查询相应的以太网 MAC 地址

可靠传输--TCP

TCP报文头部:

首先,源端口号目标端口号是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这两个端口号,数据就不知道应该发给哪个应用。

接下来有包的号,这个是为了解决包乱序的问题。

还有应该有的是确认号,目的是确认发出去对方是否有收到。如果没有收到就应该重新发送,直到送达,这个为了解决丢包的问题。

接下来还有一些状态位。例如 SYN是发起一个连接,ACK是回复,RST是重新连接,FIN是结束连接等。TCP 是面向连接的,因而双方要维护连接的状态,这些带状态位的包的发送,会引起双方的状态变更。

有一个重要的就是窗口大小。TCP 要做流量控制,通信双方各声明一个窗口(缓存大小),标识自己当前能够的处理能力,别发送的太快,撑死我,也别发的太慢,饿死我。

除了做流量控制以外,TCP还会做拥塞控制,对于真正的通路堵车不堵车,它无能为力,唯-能做的就是控制自己,也即控制发送的速度。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嘛。

TCP传输前进行三次握手

在 Linux 可以通过 netstat -napt 命令查看TCP 的连接状态。

TCP报文生成,接下来,交给网络层。

远程定位--IP

IP报文头部:

两点传输--MAC

以太网中传输是两点匹配的方式

MAC头部格式:

发送方的 MAC 地址获取就比较简单了,MAC 地址是在网卡生产时写入到 ROM 里的,只要将这个值读取出来写入到 MAC 头部就可以了

查路由表(知道该发给谁)>有了IP,ARP协议帮我们找MAC地址

接收方的MAC地址就有了

不用每次都广播,先查ARP缓存,没有再广播。

MAC报文生成

出口--网卡

FCS(帧校验序列)用来检查包传输过程是否有损坏

转换为电信号,通过网线发送出去

交换机

交换机的端口不具有 MAC 地址

包到达交换机后查询一下这个包的接收方 MAC 地址是否已经在 MAC 地址表中有记录了。地址表中有两个信息:

设备的MAC地址

设备连接在交换机的哪个端口

交换机根据 MAC 地址表查找 MAC 地址,然后将信号发送到相应的端口

找不到MAC地址时,发送到所有端口。

通过交换机到达路由器,离开子网了。从路由器出境。

路由器

路由器的端口具有 MAC 地址,因此它就能够成为以太网的发送方和接收方。

MAC 头部的作用就是将包送达路由器。路由器接收包,路由表查询转发目标,(根据路由表的网关列判断到没到达终点),确定下一个IP地址后,ARP协议查询MAC地址,将其作为目标MAC,传输到下个节点。

在网络包传输的过程中,源 IP 和目标 IP 始终是不会变的,一直变化的是 MAC 地址,因为需要 MAC 地址在以太网内进行两个设备之间的包传输。

扒皮

到达服务器后,开始对数据包进行扒皮

数据包抵达服务器后,服务器会先扒开数据包的 MAC 头部,查看是否和服务器自己的 MAC 地址符合,符合就将包收起来。

扒开IP头,发现IP符合,根据协议项,知道是TCP协议。

扒TCP的头,里面有序列号,需要看一看这个序列包是不是我想要的,如果是就放入缓存中然后返回一个 ACK,如果不是就丢弃。TCP头部里面还有端口号, HTTP 的服务器正在监听这个端口号。

知道是 HTTP 进程想要这个包,于是就将包发给 HTTP 进程。

HTTP 进程看到,原来这个请求是要访问一个页面,于是就把这个网页封装在 HTTP 响应报文里。

这时收发方转换,但原理相同。

http://www.lryc.cn/news/623445.html

相关文章:

  • 网络常识-DNS如何解析
  • 数据结构初阶(19)外排序·文件归并排序的实现
  • Ugit使用记录
  • 【自动化运维神器Ansible】template流程控制:for循环与if条件判断详解
  • Flink作业执行的第一步:DataFlow graph的构建
  • C11期作业18(07.12)
  • 栈与队列:数据结构中的双生子
  • 【JavaEE】多线程 -- 单例模式
  • [python学习记录2]变量
  • Maven 开发实践
  • PCA的一些实际应用
  • 详解flink java基础(一)
  • 前端项目的打包部署
  • 【MySQL学习|黑马笔记|Day7】触发器和锁(全局锁、表级锁、行级锁、)
  • Docker Compose 安装 Neo4j 的详细步骤
  • Docker之自定义jkd镜像上传阿里云
  • Docker+飞算JavaAI=未来:全流程容器化AI开发实战
  • 堆(Heap):高效的优先级队列实现
  • 适用监测农作物长势和病虫害的高光谱/多光谱相机有哪些?
  • 已开源:Highcharts.NET,Highcharts Android,与Highcharts iOS集成
  • 【Virtual Globe 渲染技术笔记】8 顶点变换精度
  • p5.js 3D 形状 “预制工厂“——buildGeometry ()
  • 积鼎科技CFD VirtualFlow:引领国产多相流仿真技术,赋能工业智造
  • 6.Ansible自动化之-管理变量和事实
  • 使用vscode的task.json来自动执行make命令,而不直接使用终端
  • 智能化管理:开启海洋牧场新时代
  • Excel 表格数据自动填充
  • C++算法竞赛:位运算
  • Android 组件封装实践:从解耦到架构演进
  • 工作中使用到的 TRPS 【Temporal Residual Pattern Similarity】和 K-sigma 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