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测试工程师的AI转型指南:从工具使用到测试策略重构

测试工程师的AI转型指南:从工具使用到测试策略重构

测试工程师正站在职业转型的十字路口。当GitHub Copilot能自动生成测试用例,AI性能工具能预测系统瓶颈,传统“手动执行用例、人工分析结果”的工作模式正被颠覆。某互联网公司测试团队的调研显示:过去3年,纯手动测试岗位缩减40%,而掌握AI工具的测试工程师薪资涨幅达35%。这种变化不是“替代危机”,而是测试行业的“价值升级”——AI将测试工程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转向更具战略价值的测试设计、风险把控和质量决策。

本文将为测试工程师提供完整的AI转型指南:从AI测试工具的选型与实战,到核心技能的升级路径,再到测试策略的全面重构。通过3个转型阶段的具体实践、5类核心工具的深度解析和6个避坑要点,帮助测试工程师完成从“工具使用者”到“AI驱动的质量专家”的蜕变。

一、为什么测试工程师必须拥抱AI?传统测试的“生存危机”

传统测试模式在敏捷开发和复杂系统面前早已力不从心,AI技术的普及进一步放大了这些短板。测试工程师若不主动转型,将面临“技能贬值”和“岗位缩水”的双重挑战。

1. 效率瓶颈:重复劳动吞噬价值

传统测试中,70%的时间被低价值重复劳动占据:

  • 用例执行机械重复:回归测试中,80%的用例是“点击按钮、输入数据、检查结果”的标准化操作,测试工程师成了“人肉执行机”。某电商测试团队3人全量执行5000条回归用例需3天,其中90%是重复操作。
  • 用例维护成本高企:需求迭代导致用例频繁失效,维护一条用例的成本相当于新建成本的30%。某金融系统测试用例库达1万条,每月需2人专职维护,占团队工作量的50%。
  • 人工分析效率低下:从海量日志和指标中定位缺陷根因,平均需1-2小时,复杂问题甚至需团队协作数天。Stack Overflow调查显示,测试工程师30%的时间用于“数据整理和问题排查”,而非质量设计。

这种“低价值劳动陷阱”导致测试工程师难以聚焦核心的“质量策略设计”,职业价值被严重低估。

2. 质量盲区:传统方法覆盖不足

复杂系统和动态用户行为让传统测试的覆盖能力捉襟见肘:

  • 场景设计依赖经验:测试用例设计高度依赖工程师经验,新手常遗漏边缘场景。某社交APP上线后因“夜间模式下消息推送异常”被投诉,而该场景未纳入测试用例。
  • 性能瓶颈难预测:传统性能测试依赖预设场景,难以模拟真实流量的随机性(如突发峰值、混合请求类型),导致“测试通过但生产崩溃”。某支付系统压测通过却在大促期间因“缓存雪崩”瘫痪,损失超百万。
  • 安全漏洞隐蔽性高:人工难以穷尽所有安全攻击路径,OWASP Top 10漏洞中,70%需自动化工具辅助检测,纯手动测试漏检率超50%。

质量盲区的本质是传统测试“被动验证”的模式,无法应对系统复杂度和用户行为多样性的挑战。

3. 角色边缘化:跟不上开发节奏

敏捷开发和DevOps的普及让测试环节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 测试周期压缩:迭代周期从“月级”缩短至“周级”甚至“日级”,传统测试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全量验证。某互联网公司“2周迭代”中,测试仅能覆盖60%核心功能,其余依赖线上监控。
  • 开发自测能力提升:开发工程师借助AI工具(如Diffblue Cover)自动生成单元测试,自测覆盖率从30%提升至80%,传统“手工黑盒测试”的价值被削弱。
  • 左移测试需求迫切:质量问题需在开发早期发现,而传统测试集中在“开发完成后”,导致缺陷修复成本呈指数级增长(上线后修复成本是编码阶段的15倍)。

测试工程师若不转型为“全流程质量伙伴”,将逐渐失去在开发链条中的话语权。

二、AI转型三阶段:从工具使用到策略重构

测试工程师的AI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工具上手→技能升级→策略重构”三个阶段逐步深化的过程。每个阶段有明确的目标、方法和里程碑,确保转型效果可落地、可衡量。

阶段一:AI工具实操落地(1-3个月)

目标:能用AI工具解决日常测试问题,效率提升30%以上。
核心任务:掌握主流AI测试工具的使用,替代重复劳动,建立转型信心。

1. 自动化测试工具:解放执行劳动力

优先掌握能直接替代重复操作的AI工具,快速见效:

  • 智能用例生成工具:用Copilot、Testim AI等工具自动生成测试用例。例如,输入“生成用户登录测试用例,包含正常登录、密码错误、账号锁定场景”,AI 5分钟生成10条用例,覆盖边界条件,替代人工1小时工作量。
  • UI自动化工具:用Applitools、Selenium IDE AI插件实现UI用例自动维护。某电商团队用Applitools的视觉AI,UI变更时用例自修复率达85%,维护时间减少60%。
  • API测试工具:用Postman AI、ReadyAPI自动生成API测试用例和断言。输入OpenAPI文档,AI自动生成正向、异常请求用例,覆盖参数校验、响应断言,测试效率提升50%。

实战技巧:从高频重复场景(如登录、搜索)入手,用AI工具生成首批用例,对比人工效率,建立“AI提升效率”的直观认知。

2. 性能与安全测试工具:扩展测试深度

用AI增强性能和安全测试能力,突破传统工具局限:

  • AI性能测试工具:用Dynatrace、AppDynamics预测性能瓶颈。某金融系统用Dynatrace的AI模型,通过30%峰值负载数据预测100%负载下的数据库瓶颈,测试资源节省70%。
  • 智能安全扫描工具:用Snyk、Burp Suite AI检测安全漏洞。Snyk的AI引擎能识别代码中的“SQL注入风险”并生成修复建议,安全测试效率提升40%。

实战技巧:将AI性能预测结果与传统压测对比,验证准确率;用AI安全工具扫描历史漏洞,评估漏检率,建立对工具的信任。

3. 效率工具:优化日常工作流

用AI辅助文档生成、缺陷分析等工作,减少非测试时间:

  • 测试文档生成:用ChatGPT生成测试计划、缺陷报告。输入“生成电商购物车测试计划”,AI 10分钟生成包含范围、策略、风险的完整文档,替代人工2小时工作。
  • 缺陷根因分析:用AI日志分析工具(如Loggly AI)定位问题。上传异常日志,AI自动识别“空指针异常”的触发路径,根因定位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5分钟。

阶段成果:能独立使用3类以上AI工具,重复劳动时间减少30%,测试效率显著提升。

阶段二:核心技能升级(3-6个月)

目标:掌握AI测试的核心技能,从“工具使用者”升级为“工具优化者”。
核心任务:学习数据分析、提示词工程、机器学习基础,提升AI工具的使用深度。

1.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能力

AI工具依赖高质量数据,测试工程师需能处理数据、解读结果:

  • 数据清洗:识别并处理测试数据中的异常值、缺失值(如用Pandas清洗性能测试数据),确保AI模型输入质量。
  • 指标设计:定义合理的质量指标(如用例覆盖率、缺陷逃逸率、AI预测准确率),量化测试效果。
  • 可视化工具:用Tableau、Power BI展示AI测试结果,向团队传递质量风险(如性能瓶颈预测趋势图)。

学习资源:《Python for Data Analysis》入门数据分析,Kaggle上的测试数据集练习清洗技能。

2. 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高质量提示词决定AI工具输出效果,需系统学习:

  • 精准描述需求:明确测试场景、技术栈、验收标准。例如,避免“生成登录测试用例”,而用“生成基于Selenium的电商登录测试用例,包含手机号+验证码登录,验证短信发送频率限制(1分钟内不超过3次)”。
  • 分步骤提示:复杂需求拆分步骤。例如,“第一步:分析用户注册接口的边界条件;第二步:生成覆盖这些条件的Postman测试用例;第三步:编写响应断言”。
  • 反馈迭代:根据AI输出优化提示词(如“上轮用例未覆盖密码加密场景,请补充”)。

实践方法:建立团队“提示词模板库”,按场景分类(如用例生成、缺陷分析),持续迭代优化。

3. 机器学习基础认知

无需成为算法专家,但需理解AI测试工具的基本原理:

  • 监督学习:理解用例生成工具如何通过历史数据训练模型(如基于标注的“缺陷用例”学习异常场景)。
  • 无监督学习:理解性能异常检测工具如何识别“正常基线”外的异常模式(如LSTM模型预测指标趋势)。
  • 模型评估:能看懂AI工具的评估指标(如准确率、召回率),判断工具适用场景。

学习资源:Coursera的“Machine Learning for Everyone”入门,关注AI测试工具的技术白皮书。

4. 测试左移与CI/CD集成

将AI测试能力嵌入开发流程,实现“质量左移”:

  • 开发阶段测试:用AI工具在编码阶段生成单元测试(如Diffblue Cover),提前发现缺陷。
  • CI/CD pipeline集成:在Jenkins中配置AI测试步骤(如提交代码后自动执行AI生成的冒烟用例),阻断低质量代码流入下一环节。

阶段成果:能独立设计提示词、处理测试数据、评估AI模型效果,工具使用效率提升50%,开始参与测试策略设计。

阶段三:测试策略重构(6-12个月)

目标:用AI重构测试策略,从“被动测试”转向“主动质量保障”。
核心任务:设计AI驱动的测试流程,优化测试覆盖、资源分配和质量决策。

1. 测试资产智能化管理

用AI重构用例库、测试数据和环境,提升复用率:

  • 智能用例库:基于AI的用例自动分类、冗余检测和优先级排序。某团队用AI识别出30%的重复用例,精简用例库规模,全量执行时间缩短40%。
  • 合成测试数据:用AI生成高覆盖率的测试数据(如信用卡号、地址、边界值),替代人工造数。Mockaroo AI能生成符合业务规则的测试数据,数据准备时间减少70%。
  • 环境智能调度:用AI预测测试需求,动态分配环境资源(如夜间自动扩容性能测试环境),资源利用率提升50%。
2. 全流程测试策略设计

基于AI能力优化测试流程,实现“精准测试”:

  • 需求阶段:用AI分析需求文档,识别潜在风险点(如“支付流程涉及第三方接口,需重点测试超时场景”),提前规划测试重点。
  • 设计阶段:AI推荐测试类型和工具(如“高并发场景优先用LoadRunner AI+JMeter组合”),避免资源浪费。
  • 执行阶段:AI动态调整测试策略(如“核心功能用例优先执行,低风险功能抽样测试”),测试效率提升60%。
  • 分析阶段:AI自动生成质量报告,重点标注“高风险未覆盖场景”“潜在回归点”,辅助质量决策。
3. 跨团队质量协作

用AI数据打通测试、开发、业务团队,形成质量闭环:

  • 开发协作:将AI测试发现的缺陷模式反馈给开发,优化编码规范(如“某类空指针异常频发,建议开发时强制判空”)。
  • 业务协同:用AI分析用户反馈和线上数据,识别“用户高频使用但测试覆盖不足的场景”,调整测试优先级。
  • 管理层沟通:用AI生成可视化质量仪表盘,量化测试价值(如“AI测试节省30%人力,缺陷逃逸率下降25%”),争取资源支持。

阶段成果:主导设计AI驱动的测试策略,团队测试效率提升60%以上,缺陷逃逸率下降30%,成为团队核心的质量专家。

三、5类核心AI测试工具深度解析与选型指南

测试工程师需根据场景选择合适的AI工具,避免盲目跟风。以下是5类核心工具的对比分析,含适用场景、优缺点和选型建议。

1. 智能用例生成工具

核心价值:自动生成测试用例,替代人工设计,覆盖更多场景。

工具名称核心特性适用场景优缺点入门难度
GitHub Copilot基于代码上下文生成用例单元测试、API测试优点:与IDE集成好,支持多语言;缺点:复杂场景需微调
Testim AI录制生成用例+自修复UI自动化测试优点:用例自修复率高;缺点:复杂逻辑需人工优化
Diffblue Cover代码驱动生成单元测试Java/Python单元测试优点:逻辑覆盖全;缺点:仅支持代码级测试
PromptBase提示词驱动的用例生成功能测试、场景设计优点:无代码门槛;缺点:依赖提示词质量

选型建议:功能测试优先Testim AI;单元测试优先Diffblue Cover;快速生成用例用Copilot或PromptBase。

2. 性能测试与瓶颈预测工具

核心价值:预测性能瓶颈,优化测试资源,提前发现风险。

工具名称核心特性适用场景优缺点入门难度
Dynatrace全链路性能监控+AI预测分布式系统、云原生优点:瓶颈预测准;缺点:价格高,部署复杂
AppDynamics服务拓扑+资源瓶颈预测微服务、K8s环境优点:云原生适配好;缺点:传统架构支持弱
JMeter AI Plugin负载预测+报告自动生成中小规模性能测试优点:轻量,兼容JMeter;缺点:预测精度一般
New Relic AI实时性能异常检测敏捷开发、高频迭代优点:SaaS化,易用;缺点:深度分析能力弱

选型建议:大型分布式系统选Dynatrace;云原生选AppDynamics;中小团队或入门选JMeter AI Plugin。

3. 安全测试工具

核心价值:自动检测安全漏洞,覆盖人工难以发现的攻击路径。

工具名称核心特性适用场景优缺点入门难度
Snyk代码+依赖安全漏洞扫描开源依赖、代码安全优点:易用,修复建议清晰;缺点:深度扫描需付费
Burp Suite AI智能渗透测试+ payload生成Web应用安全测试优点:漏洞检测准;缺点:需安全基础
OWASP ZAP AI自动化安全扫描+报告生成中小型Web应用优点:开源免费;缺点:高级功能弱
Checkmarx静态代码分析+AI漏洞识别企业级代码安全测试优点:覆盖全;缺点:误报率较高

选型建议:入门选Snyk或OWASP ZAP AI;专业安全测试选Burp Suite AI;企业级选Checkmarx。

4. 缺陷管理与分析工具

核心价值:自动分析缺陷根因,生成修复建议,加速问题解决。

工具名称核心特性适用场景优缺点入门难度
Jira AI Assist缺陷分类+优先级推荐缺陷管理流程优化优点:与Jira无缝集成;缺点:分析深度有限
Loggly AI日志分析+根因定位日志驱动的缺陷排查优点:日志聚合分析强;缺点:需结构化日志
Datadog AI全链路追踪+异常分析分布式系统缺陷排查优点:关联分析强;缺点:价格高
LLM-based分析自然语言日志查询非技术人员参与分析优点:易用,自然语言交互;缺点:精度依赖数据

选型建议:缺陷流程优化选Jira AI Assist;日志分析选Loggly AI;分布式系统选Datadog AI。

5. 测试数据生成工具

核心价值:自动生成高覆盖测试数据,替代人工造数。

工具名称核心特性适用场景优缺点入门难度
Mockaroo AI智能生成结构化测试数据功能测试、API测试优点:支持多格式,易用;缺点:复杂规则需定制
Faker AI逼真测试数据生成UI测试、性能测试优点:数据真实度高;缺点:批量生成效率一般
Generatedata自定义规则数据生成业务规则复杂的场景优点:规则灵活;缺点:无AI自动优化
Delphix数据虚拟化+隐私保护企业级敏感数据测试优点:数据安全,复用率高;缺点:部署复杂

选型建议:快速生成选Mockaroo AI或Faker AI;复杂业务规则选Generatedata;企业敏感数据选Delphix。

四、实战案例:三位测试工程师的AI转型之路

以下通过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三个岗位的真实转型案例,展示不同场景下的转型路径和效果,为同类岗位提供参考。

案例一:功能测试工程师→AI测试自动化专家

背景:王工是某电商平台功能测试工程师,3年经验,日常工作80%是执行回归用例和维护用例库,深感重复劳动价值低,希望转型自动化测试。

转型路径

  1. 工具上手(1个月):学习Testim AI生成UI自动化用例,用Copilot辅助编写API测试脚本,将核心流程的回归用例自动化率从20%提升至60%,执行时间从3天缩短至1天。
  2. 技能升级(3个月):学习Python数据分析基础,用Pandas清洗测试数据;练习提示词工程,优化AI用例生成效果(如“生成包含‘优惠券叠加+库存不足’场景的测试用例”)。
  3. 策略重构(6个月):设计“AI用例生成+人工审核”流程,用例生成效率提升80%;建立用例智能分类库,冗余用例减少30%;推动测试左移,在需求阶段用AI识别风险点,缺陷逃逸率下降25%。

转型成果:从“手动执行者”转型为团队“AI测试负责人”,负责制定自动化策略和工具培训,薪资提升30%,工作成就感显著增强。

案例二:性能测试工程师→AI性能优化专家

背景:李工是某金融系统性能测试工程师,5年经验,传统压测需预设场景,常因场景不全导致线上问题,希望提升性能瓶颈预测能力。

转型路径

  1. 工具上手(1个月):学习Dynatrace的AI性能预测功能,通过小流量测试数据预测峰值负载下的瓶颈,某支付系统测试资源节省70%。
  2. 技能升级(3个月):学习机器学习基础,理解LSTM模型预测性能指标的原理;掌握Prometheus+Grafana分析性能数据,建立“CPU/内存/响应时间”关联模型。
  3. 策略重构(6个月):设计“小流量学习→模型预测→精准压测”的性能测试流程,测试周期从5天缩短至2天;建立性能指标基线库,用AI实时监控线上指标异常,提前预警潜在瓶颈,线上性能故障减少40%。

转型成果:成为团队“性能优化专家”,主导设计AI驱动的性能测试体系,参与架构评审和性能优化方案设计,从“压测执行者”升级为“性能策略设计者”。

案例三:安全测试工程师→AI安全攻防专家

背景:张工是某企业安全测试工程师,2年经验,手动渗透测试效率低,漏检率高,希望借助AI提升安全测试深度。

转型路径

  1. 工具上手(1个月):用Snyk扫描代码依赖漏洞,Burp Suite AI生成渗透测试payload,安全漏洞检出率从50%提升至80%。
  2. 技能升级(3个月):学习OWASP Top 10漏洞原理,理解AI工具的检测逻辑;练习用自然语言描述漏洞场景,优化AI工具的扫描规则(如“检测‘用户输入未过滤导致的XSS漏洞’”)。
  3. 策略重构(6个月):建立“AI自动化扫描+人工深度渗透”的安全测试流程,扫描效率提升60%;将AI发现的漏洞模式反馈给开发团队,推动编码规范优化,高危漏洞修复时间缩短50%。

转型成果:成为团队“安全攻防专家”,负责设计安全测试策略和漏洞应急响应,参与安全架构设计,职业发展空间显著扩大。

五、避坑指南:测试工程师AI转型的6个常见误区

AI转型过程中,测试工程师常因认知偏差或方法不当导致转型效果不佳。以下是需重点规避的6个误区:

1. 过度依赖AI工具,忽视人工校验

误区:认为AI生成的用例“开箱即用”,未做人工审核,导致用例逻辑错误或场景遗漏。某团队用AI生成支付流程用例,因未审核导致“退款场景”漏测,上线后出现资损。
规避:建立“AI生成+人工审核”流程,重点校验核心场景、边界条件和业务规则,AI用例通过率需≥90%才能执行。

2. 追求“高大上”工具,忽视实际需求

误区:盲目引入企业级AI工具(如Dynatrace),但团队规模小、系统简单,工具复杂度远超需求,导致学习成本高、使用率低。
规避:按“场景匹配度→易用性→成本”优先级选型,中小团队从开源工具(如JMeter AI插件、OWASP ZAP AI)入手,验证效果后再升级。

3. 只学工具操作,缺乏底层原理认知

误区:仅会点击工具界面,不理解AI模型的局限性(如训练数据偏差导致的误报),遇到问题无法排查。某工程师用AI性能工具预测结果异常,因不懂模型原理,无法定位是数据问题还是参数设置问题。
规避:学习AI测试工具的技术原理(如文档中的算法说明),理解适用场景和局限性,避免“黑盒依赖”。

4. 忽视数据质量,影响AI效果

误区:直接用原始数据喂给AI工具,未做清洗和标准化,导致模型输出质量低。某团队用含大量异常值的性能数据训练模型,瓶颈预测准确率仅50%。
规避:建立测试数据治理流程,确保数据完整、准确、无噪声;对敏感数据脱敏,兼顾质量和合规。

5. 单打独斗转型,缺乏团队协作

误区:个人埋头学习AI工具,不与开发、产品团队协同,导致AI测试成果难以落地。某工程师用AI生成大量用例,但因未与开发同步接口变更,用例失效快。
规避:将AI测试融入团队流程(如CI/CD、需求评审),与开发共享测试数据和缺陷模式,争取管理层支持资源。

6. 技能更新单一,忽视业务理解

误区:只学AI工具和技术,忽视业务知识积累,导致测试策略脱离业务目标。某电商测试工程师AI工具用得好,但因不理解“大促场景”业务优先级,测试资源分配不合理。
规避:平衡“技术技能”和“业务理解”,深入学习行业知识(如金融风控规则、电商促销逻辑),确保AI测试服务于业务质量目标。

六、未来展望:测试工程师的AI时代新角色

AI技术将重塑测试工程师的角色定位,未来的测试专家将是“技术+业务+AI”的复合型人才,呈现三大发展方向:

1. 质量策略架构师

不再局限于“执行测试”,而是设计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基于AI分析业务风险,制定测试策略(如“核心交易链路100%自动化覆盖,边缘功能抽样测试”);优化测试资源分配,平衡效率与质量;推动质量左移,在需求和设计阶段植入质量基因。

2. AI测试工具专家

深度掌握AI测试工具的原理和优化方法:能定制AI模型(如训练团队专属的用例生成模型);优化工具参数提升效果(如调整性能预测模型的置信度阈值);向团队输出AI测试最佳实践,推动工具落地。

3. 业务价值守护者

从“功能验证者”升级为“业务价值保障者”:用AI分析用户行为数据,识别“高价值场景”优先测试;量化测试对业务的影响(如“AI测试使大促订单成功率提升0.5%,增收百万”);参与产品决策,从质量角度提出业务优化建议。

结语:转型不是选择,而是必然

测试工程师的AI转型不是“可选项”,而是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驱动的“必选项”。AI不会替代测试工程师,但会替代“只会手动执行用例”的测试工程师。转型的核心不是“学工具”,而是“升级价值定位”——从“重复劳动者”转向“质量策略设计者”,从“测试执行者”转向“业务价值守护者”。

转型之路没有捷径,但有章法:从工具上手建立信心,通过技能升级深化能力,最终实现测试策略的全面重构。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至关重要——不仅学习AI工具和技术,更要深入理解业务、优化流程、提升协作能力。

未来的测试工程师,将是AI的“驾驭者”而非“替代者”。当AI解决了重复劳动,测试工程师将有更多精力聚焦“质量本质”:理解用户需求、设计测试策略、把控产品风险。这正是AI赋予测试行业的新机遇,也是测试工程师职业价值的新起点。

http://www.lryc.cn/news/622957.html

相关文章:

  • Vue组件基础解析
  • 机器学习--决策树
  • [Linux] RAID存储技术
  • 苍穹外卖日记
  • C:\Windows\WinSxS 目录详解
  • Python语言一键整理xhs评论 基于github的开源项目 MediaCrawler
  • MySQL 全文索引指南
  • Spring框架(AOP)
  • “openfeign“调用接口上传文件报错:Failed to deleted temporary file used for part [file]
  • 博士招生 | 香港大学 机器增强认知实验室 招收博士生/实习生/访问学生
  • 安卓11 12系统修改定制化_____修改系统默认域名解析规则 实现屏蔽广告 屏蔽应用更新等功能
  • CVE-2021-4300漏洞复现
  • css实现圆角+边框渐变+背景半透明
  • Camera相机人脸识别系列专题分析之十九:MTK ISP6S平台FDNode原生代码
  • 34 HTB Cat 机器 - 中等难度
  • Three.js三大组件:场景(Scene)、相机(Camera)、渲染器(Renderer)
  • GitHub PR 提交流程
  • 防火墙虚拟系统配置实验
  • 平滑方法(smoothing)
  • SpringBoot自动配置原理(二)
  • 算法训练营day53 图论④ 110.字符串接龙、105.有向图的完全可达性、106.岛屿的周长
  • 记与客户端的一次“无谓之争”
  • 算法训练营day52 图论③ 101.孤岛的总面积、102.沉没孤岛、103.水流问题、104.建造最大岛屿
  • UniApp 页面传参方式详解
  • 数据结构——单链表oj(续)
  • RK3568 NPU RKNN(五):RKNN-ToolKit-lite2板端推理
  • 企业级Java项目金融应用领域——银行系统(补充)
  • 小白挑战一周上架元服务——元服务开发06
  • 24. async await 原理是什么,会编译成什么
  • 硬核北京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破圈”,工业智能、康养科技…… 亦庄上演“机器人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