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激光原理与应用-273]:理论 - 波动光学 - 光是电磁波,本身并没有颜色,可见光的颜色不过是人的主观感受

一、物理层面:光是电磁波,颜色是“人为标签”

  1. 光的本质
    光是电磁波的一部分,其波长范围约380nm(紫光)至780nm(红光)。在物理学中,光仅以波长、频率、能量等客观参数存在,并无“颜色”属性。例如,太阳光包含连续波长的电磁波,但物理学家不会称其为“白色光波”,而是通过光谱仪分析其波长分布。

  2. 颜色的“虚构性”
    颜色是人类为简化光谱信息创造的主观分类系统。人类视网膜仅能感知约400-700nm的可见光,并将其粗略划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色相。这一划分远粗略于光谱的实际复杂性(如相邻波长差异仅1nm即可产生色差感知)。

二、生理机制:眼睛与大脑的“色彩解码”

  1. 视网膜的“三色滤镜”
    人眼视网膜中的锥状细胞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对长波(L,约564nm,红)、中波(M,约534nm,绿)、短波(S,约420nm,蓝)光敏感。当不同波长的光刺激这些细胞时,大脑通过比较三种细胞的信号强度,“反推”出颜色。例如:
    • 等比例刺激L、M、S细胞 → 感知为白色;
    • 仅刺激L细胞 → 感知为红色;
    • 刺激L和M细胞(比例不同)→ 感知为橙色或黄色。
  2. 大脑的“色彩填充”
    视觉信号经视神经传递至大脑视觉皮层(V4区),此处会结合环境光、物体形状、记忆等信息,对颜色进行主观修正。例如:
    • 色彩恒常性:在黄色灯光下,白色纸张仍被感知为白色(而非黄色),因大脑根据环境光自动调整颜色判断;
    • 负后像效应:长时间注视红色后看白色,会看到绿色光斑,证明颜色感知依赖神经信号的动态平衡。

三、哲学与认知科学:颜色是“现实”与“感知”的桥梁

  1. 主观唯心论视角
    颜色无法独立于观察者存在。例如:
    • 色盲患者:某些人缺乏M或S锥状细胞,无法区分红绿或蓝黄,其“颜色世界”与常人截然不同;
    • 动物感知差异:蜜蜂可见紫外线,蛇可通过红外线感知温度,它们的“颜色”概念远超人类范畴。
  2. 科学实在论的回应
    尽管颜色是主观的,但光波的物理属性(如波长)是客观的。科学通过标准化模型(如CIE 1931色度图)将主观颜色与客观光谱对应,使颜色成为可量化、可交流的“共识语言”。例如:
    • 显示器通过RGB像素混合模拟光谱颜色;
    • 印刷业通过CMYK油墨组合还原人眼感知的色彩。

四、文化与语言的塑造:颜色分类的相对性

  1. 语言对颜色的切割
    不同语言对颜色的分类差异显著:
    • 希伯来语:早期仅有“光”与“暗”两个颜色词;
    • 俄语:将蓝色细分为“голубой”(浅蓝)和“синий”(深蓝);
    • 希伯来语与希腊语:古代文献中未区分“蓝色”与“绿色”,用同一词汇描述。
  2. 文化符号的赋予
    颜色被赋予道德、情感与象征意义,进一步脱离物理本质:
    • 西方文化中,白色象征纯洁,黑色象征死亡;
    • 东方文化中,白色常与丧葬关联,红色象征喜庆;
    • 在艺术中,梵高的《星月夜》通过蓝色与黄色的对比表达情感,而非还原真实光谱。

五、技术延伸:从“无色光”到“人造色彩”

  1. 光谱技术的突破
    分光仪可精确测量光的波长分布,揭示“白色光”实为连续光谱或离散线状光谱的混合。例如:
    • 太阳光:连续光谱(黑体辐射);
    • LED灯:蓝光芯片激发黄色荧光粉,形成“假白光”;
    • 激光:单一波长(单色性极强),人眼感知为“纯色”但无色彩丰富性。
  2. 虚拟现实的色彩操控
    通过调整RGB信号强度,VR/AR设备可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颜色(如超饱和色),或模拟色盲患者的视觉体验,进一步证明颜色是可编程的主观感知。

结论:颜色是“光-眼-脑-文化”的共谋

光本身无颜色,但当特定波长的电磁波刺激人类视觉系统时,眼睛、大脑与文化共同“发明”了颜色。这一过程既是物理现象的转化,也是主观体验的构建。正如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所言:“颜色是‘自然之镜’上的裂痕,它提醒我们,所谓‘客观世界’始终是感知与语言的共同作品。”理解颜色的主观性,不仅深化了对视觉科学的认知,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与现实的关系——我们看到的,从来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世界与我们的对话。

http://www.lryc.cn/news/621092.html

相关文章:

  • 网络组播技术详解
  • 考研408《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笔记,第五章(3)——CPU的【数据通路】
  • 深入理解管道(上):PowerShell 管道参数绑定原理与高频范式
  • 玩转QEMU硬件模拟器 - Versatilepb模拟器开发概述
  • MySql——聚簇索引(主键索引)和非聚簇索索引(非主键索引)引区别(即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区别)
  • IPv6互联网地址解析
  • [论文阅读] 人工智能 + 软件工程 | 代码变更转自然语言生成中的幻觉问题研究解析
  • 便宜云服务器持续更新
  • 代币经济模型设计指南:如何通过代币化赋能实体业务与DAO治理?
  • C++ STL学习 之 泛型编程
  • Spring Boot + Redis Sentinel (一主两从)测试案例
  • 面试题之项目中git如何进行管理
  • CVE-2014-6271(bash破壳漏洞 )
  • C语言预处理过程详细介绍
  • 集成电路学习:什么是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
  • STM32F103 basic定时器的介绍和应用
  • Android UI(一)登录注册 - Compose
  • 有哪些开源卫星姿控软件
  • 具身智能Scaling Law缺失:机器人界的“摩尔定律“何时诞生?
  • 用SQL实现对DuckDB rusty_sheet插件批量测试
  • 树莓派 4B 上部署 Minecraft PaperMC 1.20.x 的一键部署脚本
  • Qwen2-VL-2B 轻量化部署实战:数据集构建、LoRA微调、GPTQ量化与vLLM加速
  • Java Stream API:让业务数据处理更优雅
  • HTTP协议深度解析
  • 多种适用于 MCU 固件的 OTA 升级方案
  • STM32学习笔记11-通信协议-串口基本发送与接收
  • Autoppt-AI驱动的演示文稿生成工具
  • pygame的帧处理中,涉及键盘的有`pg.event.get()`与`pg.key.get_pressed()` ,二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 ModuleNotFoundError: No module named ‘vllm._C‘
  • 界面设计风格解析 | ABB 3D社交媒体视觉效果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