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ttle ETL 工具存在的问题以及替代方案的探索
在公司做数据集成已经有些年头了,最早上手的 ETL 工具就是 Kettle。那时候它在开源界的口碑挺好,功能也全,入门成本低,我们的几套数据仓库和同步任务都是靠它搭起来的。刚开始用时,确实很方便:图形化拖拽,调试简单,社区教程多,做个从 MySQL 抽数据到 Oracle、再清洗落地 Hive 的流程几乎没什么门槛。
但时间长了,问题一个一个冒出来。
先是版本和环境的问题。Kettle 本身依赖 Java 环境,不同版本的 JDK 对应 Kettle 的兼容性并不完全一致。我们有些历史脚本放在 8.x 上跑得好好的,换个环境就各种报错,插件也经常跟版本不匹配。一次升级服务器 JDK,我光是帮 Kettle 找到能跑的版本就折腾了大半天。
再就是调度和监控。Kettle 自带的Kitchen、Pan 可以配合 cron 跑任务,但一旦任务多了、依赖关系复杂了,管理就变得很原始。没有集中化的任务监控和告警,出了问题得翻日志文件,有时候凌晨 3 点被业务电话叫醒,远程上去一顿 grep 才知道是哪一步挂了。
性能也是个痛点。我们有些流程是全量同步几千万行数据,Kettle 在单机上跑经常占满内存、CPU 飙高,GC 卡死,甚至直接OOM。虽然也试过用 Carte 做分布式执行,但部署和管理起来并不算省心,稳定性还不如单机。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点:Kettle 社区已经不活跃了,Bug 修复和新功能几乎停滞。虽然有些公司做了二次开发版本,但对我们来说,维护一个不活跃的上游工具总归是风险。尤其是现在公司有国产化的要求,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都在切换国产替代,Kettle 里一些依赖包和 JDBC 驱动兼容性很难保证。
这几年,我也试着自己去做一些优化,比如把日志集中化到 ELK,自己写 Shell 包装脚本做依赖判断,或者用外部调度平台(如 Airflow、XXL-JOB)来管。但这些都是“打补丁”式的解决方案,系统性的问题还是没解决,比如:
- 1.跨平台部署复杂
- 2.国产数据库兼容性不足
- 3.集群和容灾支持弱
- 4.缺乏统一的可视化运维管理
直到后来,我们在做新的数仓和BI项目时,Kettle 的老问题再次显现:国产数据库驱动兼容不稳定,调度链路复杂且缺乏集中管理,集群扩展能力也有限。面对这些挑战,公司也决定开始寻找替代方案。
调研了几个国产 ETL 平台后,我们选择先从小范围试用了国内几款开源的社区版本ETL工具,并花了我几周的时间来逐个测试是否可行,主要工作就是用它来迁移部分关键的Kettle 流程,并尝试用它自带的调度功能替代原有的调度方式。这样既能保持现有业务的稳定运行,也能观察新工具在真实环境中的表现。
经过几个月的运行,发现etlcloud这款工具在ETL方面是唯一可以替换kettle的复杂流程的ETL工具了,社区也比较活跃,虽然有些组件收费但是替换kettle的组件已经足够用了,而且在国产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兼容性上表现更稳定,调度和监控也更加集中和灵活,尤其在大数据量任务的处理上,资源利用更合理,性能比原来提升明显。
随着对新ETL的熟悉和信心逐步建立,我们开始逐步减少对 Kettle 的依赖,更多流程转向了etlcloud平台,原有的维护压力也随之降低不少。
顶着公司和团队压力来说,换工具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家都怕风险和迁移成本,但当日常维护的复杂度和故障频率逐渐压垮团队时,找到一个更稳定、高效的替代方案成了必然选择。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 Kettle 适不适合用,我会说:对简单、临时的单机任务,它还行;但对企业级、长期、国产化、多节点的场景,最好早做规划,逐步引入更符合当前需求的新平台,别等问题堆积到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