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生成统一模型技术调研报告
理解生成统一模型技术调研报告(2024年4月-2025年8月)
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模态理解与生成的统一建模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传统上,多模态理解模型与生成模型采用不同的架构范式,导致系统复杂度高且难以协同优化。 本报告针对2024年4月至2025年8月期间提出的理解生成统一模型进行技术调研,分析各模型的创新点、技术方案及优化空间。
二、主流模型技术对比
1. Janus系列
技术方案:通过视觉编码解耦机制同时优化多模态理解(如视觉问答)和生成(如图像描述生成)任务。与传统统一模型(如Chameleon)使用单一视觉编码器不同,Janus采用解耦式设计。
创新点:
- 视觉编码解耦技术,分别优化理解和生成任务
- 动态路由机制,根据任务类型自动选择最优编码路径
优势:
- 在理解和生成任务上均取得SOTA结果
- 模型参数效率高,避免了传统方法中任务间的相互干扰
局限性:
- 解耦机制增加了模型复杂度
- 对训练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要求较高
优化空间:
- 进一步简化解耦机制,降低计算开销
- 增强跨任务知识迁移能力
2. Harmon
技术方案:提出协调视觉表征的统一框架,解决多模态理解与生成任务中的表征不一致性问题。从视觉表征维度看,现有统一模型通常采用三种范式,Harmon创新性地整合了这些范式。
创新点:
- 协调式视觉表征学习框架
- 统一使用CLIP/SigLIP表征,并结合Diffusion Model实现高质量图像生成
优势:
- 解决了视觉表征在理解和生成任务中的不一致性
- 生成质量与理解能力达到良好平衡
局限性:
- 对预训练视觉编码器依赖性强
- 在复杂场景下生成质量仍有提升空间
优化空间:
- 开发更鲁棒的视觉表征学习机制
- 增强对细粒度语义的理解与生成能力
3. Emu3
技术方案:智源研究院发布的基于自回归技术的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实现了视频、图像、文本三种模态的统一理解和生成。
创新点:
- 原生多模态架构设计,避免模态转换损失
- 自回归生成与理解任务的统一训练框架
优势:
- 跨模态理解与生成能力显著提升
- 在视频理解与生成任务上表现突出
局限性:
- 训练成本高,需要大规模多模态数据
- 推理速度相对较慢
优化空间:
- 优化模型结构,降低计算复杂度
- 增强对长序列视频内容的理解与生成能力
4. 字节联合华师模型
技术方案:针对多模态生成大模型面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