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学基础 - (二)计量单位制
2.1 计量单位与计量单位制
2.1.1 量、量制、量纲
量:现象、物体或物质的可以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一种属性。
量制:科学所有领域或一个领域的基本量和相应导出量的特定组合。
量纲:皆以大写的正体拉丁字母和希腊字谜标识。
基本量的量纲:
- L(长度)
- M(质量)
- T(时间)
- I(电流)
- Θ(热力学温度)
- N(物质量)
- J(发光强度)
任意的量纲Q都可以表示为:
若导入量Q的量纲指数皆为零,则成为无量纲。无量纲并不是没有量纲的量,只不过是量纲指数为零。由于任何指数为零的量皆等于1,故可以说。量纲等于1的量为无量纲。
2.1.2 计量单位与单位制
计量单位:为了定量表示同种量的值,必须有一个量作为比较的基础,这种约定选取的特定量(通常其量值为1)便称为计量单位。
单位制:对于给定的量值,由选定的一组基本的单位和该组基本单位及一定的比例因子根据定义方程式锁确定的导出单位共同构成的单位体系,称为单位制。
2.2 国际单位制
2.2.1 米制的起源与发展
1954年召开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以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坎德拉为基本单位;
1956年以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的基本单位为基础的单位制命名为国际单位制,简称SI;
等等
2.2.2 国际单位制
SI 基本单位 物理量名称 物理量符号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长度 l,r等 米 m 质量 m 千克(公斤) kg 时间 t 秒 s 电流 I,i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 T 开[尔文] K 物质的量 n 摩[尔] mol 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
2.2.3 国际单位制外的单位
1969年认为,在采用国际单位制时,亦可适当使用一些具有重要作用和广泛应用的单位,如 日期的分、小时、日等。
2.3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2.3.1 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量的名称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与SI单位的关系 时间 分 min 1 min = 60 s [小]时 h 1 h = 60 min = 3600 s 日(天) d 1 d = 24 h = 86400 s [平面]角 度 ° 1 ° = ( /180)rad
[角]分 ' 1 ' = (1/60)° = ( /10 800)rad
[角]秒 '' 1 '' = (1/60)' = ( /648 000)rad
体积 升 L,(l) 1 L = 1 m³ = 0.001 m³ 质量 吨 t 1 t = 1000 kg 原子质量单位 u 1u ≈ 1.660540 × kg
旋转速度 转每分 r/min 长度 海里 n mile 1 n mile = 1852m (只用于航行)
速度 节 kn 能 电子伏 eV 极差 分贝 dB 线密度 特[克斯] tex 1 tex = 0.000006 kg/m 面积 公顷 hm² 1 hm² = 10000 m²
2.3.2 法定计量单位的定义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定义时参考国际计量单位大会、国际计量局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等的有关规定拟定的。
2.3.3 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
举例:^标识上标
体积的量值不得写为 2 千米^3
如果标识“二立方千米”:2(千米)^3
如果标识“二千立方米”:2千(米)^3
2.3.4 量、数值及下角标
量的符号:采用拉丁文或希腊文的字母,有时带有下角标或其他符号;
量的符号用斜体
数值:一般用正体
下角标:同一个量标识不同的值时,为了互相区别,可采用下角标
2.3.5 法定计量单位制度
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版的《中华认命共和国计量法》中的第二章对计量单位进行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