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ude Code氛围编程经历: 6周干了三年的活
6周的Claude code编程经历:一个程序员的狂喜、崩溃与深夜自拍式顿悟
如果我告诉你,过去一个半月里,我一个人干完了原本需要三年才能清完的技术债,你可能会觉得我在吹牛,或者嗑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但真相是,我既没嗑药,也没变成时间管理大师,我只是拥有了一个叫“Claude Code”的AI编程搭档,它让我从“逐行敲代码的苦力”升级成了“指挥交响乐的指挥家”,虽然我连五线谱都看不懂。
这六周,我仿佛穿越到了摄影刚被发明的19世纪,画家们突然发现:天啊,原来不用一笔一划画人脸,只要咔嚓一下,照片就出来了,然后你再拿画笔修修光影、改改背景、加点滤镜,一幅“艺术作品”就诞生了。编程也一样,以前我要一行行写React组件、一个个配TypeScript类型、手动改几百个文件的样式,现在?我只需要说一句:“嘿,Claude,把所有内联样式换成StyleX,顺便让动画统一用游戏那边的方案。”然后我就去遛狗了,回来一看,代码已经写好,测试也跑通了,PR都快准备好了——这感觉,就像你点了个外卖,结果送餐员不仅把饭送来,还顺手帮你把厨房收拾了,地板拖了,狗也洗了。
“我干了这些事,但我其实啥也没干”:一个技术债清零者的凡尔赛实录
在过去六周里,我完成了以下这些项目——注意,是“我”一个人,不是团队,不是外包,不是实习生,就是我这个平日还要开会、写PPT、拉投资的“bizdev”程序员:
- 把几百个React Native组件迁移到纯React,这活儿以前得一个团队干一个月,现在我边开会边让Claude跑脚本,会开完,迁移也完了;
- 把Jest换成Vitest,这听起来像极客圈的宗教战争,但我连争论都懒得打,直接让AI上,它还贴心地加了性能对比报告;
- 给公司所有项目上了Node 22,这本该是运维团队的噩梦,结果我像个没事人一样点了“升级”,Claude自动处理了所有依赖冲突;
- 建了一个内部REPL工具,让非工程师也能调试游戏逻辑,这玩意儿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花半天就搞定了;
- 甚至给iPad做了Puzzmo App支持,这本该是iOS团队的活儿,但我只是随口一说,AI就帮我把布局、手势、适配全搞定了,最后我还真发布了,用户一点都没发现这是“副业成果”。
最离谱的是,这些都不是我的“本职工作”。我的本职是推动产品、拉合作、搞商业化,但因为Claude能帮我处理技术琐事,我就像多了两个“数字分身”,一个在写代码,一个在开会,而我本人……其实在打《Apex英雄》。
“先写再说,不行就删”:我的AI实验哲学
以前我总想着“完美主义”,一个功能没想清楚,就绝不开始写代码。但现在?我学会了“先写再说,不行就删”。比如前端测试策略,这玩意儿复杂得像一团毛线,我纠结了两年都没动手。现在呢?我让Claude给每个PR都生成测试,连写两周,然后——全删了。
你可能会问:那不是白干了?不,一点都不白干。这就像你让AI帮你写10篇情书,然后一篇都不发,但你通过看这些情书,终于搞懂了“怎么写情书才不肉麻”。我通过看AI生成的测试,明白了哪些是冗余的,哪些是关键的,最后自己动手写了一套简洁高效的测试框架——而整个过程,只花了我额外十分钟每天。
还有一次,我在Slack里跟团队说:“我想搞个GraphQL+Relay的CRUD抽象,让非工程师也能搭应用。”大家回复:“这太复杂了,别搞了。”但我偏要搞,于是让Claude在后台“vibe”了半天,生成了一堆代码,跑起来发现……根本不能用。
但我不后悔。因为这次“失败”的实验让我看清了技术边界,也让我更有底气说:“这个方向不行,我们换一个。”以前这种探索成本太高,现在?失败的成本就是一杯咖啡的时间。
“两个克隆人”的生活:我的VS Code双开哲学
Anthropic官方推荐用“工作树”(worktrees)来管理AI编程,但我选择更粗暴的方式:两个完全独立的VS Code实例,两个不同的主题,两个不同的配置文件。
为什么?因为这样我能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疯狂实验者”,让Claude随便生成代码,不管风格、不管规范、不管未来;另一个是“严谨审查者”,负责review、重构、合并。
这就像你有两个大脑:一个负责天马行空,一个负责冷静刹车。我经常在一个窗口里让AI生成一堆“离谱代码”,然后在另一个窗口里慢慢收拾残局。这种“双我”模式让我既能享受AI的创造力,又不至于把生产环境搞成代码坟场。
而且,当我切换窗口时,视觉上的差异(比如一个深色主题,一个浅色)会提醒我:“你现在是实验模式”或“你现在是发布模式”——这比任何文档都管用。
游戏设计师的春天:从“画饼”到“上线”只要两小时
以前在Puzzmo,做一个新游戏的流程是这样的:
1. 游戏设计师画原型(用Figma、Unity、甚至纸笔);
2. 团队开会评审,吵三天;
3. 如果通过,工程团队重写代码,接入系统,耗时数周;
4. 最后上线,用户说:“这游戏不错,但为什么没保存进度?”——因为设计师忘了提这需求。
现在?我们建了个“原型仓”,游戏设计师只要会写点JS,就能把原型直接跑在puzzmo.com上,后台自动接入用户系统、数据埋点、CMS配置——整个过程,两小时搞定。
我们最近上线的“Missing Link”游戏就是这么来的。设计师自己写的代码,AI帮忙修了bug,我点了几个按钮就发布了。结果这游戏火了,用户天天玩,还问:“能不能加个排行榜?”
问题来了:这代码是“实验品”,质量不行,不能长期维护。但用户爱它,我们能删吗?不能。能重写吗?太费劲。能就这么放着?技术债爆炸。
我们陷入了“AI时代的幸福烦恼”:以前是“做不出来”,现在是“做出来太多,管不过来”。
“让AI先上,我们围观”:我的周会新玩法
每周三,我们开GitHub issue triage会,以前是大家讨论“这bug怎么修”“那需求怎么做”,现在?我直接说:“Claude,你先搞个PR试试。”
然后我们一边开会,一边看着AI在后台生成代码、跑测试、提PR。小问题,AI一枪毙命;大问题,AI给出草案,我们在此基础上讨论。
这就像打仗,以前是将军带着士兵一步步推进,现在是无人机先侦察、开路、甚至开火,将军再决定是否全面进攻。效率高了不说,团队士气也高了——因为大家不再被琐事淹没,而是聚焦在“真正重要”的决策上。
有一次,一个bug卡了三天,各种方案都试过。我让Claude看了一下,它说:“你们忘了重启缓存服务。”——全屋寂静,然后爆笑。AI不仅会写代码,还会“读空气”。
“我不是AI,我是AI的老板”:我的权限哲学
我知道很多人担心AI失控,代码乱改,生产炸库。所以我一开始也小心翼翼,每次AI要改文件,都弹窗确认。
结果?一天弹一百个确认框,烦死了。于是我干脆运行
claude --dangerously-skip-permissions
,也就是“Claude,放飞自我吧!”(我叫它“claude yolo”)。
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有一次它自作主张提交了代码,还提了个PR——我把它关了,笑了两分钟。还有一次它清了开发数据库,但我有备份,恢复就行。
我的原则是:AI可以“干活”,但不能“决策”。PR描述、发布说明、架构设计,必须人写。AI生成的代码,我必须看得懂、改得了、背得起锅。
这就像你雇了个超级实习生:他能写90%的代码,但最后签字的,还得是你。
“和AI对练”:新人程序员的升级外挂
我对刚入行的程序员说:别怕AI抢你饭碗,把它当“陪练”。你先自己写个功能,然后再让AI写一遍,对比一下。
你会发现:AI可能用了你没见过的库,写了更优雅的类型定义,甚至自动加了测试和文档。这不是羞耻,这是学习。
以前你得看十篇博客、问三个同事才能学会的东西,现在AI一次给你演示了。你不是被取代了,你是有了个“无限耐心的导师”,而且还不用付工资。
结语:AI没让我变强,它让我变“懒”了
Claude Code没让我变成天才程序员,它只是让我变得“懒”了。我不再为琐事操心,不再为技术债失眠,不再因为“这功能太麻烦”而放弃想法。
我现在的生活是:想到一个点子,让AI搞半天,我去看剧;回来修修bug,发个PR,继续打游戏。
这世界变化太快,AI已经来了,挡不住,也没必要挡。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和它一起“偷懒”,然后用省下来的时间,去做真正有趣的事——比如,写一篇用AI生成的博客,再让AI把它翻译成带烟火气的中文。
https://www.jdon.com/80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