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2.3.5获取资源-建设团队- 管理团队-实施采购-指导
一、项目执行
1. 获取资源
定义
获取项目所需的团队成员、设施、设备、材料、用品和其他资源的过程
关键注意事项
- 内部获取:从职能经理或资源经理处获得
- 外部获取:通过采购/租赁等途径获得
- 项目经理对资源没有直接控制权的情况
- 替代资源:当无法获得理想资源时,可能需使用能力较低的替代资源
- 风险提示:资源或人员能力不足会降低项目成功率,极端情况可能导致项目取消
获取资源工具与技术
预分派
- 定义:事先确定会分配给项目的资源
- 三种典型情况:
- 竞标过程中承诺的分派(如投标时承诺特定人员参与)
- 项目依赖特定人员的专有技能(如唯一会某项关键技术的人员)
- 项目章程中明确指定的人员
- 操作要点:项目经理应优先确保这些资源的获取
决策-多维度决策分析
- 使用多标准决策分析工具制定出标准;
- 根据标准的相对重要性对标准进行加权;
- 对于各项标准基于权重进行评级或打分;
- 将各标准的打分总,得到最终的得分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谈判(协商)
- 谈判对象:
- 职能经理(资源在职能部门时-“当下最佳”)
- 组织中其他项目管理团队(资源已被分配到其他项目时-获取针对稀缺/特殊资源)
- 外部组织(如供应商的特殊资源)
- 重要原则:项目经理不应直接与资源本人谈判,而应与资源管理者协商
虚拟团队
- 定义:具有共同目标但很少或没有时间面对面工作的一群人(“云队友”)
- 优势:
- 突破地域限制,扩大资源选择范围
- 可吸纳特殊群体(如残障人士)
- 节省差旅和办公成本
- 关键成功因素:
- 依赖现代沟通技术
- 需要特别重视沟通规划(虚拟团队问题多源于沟通不畅)
制定项目管理计划输出
- 实物资源分配单:记录项目所需的设备、材料等实物资源
- 项目团队派工单:明确团队成员名单及其角色和职责(“团队名录”)
- 资源日历:规定资源在项目中的"档期"(何时可用、可用多久)
- 事业环境因素更新:项目资源使用会影响组织整体资源可用性
2. 建设团队
塔可曼阶梯理论
定义
团队发展需要经历五个典型阶段,从初始组建到最终解散
塔可曼阶梯理论概述
- 阶段顺序:形成(Forming)→震荡(Storming)→规范(Norming)→成熟(Performing)→解散(Adjoumning)
- 绩效曲线:随着阶段推进,团队工作绩效呈现阶梯式上升趋势
- 管理方式演变:从指导式(Directing)逐步过渡到委任式(Delegating)
形成阶段
- 关键表现:相互认识、相互独立,不定开诚布公
震荡阶段
- 关键表现:冲突、矛盾、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 管理重点:需要正视冲突并引导建设性解决
规范阶段
- 关键表现:开始协同工作、开始相互信任;
- 典型事例:接受同事的生活习惯,理解打呼是正常生理现象
成熟阶段
- 关键表现:组织有序、相互依靠、平稳高效;
- 管理特点:团队实现高度自治,管理者可充分授权
解散阶段
- 关键表现:人员释放与团队解散
- 注意事项:项目具有临时性,需做好团队情感过渡
相关注意
- 尽管这些阶段通常按顺序进行,然而,团队停滞在某个阶段或退回到较早阶段的情况也并非罕见:
- 停滞现象:可能长期停留在某阶段(如持续震荡)
- 倒退可能:可能退回早期阶段(如规范→震荡)
- 跳跃发展:曾合作团队可能跳过形成/震荡阶段
- 典型考点:新人加入会使团队回到形成阶段
建设团队
定义
提高工作能力,促进团队成员互动,改善团队整体氛围,以提高项目绩效的过程
建设团队的重要性
- 本质区别:
- 组建团队:简单的人员集合(“组一个局”)
- 建设团队:系统性打磨提升团队效能
- 核心目标:
- 能力提升:增强成员工作能力
- 互动优化:改善成员协作关系
- 氛围营造:创造积极团队文化
- 绩效突破:实现项目目标达成
建设团队工具与技术
集中办公(紧密矩阵)
- 定义:指团队成员在同一个物理地点工作,常见形式如"作战室"或"指挥部"
- 优势:
- 沟通效率:面对面沟通效率最高,效果最好
- 团队氛围:能增强集体感和协作意识
- 适用条件:
- 条件允许时优先采用
- 条件不允许时可考虑虚拟团队或临时集中办公(关键节点如项目评审、验收时)
- 注意事项:
- 非强制性要求,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 临时集中办公可作为折中方案
沟通技术
- 原则:适合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没有固定模式
- 常见形式:视频会议、音频会议、电子邮件/聊天软件
- 适用场景:
- 虚拟团队更需要注重沟通技术的选择
- 需根据团队特点和项目需求灵活组合使用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团队建设(协同工作)
- 概念区分:
- 建设团队(过程)vs 团队建设(工具)
- 常见形式:
- 聚餐、K歌、野外拓展、露营等
- 虚拟团队活动(在线K歌、狼人杀等)
- 核心目的:
- 拉近成员关系,提高凝聚力
- 最终目标是促进更好的协同工作
- 持续性:
- 项目前期必不可少
- 需要持续进行
认可与奖励
- 重要性:
- 激励团队成员的最佳方式
- 让成员感受到自身价值
- 实施原则:
- 满足被奖励者的重要需求(考虑马斯洛需求层次)
- 金钱是有形奖励,但更重视无形奖励(如荣誉证书、表彰)
- 无形奖励价值:
- 可作为职业发展证明
- 比金钱奖励更具长期价值
- 认可形式:
- 口头表扬(如"最近表现不错")
- 公开表彰(如"最佳员工"称号)
- 时间安排:
- 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持续给予
- 不要等到项目结束才表彰
- 注意事项:
- 奖励前应了解团队真实需求
- 认可与奖励同等重要
- 表彰需有正式记录(如加盖公章)
培训
- 核心目的:提高团队成员能力,减少成员之间的技能差异
- 必要性判断:当团队成员缺乏必要的管理或技术技能时,必须进行培训
- 不培训的后果:
- 能力强的成员承担过多工作(“鞭打快牛”)
- 可能造成两种负面结果:
- 能力强者选择"摆烂"(故意表现无能)
- 能力强者离职(寻求更好发展机会)
- 组织责任:培训是项目工作的一部分,由组织承担费用
- 培训策略:应作为资源管理计划的组成部分进行规划
- 预算安排:可纳入项目预算,由内部或外部培训师执行
- 培训后效果不佳的处理:
- 考试中的标准处理方式:
- 继续培训:坚持培训直到成员能力达标或项目结束
- 反思改进:检查培训策略或计划是否存在问题
- 禁止做法:在考试场景中,不得选择"开除成员"的解决方案
- 实际项目差异:实际工作中可能有其他处理方式,但考试以标准答案为准
- 考试中的标准处理方式:
3. 管理团队
管理团队定义
- 核心目的:通过跟踪成员表现、提供反馈和解决问题来优化项目绩效
- 关键特征:着眼于个体问题而非整体团队建设,属于"问题导向"的过程
- 主要活动:包含冲突解决、表现跟踪和变更管理三大核心工作
- 与建设团队的区别:建设团队是"打磨整体",管理团队是"解决个体"
输入-项目文件
- 团队章程:作为冲突解决的基准文件,包含预先制定的决策规则、会议规范和冲突处理指南
- 特殊作用:当出现冲突时,首先检查是否违反章程规定(如成员出现原则性违规行为)
工具与技术-冲突解决的步骤
冲突解决的三个基本步骤
- 第一步:成员自行解决
- 原因:培养团队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体现"解铃还需系铃人"原则
- 典型场景:普通意见分歧或工作方法差异
- 第二步:项目经理私下协助
- 操作方式:单独约谈冲突双方(如与A喝咖啡谈心,再与B非正式沟通)
- 升级标志:当题目出现"冲突进一步升级"等明确提示时
- 第三步:正式程序处理-上会
- 措施:包括会议通报、纪律处分等正式手段
- 适用条件:破坏性冲突持续存在且前两步无效时
特殊情况下的冲突处理
- 立即介入的三种情形(不用项目经理-第二步):
- 合作完全破裂:如双方已"形同陌路"、互不理睬
- 违反基本原则:如出现人身攻击(“问候家人”)、违背团队章程
- 主动投诉上报:冲突方已正式向项目经理提出申诉
- 处理原则:这些情况表明冲突已超出团队自解能力范围
冲突解决的五种方法
- 评估维度:从问题解决程度和人际关系两个维度分析
- 撤退/回避:
- 特点:问题未解决且关系恶化
- 实例:"你说的都对"式回应,或像戴耳机无视冲突的行为
- 强迫/命令:
- 识别特征:明确支持某一方观点(如"建议采用A方案")
- 适用场景:紧急情况(如暴雨来临前的安装争议)
- 效果:问题解决但关系受损
- 合作/解决问题:
- 黄金标准:通过开放式对话达成共识
- 效果:问题完全解决且关系良好
- 缓和/包容(安抚、圆滑、smooth):
- 典型表现:强调共同点(如"相遇是缘分")
- 实质:类似"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策略
- 效果:仅缓和关系但不解决问题
- 妥协/调解:
- 本质:双方各让一步
- 效果:问题部分解决,关系部分改善
4. 实施采购
本质
获取卖方应答→选择卖方→授予合同的完整过程
核心流程
记忆口诀:"招投评授"四字诀
- 广告阶段(招)
- 发布渠道:政府网站/指定报纸等大众出版物(“政府采购网站”)
- 特殊要求:政府项目必须公开招标(“大多数政府机构要求”)
- 投标人会议(投)
- 别称:承包商会议/投标前会议
- 核心原则:保证所有卖方对要求有"清楚且一致的理解"
- 公平措施:会前收集问题/现场考察
- 建议书评估(评)
- 加权系统:量化定性数据减少偏见(评标打分)
- 筛选系统:设置最低绩效门槛
- 文件分离:价格建议书与技术建议书必须分开
- 采购谈判(授)
- 参与原则:项目经理可辅助但不主导
- 成果体现:最终合同需反映全部共识(“谈完才签”)
实施采购输出-协议
- 法律效力:建立受保护的买卖关系(“争议先看合同”)
- 典型内容:包含验收标准/罚约等23项要素
- 供应商后续:以合同为输入启动项目(说明供应商工作流程)
7. 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
核心概念
为实现项目目标而领导和执行项目管理计划中确定的工作,并实施已批准变更的过程(计划驱动)
输入
- 项目管理计划:预测型生命周期采用计划驱动方式,主要依据是项目管理计划
- 批准的变更请求:强调必须实施已批准的变更请求,未经批准的变更不得执行
工具与技术
PMIS(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 功能组成:包含进度计划工具(类似Microsoft Project)、工作授权系统(类似OA流程)、信息收集与发布系统、配置管理系统(如Git)
- 实际应用:不同企业可能采用自研系统或商用产品(如蝉道系统)
- 核心价值:通过自动化工具提高项目管理执行效率,自动收集和报告KPI
输出
- 可交付成果:
- 包括最终产品/服务及项目管理计划组成部分(文档、图纸等)
- 特别说明:完成≠交付,需经测试检查核实
- 工作绩效数据:执行过程中收集的原始观察值和测量值
- 问题日志:
- 必须包含三要素:问题描述、责任人、解决期限
- 需持续更新(新问题记录/老问题状态变更)
- 对比:风险记入风险登记册,干系人更新干系人登记册
- 变更请求:
- 纠正措施-纠偏差:事后纠偏(如进度落后时申请增加资源)
- 预防措施-防风险:事前防风险(如预判延期风险提前申请资源)
- 缺陷补救-补质量:针对质量缺陷(如成果不符合技术规范时的修改)
- 更新:直接修改基准或计划(如客户新增需求变更范围基准)
- 共同要求:所有变更必须书面记录,通过正式流程审批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