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12--可靠性概述及要求
一、可靠性基础概念
定义
可靠性(Availability) =
MTBF / (MTBF + MTTR)
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衡量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如1年)。
MTTR(平均修复时间):衡量故障响应与修复速度的指标。
高可靠性标准
二、高可靠性技术分类
1. 链路备份技术
作用:避免单链路故障导致通信中断。
具体技术:
链路聚合:多物理链路绑定为一条逻辑链路,提升带宽与冗余性。
- STP/RSTP/MSTP:防止环路并实现链路备份。
私有协议:
RRPP(快速环网保护协议):以太网环网故障时快速恢复(毫秒级收敛)。
Smart Link:主备链路冗余备份(亚秒级收敛)。
2. 设备备份技术
作用:避免单设备故障导致服务中断。
子分类:
设备自身备份(如主控板冗余):
备用板卡实时同步主用板卡状态,故障时自动切换(零中断)。
设备间备份:
VRRP(虚拟路由冗余协议):
多台路由器组成备份组,形成虚拟网关(如虚拟IP 10.100.10.1)。
主设备故障时,备用设备接管流量。
3. 软堆叠技术
IRF(智能弹性架构):
多台设备堆叠成单一逻辑设备,统一管理。
高可靠性机制:
Master-Slave架构:Master故障时秒级切换新Master。
链路聚合支持:堆叠口与上下行链路均支持聚合,提升可靠性。
三、关键需求与挑战
解决单点故障:如链路/设备冗余技术消除网络薄弱环节。
快速收敛:RRPP/Smart Link/IRF等均强调亚秒级故障恢复。
总结:这里主要是简单了解网络可靠性,网络可靠性的核心指标(MTBF/MTTR)、高等级标准(99.999%),并分类解析了三大技术方向——链路备份(聚合/RRPP)、设备备份(板卡冗余/VRRP)、软堆叠(IRF),重点强调通过冗余设计与快速收敛实现服务不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