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数据分析中标准化的作用
在前面这个糖尿病患者聚类的例子里,标准化(StandardScaler)的作用就像给不同特征 “统一计量单位”,让模型能公平地看待每个特征,避免某一个特征因为数值范围大就 “喧宾夺主”。
先看原始数据的 “不公平” 问题
例子里有 3 个特征:
- 血糖水平:比如 120-300(单位:mg/dL)
- 胰岛素水平:比如 4-20(单位:μU/mL)
- BMI:比如 18-32(单位:kg/m²)
这三个特征的数值范围差异很大:
- 血糖的范围(约 180)远大于胰岛素(约 16)和 BMI(约 14)。
如果不标准化,模型计算 “距离” 时(比如判断两个患者是否相似),血糖的影响会被放大—— 比如两个患者血糖差 50,可能比胰岛素差 5 的影响更大,但这只是因为血糖的数值范围本身更大,并不是它对 “糖尿病亚型” 的区分更重要。
标准化后:让每个特征 “权重相等”
StandardScaler 会把每个特征转换成 “均值为 0,标准差为 1” 的新数据,比如:
- 血糖原本 150→标准化后可能是 0.2
- 胰岛素原本 8→标准化后可能是 0.3
- BMI 原本 28→标准化后可能是 0.1
这样一来,三个特征的数值范围变得接近(都在 - 2 到 2 之间),模型计算距离时,不会被某个特征的原始数值大小 “误导”,能更公平地综合三个特征判断患者的相似性。
对 DBSCAN 聚类的具体影响
DBSCAN 的核心是通过 “密度” 判断聚类(比如 “多少个患者在某个距离内算一个亚型”):
- 如果不标准化,因为血糖范围大,模型可能会主要根据血糖分组,忽略胰岛素和 BMI 的差异(比如把两个血糖接近但胰岛素差异大的患者分到一组)。
- 标准化后,三个特征对 “距离” 的贡献相同,模型能更准确地识别出 “血糖、胰岛素、BMI 都相似” 的患者群体(即真正的糖尿病亚型)。
总结
标准化是为了消除特征本身 “数值大小” 的干扰,让每个特征在聚类时都能 “平等说话”,这样 DBSCAN 才能更准确地找到真正相似的患者群体(亚型),而不是被某个特征的 “大数值” 带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