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数据治理到底是什么?搞清这四件事,你就彻底明白了!

目录

第一件事:数据治理不是做“数据”,是做“管”

第二件事:治理的核心,是“数、责、权”的三角绑定

一是“数”:你到底有哪些数据?

二是“责”:每张表、每个字段是谁负责?

三是“权”:谁能用,怎么审批,用来干嘛?

第三件事:数据治理不是“做完”,而是“持续运营”

第四件事:数据治理最终是为“价值变现”服务的

1)让BI指标一致,不再扯皮

2)加快分析效率

3)数据敏感风险降低

4)跨部门对账更顺畅

小结:数据治理,就是让你的数据“看得见、管得住、用得起”


很多企业现在都说“我们要做数据治理”“要推进数据资产管理”“数据不治理不行了”……

但你要真问他们:“你们数据治理在干啥?”——答案基本上有三种:

  • “我们在理数据台账,搞搞字段梳理。”
  • “我们建了血缘系统,能查到这个数据从哪儿来的。”
  • “我们上了个平台,能做权限控制和质量监控。”

听上去都挺有道理对吧?但你要再问一句:“你们这些动作和业务效率提升、数据资产变现有啥关系?”

……他们多半答不上来。

为什么?因为很多人把数据治理当成“做IT的事”,把它做得很“工具化”、很“技术”,但忽略了治理的本质:

——解决人、数、责之间的关系问题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不讲高深术语,就把“数据治理”这事讲透。

搞清这四件事,你就知道该怎么落地、怎么搭台账、怎么配人、怎么和BI配合。

第一件事:数据治理不是做“数据”,是做“管”

说白了,数据治理的关键词不是“数据”,而是“治理”。

你想啊,为什么叫“治理”?因为数据是一个资源,而资源要想发挥价值,就得“被谁管、怎么管、怎么用”。

所以它不是一个技术项目,而是一个长期的、机制型、跨部门的管理工作

就像公司治理企业资产一样:

你有多少房子、多少设备、多少钱在银行、谁在用,得有台账、流程、权限、预算……数据也是一样:

  • 谁负责这个表的数据质量?
  • 某个字段到底怎么算,能不能统一?
  • 不同部门对“订单金额”的口径能不能打通?
  • BI报表拉的字段为什么和仓库里的数对不上?
  • 客户手机号字段到底谁能查?怎么审批?

这些,都是治理的问题,不是ETL脚本、不是模型搭建的问题。

所以第一件事你要明白的是:

数据治理不是干“数”的事,而是管“人怎么用数”的事。

如果你做了半年“数据治理”,却没人知道哪些字段是谁负责、指标口径还在反复扯皮,那你基本上是“搞了点台账,没做成治理”。

第二件事:治理的核心,是“数、责、权”的三角绑定

你治理一个国家,得有法律、规则、执法人;

你治理数据,同样也要三件事绑定在一起:

一是“数”:你到底有哪些数据?

——比如:

  • 有哪些表?在什么系统?属于哪个域?
  • 有哪些字段?类型、含义、更新频率是什么?
  • 哪些是高敏字段?是否加密?能不能查?
  • 哪些是业务指标?怎么算出来?用于哪些场景?

这个部分,很多公司已经开始做了,用Excel也好、Data Catalog平台也好,最常见的形式叫“数据资产台账”。

这相当于是给所有数据都做了一次“身份登记”。

二是“责”:每张表、每个字段是谁负责?

这一步,是很多企业做治理“最容易漏掉”的。

你不设“责任人”,后面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 “你们报表里的GMV怎么算的?”
  • “我也不太清楚,代码是小张写的,他上个月离职了……”

所以你要给每张表、每个指标都加上“数据负责人”字段:

这个负责人是干嘛的?

  • 接收数据异常的提醒
  • 解答业务口径的争议
  • 确保表的维护和使用是合规的

这就是典型的“数据责任制”。


三是“权”:谁能用,怎么审批,用来干嘛?

数据不是你想查就能查的。特别是涉及:

  • 客户手机号、身份证号
  • 价格成本
  • 用户行为日志
  • 财务数据

你要是没有权限体系,出了事就麻烦了(很多公司被监管部门点名就是因为这块做得不合规)。

所以你要做一套“数据权限治理机制”,包含:

  • 哪些数据属于“高敏”字段?
  • 哪些字段是“脱敏可查”?
  • 申请数据查阅需要走什么审批?
  • 数据使用要留痕吗?多久保留日志?
  • 内部可以导出数据吗?有没有导出记录?

简单讲就是:把每一次“用数据”的动作,都设一套可控机制。

FineDataLink(FDL)的自定义字段类型映射规则,配置生效的数据连接,适应不同的数据源和目标系统,通过ETL计算,确保数据治理规则的同步和执行。体验链接我也找来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直接试用一下:免费FDL激活


第三件事:数据治理不是“做完”,而是“持续运营”

这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点。

你知道为什么很多公司数据治理项目上线没多久就“烂尾”了?因为他们以为:

“我做完了资产登记、建完了口径定义、上线了权限系统……这就治理好了。”

但实际上,数据治理更像是一个运营体系,不是“项目型工作”,而是“日常管理机制”。

你得有人:

  • 每月做数据资产增量复盘
  • 对字段变更进行提醒和记录
  • 每季度清理长期不用的表
  • 指标打标、口径说明文档更新
  • 组织一次跨部门口径对齐会议

说到底,治理不是“工具上线”能解决的事,得有一群“懂业务、懂数据、能落地”的人,把规则和文化维护起来。

所以如果你是BI团队、数据平台团队、分析师,你一定要参与进去,数据治理不是IT的专利,它和你每天报表能不能对得上,有直接关系。


第四件事:数据治理最终是为“价值变现”服务的

最后这个点特别关键。

很多老板会问你:“你说你搞数据治理,有啥产出?对业务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听上去很功利,但其实问得对。

因为治理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数据真正用得起来。

举几个典型价值点:

1)让BI指标一致,不再扯皮

过去报GMV,市场部说是1000万,财务说是900万,原因:口径不同 → 你有指标台账后,一查就知道:一个含运费,一个不含退款

2)加快分析效率

数据资产清单+血缘图+字段说明,你5分钟就知道该查哪个字段、在哪张表,不用再挨个问人

3)数据敏感风险降低

你知道哪些字段是敏感的,谁申请了、有没有权限、有没有记录,一旦被查,公司有底气

4)跨部门对账更顺畅

你建了“责任制+台账+预警机制”,每次出错能快速定位到表、到字段、到人,复盘效率提升一大截

所以你要记住一句话:

数据治理,不是为了治理本身,而是为了让数据的价值“流动起来”。

你做得好,分析就高效,报表就准,业务就信任,老板就敢决策。


小结:数据治理,就是让你的数据“看得见、管得住、用得起”

如果你还在对“数据治理”感到模糊,那请记住下面这四句话:

  1. 治理不是搞数据,是搞规则。
  2. 不是做项目,是做机制。
  3. 不是IT的事,是跨部门的事。
  4. 不是为了留档,是为了变现。

你能把数据的全貌清楚地说出来, 你知道哪个字段在哪张表、谁负责、怎么申请、谁能用、怎么用、出了问题谁背锅, 你就掌握了数据治理的核心。

而一旦你把“数、责、权”三角关系建起来,再配上一套BI系统、数据质量监控、审批机制,你就真正建立了一个“数据驱动的组织”。

http://www.lryc.cn/news/585609.html

相关文章:

  • 【C++】内联函数inline以及 C++入门(4)
  • 静态路由综合配置实验报告
  • python实现DoIP基本通信(收发报文)
  • 深入探索Kafka Streams:企业级实时数据处理实践指南
  • 外媒:蚂蚁数科等科技公司在香港数字资产枢纽建设中显身手
  • 基于强化学习的智能推荐系统优化实践
  • 星云穿越与超光速飞行特效的前端实现原理与实践
  • 运筹说 第140期 | 从直觉到算法:这些奠基人如何塑造了启发式方法的科学根基?
  • 分享|2025年机器学习工程师职业技术证书报考指南
  • ABP VNext + Microsoft YARP:自定义反向代理与请求路由
  • 七牛云运维面试题及参考答案
  • RabbitMQ 之顺序性保障
  • 单链表,咕咕咕
  • 鸿蒙系统安全机制全解:安全启动 + 沙箱 + 动态权限实战落地指南
  • C语言易错点(二)
  • SEQUENCE在RAC多实例开启CACHE的NEXTVAL数值乱序问题
  • 打破内网壁垒,轻松实现安防视频的云端汇聚与P2P超低延迟播放
  • 【unity编辑器开发与拓展EditorGUILayoyt和GUILayoyt】
  • 数据蓝海里的合规漩涡
  • Windows GNU Radio避坑
  • CUDA程序中的Benchmark耗时测量方法与工具推荐
  • 深度学习笔记30-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特征优化版(Pytorch)
  • 和鲸社区深度学习基础训练营2025年关卡4
  • 面试官:你再问TCP三次握手,我就要报警了!
  • uniapp-在windows上IOS真机运行(含开发证书申请流程)
  • 探索飞算 JavaAI 进阶:解锁高效Java开发的新维度
  • Linux进程通信——匿名管道
  • 《打破预设的编码逻辑:Ruby元编程的动态方法艺术》
  • C语言/Keil的register修饰符
  • ​老电影画质为何会模糊?要如何修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