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RJ45 连接器(水晶头)的引脚定义

RJ45连接器核心定义
【】物理结构

8个金属触点(Pin 1至Pin 8)的透明塑料插头,带塑料卡榫。
引脚编号规则

卡榫朝下,金属触点面向自己时:

最左侧为 Pin 1

最右侧为 Pin 8

顺序:Pin 1 → Pin 2 → Pin 3 → Pin 4 → Pin 5 → Pin 6 → Pin 7 → Pin 8

【】双绞线线对(4对彩色绝缘铜线)

线对1:白橙(White-Orange) / 橙(Orange)

线对2:白绿(White-Green) / 绿(Green)

线对3:白蓝(White-Blue) / 蓝(Blue)

线对4:白棕(White-Brown) / 棕(Brown)

【】主流线序标准(TIA/EIA-568)
【】T568A标准
Pin 1 → 白绿(接收数据正极 RX+)

Pin 2 → 绿(接收数据负极 RX-)

Pin 3 → 白橙(发送数据正极 TX+)

Pin 4 → 蓝(未使用/千兆双向数据+)

Pin 5 → 白蓝(未使用/千兆双向数据-)

Pin 6 → 橙(发送数据负极 TX-)

Pin 7 → 白棕(未使用/千兆双向数据+)

Pin 8 → 棕(未使用/千兆双向数据-)

【】T568B标准
Pin 1 → 白橙(发送数据正极 TX+)

Pin 2 → 橙(发送数据负极 TX-)

Pin 3 → 白绿(接收数据正极 RX+)

Pin 4 → 蓝(未使用/千兆双向数据+)

Pin 5 → 白蓝(未使用/千兆双向数据-)

Pin 6 → 绿(接收数据负极 RX-)

Pin 7 → 白棕(未使用/千兆双向数据+)

Pin 8 → 棕(未使用/千兆双向数据-)

【】关键区别

T568A:Pin 1&2(接收对)→ 线对2(白绿/绿);Pin 3&6(发送对)→ 线对1(白橙/橙)。

T568B:Pin 1&2(发送对)→ 线对1(白橙/橙);Pin 3&6(接收对)→ 线对2(白绿/绿)。

共同点:Pin 4&5 → 线对3(蓝/白蓝);Pin 7&8 → 线对4(白棕/棕)。

【】线缆类型与应用

  1. 直通线
    定义:两端使用相同线序标准(两端均T568A或均T568B)。

信号路径:

设备A发送端(TX±)→ 设备B接收端(RX±)

设备A接收端(RX±)→ 设备B发送端(TX±)

应用场景:

计算机 → 交换机/路由器

路由器 → 调制解调器(光猫)

墙上面板 → 网络设备

  1. 交叉线
    定义:一端T568A,另一端T568B。

信号路径:

设备A发送端(TX±)→ 设备B发送端(TX±)

设备A接收端(RX±)→ 设备B接收端(RX±)

应用场景:

计算机 → 计算机

交换机 → 交换机

路由器 → 路由器

现代替代:Auto-MDI/MDIX功能(现代设备支持直通线替代交叉线)。

【】百兆 vs 千兆以太网
百兆(100BASE-TX):

仅用 4根线(Pin 1, 2, 3, 6)

线对1(白橙/橙)和线对2(白绿/绿)传输数据。

千兆(1000BASE-T):

使用 全部8根线,4对线同时全双工通信。

每对线均可同时收发数据。

【】总结要点
引脚视角:卡榫朝下、触点面朝自己 → Pin 1(左)至 Pin 8(右)。

线序标准:

T568A:Pin 1&2 = 接收对(线对2),Pin 3&6 = 发送对(线对1)。

T568B:Pin 1&2 = 发送对(线对1),Pin 3&6 = 接收对(线对2)。

统一性:整个布线系统必须使用同一标准(推荐T568B)。

线缆选择:

异类设备(如电脑→交换机)→ 直通线。

同类设备(如交换机→交换机)→ 交叉线(或Auto-MDI/MDIX直通线)。

代际差异:

百兆:4线(Pin 1,2,3,6)。

千兆:8线全双工(Pin 1至8)。

http://www.lryc.cn/news/579573.html

相关文章:

  • 贪心专题练习
  • 强实时运动控制内核MotionRT750(一):驱动安装、内核配置与使用
  • 马斯克脑机接口(Neuralink)技术进展,已经实现瘫痪患者通过BCI控制电脑、玩视频游戏、学习编程,未来盲人也能恢复视力了
  • OpenEuler 24.03 用 Ansible 一键完成 SSH 互信 —— 从踩坑到最终方案
  • 站在 Java 程序员的角度如何学习和使用 AI?从 MVC 到智能体,范式变了!
  • 渗透测试中 phpinfo() 的信息利用分析
  • Part 0:射影几何,变换与估计-第三章:3D射影几何与变换
  • 工作中用到过哪些设计模式?是怎么实现的?
  • Robot---能打羽毛球的机器人
  • Linux操作系统之文件(二):重定向
  • 物联网MQTT协议与实践:从零到精通的硬核指南
  • 【王阳明代数】基于Perplexica二次开发的道装资源标识符与重定向知识路由系统
  • 使用HAProxy搭建Web群集:原理、步骤与实战总结
  • Node.js特训专栏-实战进阶:12. 数据库事务处理与并发控制
  • 基于 alpine 构建 .net 的基础镜像
  • 基于MATLAB的风力发电机无人机巡检路径优化研究
  • 利用人名语言分类案例演示RNN、LSTM和GRU的区别(基于PyTorch)
  • Go调度器的抢占机制:从协作式到异步抢占的演进之路|Go语言进阶(7)
  • Android Profiler 丢帧分析教程及案例
  • WPF学习笔记(22)项面板模板ltemsPanelTemplate与三种模板总结
  • 【Git】同时在本地使用多个github账号进行github仓库管理
  • 两级缓存 Caffeine + Redis 架构:原理、实现与实践
  • locate 命令更新机制详解
  • 小红书自动化操作:使用本地Chrome和User Data实现高效反检测
  • Linux系统(信号篇):信号的处理
  • spring6合集——spring概述以及OCP、DIP、IOC原则
  • MongoDB Memory Server与完整的MongoDB的主要区别
  • CANFD芯片在工控机数据采集和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 重新学习Vue中的按键监听和鼠标监听
  • PDF的图片文字识别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