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策略模式 - 策略模式的使用

引言

在软件开发中,设计模式是解决常见问题的经典解决方案。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是行为型设计模式之一,它允许在运行时选择算法的行为。通过将算法封装在独立的类中,策略模式使得算法可以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端而变化。本文将详细介绍策略模式的概念、结构、实现以及在C++中的应用。

策略模式的概念

策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互换。策略模式使得算法可以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端而变化。换句话说,策略模式允许在运行时选择算法的行为,而不是在编译时。

策略模式的结构

策略模式通常包含以下几个角色:

  1. Context(上下文):持有一个策略类的引用,用于调用具体的策略。
  2. Strategy(策略):定义所有支持的算法的公共接口。
  3. ConcreteStrategy(具体策略):实现策略接口的具体算法。

策略模式的实现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演示如何在C++中实现策略模式。

示例:排序策略

假设我们有一个应用程序,需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排序算法(如冒泡排序、快速排序等)来实现排序功能。通过策略模式,我们可以在运行时选择使用哪种排序算法。

1. 定义策略接口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策略接口 SortStrategy,它包含一个纯虚函数 sort,用于执行排序操作。

class SortStrategy {
public:virtual void sort(std::vector<int>& data) = 0;virtual ~SortStrategy() = default;
};
2. 实现具体策略

接下来,我们实现两个具体的排序策略:BubbleSortStrategy 和 QuickSortStrategy

class BubbleSortStrategy : public SortStrategy {
public:void sort(std::vector<int>& data) override {// 实现冒泡排序算法for (size_t i = 0; i < data.size(); ++i) {for (size_t j = 0; j < data.size() - i - 1; ++j) {if (data[j] > data[j + 1]) {std::swap(data[j], data[j + 1]);}}}}
};class QuickSortStrategy : public SortStrategy {
public:void sort(std::vector<int>& data) override {// 实现快速排序算法quickSort(data, 0, data.size() - 1);}private:void quickSort(std::vector<int>& data, int low, int high) {if (low < high) {int pivot = partition(data, low, high);quickSort(data, low, pivot - 1);quickSort(data, pivot + 1, high);}}int partition(std::vector<int>& data, int low, int high) {int pivot = data[high];int i = low - 1;for (int j = low; j < high; ++j) {if (data[j] < pivot) {++i;std::swap(data[i], data[j]);}}std::swap(data[i + 1], data[high]);return i + 1;}
};
3. 定义上下文类

然后,我们定义一个上下文类 SortContext,它持有一个 SortStrategy 的指针,并在需要时调用具体的排序策略。

class SortContext {
public:SortContext(SortStrategy* strategy) : strategy_(strategy) {}void setStrategy(SortStrategy* strategy) {strategy_ = strategy;}void executeSort(std::vector<int>& data) {strategy_->sort(data);}private:SortStrategy* strategy_;
};
4. 使用策略模式

最后,我们可以在客户端代码中使用策略模式来动态选择排序算法。

int main() {std::vector<int> data = {5, 2, 9, 1, 5, 6};BubbleSortStrategy bubbleSort;QuickSortStrategy quickSort;SortContext context(&bubbleSort);context.executeSort(data);std::cout << "Bubble Sort Result: ";for (int num : data) {std::cout << num << " ";}std::cout << std::endl;context.setStrategy(&quickSort);context.executeSort(data);std::cout << "Quick Sort Result: ";for (int num : data) {std::cout << num << " ";}std::cout << std::endl;return 0;
}

策略模式的优点

  1. 灵活性:策略模式允许在运行时动态选择算法,使得系统更加灵活。
  2. 可扩展性:新增策略类不会影响现有的代码,符合开闭原则。
  3. 代码复用:策略模式将算法封装在独立的类中,便于复用。

策略模式的缺点

  1. 增加类的数量:每个策略都需要一个独立的类,可能会增加类的数量。
  2. 客户端需要了解策略:客户端需要知道所有可用的策略,并选择合适的策略。

总结

策略模式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设计模式,特别适用于需要在运行时选择算法的场景。通过将算法封装在独立的类中,策略模式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和可扩展。在C++中,策略模式可以通过定义策略接口、实现具体策略类以及使用上下文类来轻松实现。希望本文能帮助你理解并应用策略模式。

http://www.lryc.cn/news/528487.html

相关文章:

  • 具身智能研究报告
  • Windows安装Milvus
  • Excel分区间统计分析(等步长、不等步长、多维度)
  • 宝塔mysql数据库容量限制_宝塔数据库mysql-bin.000001占用磁盘空间过大
  • LeetCode 2412.完成所有交易的初始最少钱数:【年度巨献】举例说明(讲明白),由难至简(手脚不乱),附Python一行版
  • 多人-多agent协同可能会挑战维纳的反馈
  • Go学习:类型转换需注意的点 以及 类型别名
  • C语言中的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有什么区别?
  • 价值交换到底在交换什么
  • C++传送锚点的内存寻址:内存管理
  • Prompt提示词完整案例:让chatGPT成为“书单推荐”的高手
  • 基于django的智能停车场车辆管理深度学习车牌识别系统
  • 【Proteus仿真】【51单片机】简易计算器系统设计
  • 洛谷P3884 [JLOI2009] 二叉树问题(详解)c++
  • 《Foundation 起步》
  • 【hot100】刷题记录(6)-轮转数组
  • Android createScaledBitmap与Canvas通过RectF drawBitmap生成马赛克/高斯模糊(毛玻璃)对比,Kotlin
  • ThinkPad E480安装Ubuntu 18.04无线网卡驱动
  • 自然语言处理——从原理、经典模型到应用
  • Ollama 运行从 ModelScope 下载的 GGUF 格式的模型
  • Haproxy介绍及学习
  • 【2024年华为OD机试】 (C卷,200分)- 贪心歌手(JavaScriptJava PythonC/C++)
  • 深度学习在金融风控中的应用:突破传统模型的瓶颈
  • LLM - 大模型 ScallingLaws 的指导模型设计与实验环境(PLM) 教程(4)
  • hunyuan 混元学习
  • 开发、科研工具汇总
  • 项目部署(springboot项目)
  • OpenEuler学习笔记(十四):在OpenEuler上搭建.NET运行环境
  • 神经网络的通俗介绍
  • 基于 AWS SageMaker 对 DeepSeek-R1-Distilled-Llama-8B 模型的精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