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设计模式】Listener模式和Visitor模式的区别

文章目录

  • 前言
  • 一、介绍
      • Listener模式
      • Visitor模式
  • 二、代码实现
      • 2.1 Listener模式的Java实现
      • 2.2Listener模式的Go实现
      • 2.3Visitor模式的Java实现
      • 2.4Visitor模式的Go实现
  • 三、总结


前言

在软件设计中,设计模式是解决特定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案。Listener模式和Visitor模式是两种常见的行为设计模式,它们在不同的场景下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将详细解释这两种模式,并通过Java和Go语言的代码示例展示它们的实现,最后总结它们的区别和适用场景。


一、介绍

Listener模式

Listener模式(监听器模式) 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主要用于事件驱动的编程。它允许一个对象(监听器)注册到另一个对象(事件源),以便在特定事件发生时接收通知。

主要特点:
1.解耦: 事件源和监听器之间是松耦合的,事件源只需要知道监听器实现了某个接口,而不需要知道具体的实现细节。
2.灵活性: 可以动态添加或移除监听器。
3.异步处理: 事件通知通常是异步的,这意味着事件源在触发事件后可以继续执行其他任务,而不需要等待监听器处理完事件。

典型应用:

  • GUI应用程序中的按钮点击事件。
  • 网络编程中的数据接收事件。

Visitor模式

Visitor模式(访问者模式) 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你在不改变对象结构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对象的新操作。它将操作的定义与对象结构分离,使得新的操作可以很容易地添加。

主要特点:
1.双重分派: Visitor模式使用双重分派机制,即首先调用对象的accept方法,然后在accept方法中调用访问者的visit方法。
2.扩展性: 可以很容易地添加新的操作,而不需要修改对象结构。
**3.复杂性:**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因为需要定义多个访问者类和accept方法。

典型应用:

  • 编译器中的语法树遍历。
  • 复杂对象结构的操作,如文件系统遍历。

二、代码实现

2.1 Listener模式的Java实现

// 定义监听器接口
public interface EventListener {void onEvent();
}// 事件源类
public class EventSource {private List<EventListener> listeners = new ArrayList<>();public void addListener(EventListener listener) {listeners.add(listener);}public void removeListener(EventListener listener) {listeners.remove(listener);}public void triggerEvent() {for (EventListener listener : listeners) {listener.onEvent();}}
}// 实现监听器
public class MyEventListener implements EventListener {@Overridepublic void onEvent() {System.out.println("Event triggered!");}
}// 使用示例
public class Mai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EventSource eventSource = new EventSource();MyEventListener listener = new MyEventListener();eventSource.addListener(listener);eventSource.triggerEvent();}
}

2.2Listener模式的Go实现

package mainimport ("fmt"
)// 定义监听器接口
type EventListener interface {OnEvent()
}// 事件源类
type EventSource struct {listeners []EventListener
}func (es *EventSource) AddListener(listener EventListener) {es.listeners = append(es.listeners, listener)
}func (es *EventSource) RemoveListener(listener EventListener) {for i, l := range es.listeners {if l == listener {es.listeners = append(es.listeners[:i], es.listeners[i+1:]...)break}}
}func (es *EventSource) TriggerEvent() {for _, listener := range es.listeners {listener.OnEvent()}
}// 实现监听器
type MyEventListener struct{}func (mel *MyEventListener) OnEvent() {fmt.Println("Event triggered!")
}func main() {eventSource := &EventSource{}listener := &MyEventListener{}eventSource.AddListener(listener)eventSource.TriggerEvent()
}

2.3Visitor模式的Java实现

// 定义访问者接口
public interface Visitor {void visit(ElementA element);void visit(ElementB element);
}// 定义元素接口
public interface Element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具体元素A
public class ElementA implements Element {@Override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visitor.visit(this);}
}// 具体元素B
public class ElementB implements Element {@Override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visitor.visit(this);}
}// 具体访问者
public class ConcreteVisitor implements Visitor {@Overridepublic void visit(ElementA element) {System.out.println("Visiting ElementA");}@Overridepublic void visit(ElementB element) {System.out.println("Visiting ElementB");}
}// 使用示例
public class Mai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List<Element> elements = Arrays.asList(new ElementA(), new ElementB());Visitor visitor = new ConcreteVisitor();for (Element element : elements) {element.accept(visitor);}}
}

2.4Visitor模式的Go实现

package mainimport ("fmt"
)// 定义访问者接口
type Visitor interface {VisitElementA(*ElementA)VisitElementB(*ElementB)
}// 定义元素接口
type Element interface {Accept(Visitor)
}// 具体元素A
type ElementA struct{}func (e *ElementA) Accept(visitor Visitor) {visitor.VisitElementA(e)
}// 具体元素B
type ElementB struct{}func (e *ElementB) Accept(visitor Visitor) {visitor.VisitElementB(e)
}// 具体访问者
type ConcreteVisitor struct{}func (cv *ConcreteVisitor) VisitElementA(e *ElementA) {fmt.Println("Visiting ElementA")
}func (cv *ConcreteVisitor) VisitElementB(e *ElementB) {fmt.Println("Visiting ElementB")
}func main() {elements := []Element{&ElementA{}, &ElementB{}}visitor := &ConcreteVisitor{}for _, element := range elements {element.Accept(visitor)}
}

三、总结

Listener模式和Visitor模式虽然都是行为设计模式,但它们解决的问题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

  • Listener模式主要用于事件驱动的编程,适用于需要在特定事件发生时通知多个监听器的场景。它通过解耦事件源和监听器,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和可扩展。

  • Visitor模式则用于在不改变对象结构的前提下,定义新的操作。它通过双重分派机制,使得新的操作可以很容易地添加,适用于需要对复杂对象结构进行操作的场景。

通过本文的解释和代码示例,希望你能更好地理解这两种设计模式的区别和应用场景。在实际开发中,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可以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http://www.lryc.cn/news/437824.html

相关文章:

  • 基于事件序列的数据获取
  • 太速科技-基于XC7Z100+AD9361的双收双发无线电射频板卡
  • 探索UWB技术的独特优势:实现高精度定位
  • 软件安装攻略:Sublime Text 下载安装和使用教程
  • ip地址为什么要轮换
  • C++ 继承【一篇让你学会继承】
  • DeviceNet网关HT3S-DNS-MDN读取七星华创CS310空气流量计数据应用案例
  • Smartbi体验中心新增系列Demo,用户体验更丰富
  • Kubernetes 与 springboot集成
  • 以太网传输出现不分包
  • [实践应用] 深度学习之激活函数
  • Java基础之数组
  • 基于SpringBoot+Vue的智慧自习室预约管理系统
  • pptpd配置文件/etc/pptpd.conf详解
  • springboot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对一个文件夹内的文件按时间排序,只保留最近的8个文件
  • 【软考中级攻略站】-软件设计师(4)-计算机网络基础
  • Android以及IoT设备传感器软件开发总结
  • Vue2/Vue3中编程式路由导航实践总结
  • 【nginx】ngx_http_proxy_connect_module 正向代理
  • 单考一个OCP认证?还是OCP和OCM认证都要考?
  • 在Spring官网查看Springboot与Java的版本对应关系
  • HarmonyOS学习(十二)——数据管理(一)分布式数据
  • 3D GS 测试自己的数据
  • 攻防世界 supersqli
  • OceanBase 运维管理工具 OCP 4.x 升级:聚焦高可用、易用性及可观测性
  • HarmonyOS应用开发( Beta5.0)HOS-用户认证服务:面部识别
  • 解决Docker镜像不可下载
  • 考研报名确认上传身份证户口本学历证明照片如何压缩裁剪
  • DolphinScheduler应用实战笔记
  • IThenticate查重为何成为英语期刊论文投稿首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