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源码的角度分析Vue2数据双向绑定原理

什么是双向绑定

我们先从单向绑定切入,其实单向绑定非常简单,就是把Model绑定到View,当我们用JavaScript代码更新Model时,View就会自动更新。那么双向绑定就可以从此联想到,即在单向绑定的基础上,用户更新了View,Model数据也会自动被更新,这种情况就是双向绑定。实例如下:

 当用户填写表单,View的状态就被更新了,如果此时可以自动更新Model的状态,那就相当于我们把Model和View做了双向绑定关系图如下:

双向绑定的原理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Vue是数据双向绑定的框架,双向绑定由三个重要部分组成

  • Model:应用数据以及业务逻辑
  • View:应用视图,各类UI组件
  • ViewModel:框架封装的核心,它负责将数据与视图关联起来

上面这个分层的架构方案,即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MVVM,他的控制层的核心功能便是“数据双向绑定”

理解ViewModel

它的主要职责就是:

  • 数据变化后更新视图
  • 视图变化后更细数据

当然,它还有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 监听器: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监听
  • 解析器(Compiler):对每个元素节点的指令进行扫描和解析,根据指令模板替换数据,以及绑定相应的更新函数

实现双向绑定

我们还是以Vue为例,先看看Vue中双向绑定流程是什么

1.new Vue()首先执行初始化,对data执行响应化处理,这个过程发生在Observe中(类似于Vue生命周期created之前执行的一系列初始化操作)

2.同时对模板执行编译,找到其中动态绑定的数据,从data中获取并初始化视图,这个过程发生在Complie中(类似于Vue生命周期mounted之前执行的一系列初始化操作)

3.同时定义一个更新函数和Watcher,将来对应数据变化时Watcher会调用更新函数

4.由于data的某个key在一个视图中可能会出现多次,所以每个key都需要一个管家Dep来管理多个Watcher

5.将来data中数据一旦发生变化,会首先找到ui应的Dep,同时所有Watcher执行更新函数

流程图如下:

劫持监听所有属性Observe

先来一个构造函数:执行初始化,对data执行响应化处理

  class Vue {  constructor(options) {  this.$options = options;  this.$data = options.data;  // 对data选项做响应式处理  observe(this.$data);  // 代理data到vm上  proxy(this);  // 执行编译  new Compile(options.el, this);  }  
}  

对data选项进行响应化具体操作


function proxy(vm) {Object.keys(vm.$data).forEach(key=>{Object.defineProperty(vm, key, {get() {return vm.$data[key]},set(newVal) {vm.$data[key] = newVal}})})
}function observe(obj) {  if (typeof obj !== "object" || obj == null) {  return;  }  new Observer(obj);  
}  class Observer {  constructor(value) {  this.value = value;  this.walk(value);  }  walk(obj) {  Object.keys(obj).forEach((key) => {  defineReactive(obj, key, obj[key]);  });  }  
}  

编译Complie

对每个元素节点的指令进行扫面和解析,根据指令模板替换数据,同时绑定相应的更新函数

class Compile {  constructor(el, vm) {  this.$vm = vm;  this.$el = document.querySelector(el);  // 获取dom  if (this.$el) {  this.compile(this.$el);  }  }  compile(el) {  const childNodes = el.childNodes;   Array.from(childNodes).forEach((node) => { // 遍历子元素  if (this.isElement(node)) {   // 判断是否为节点  console.log("编译元素" + node.nodeName);  } else if (this.isInterpolation(node)) { // 判断是否为插值文本 {{}} console.log("编译插值⽂本" + node.textContent);  }  if (node.childNodes && node.childNodes.length > 0) {  // 判断是否有子元素  this.compile(node);  // 对子元素进行递归遍历  }  });  }  isElement(node) {  return node.nodeType == 1;  }  isInterpolation(node) {  return node.nodeType == 3 && /\{\{(.*)\}\}/.test(node.textContent);  }  
}  

依赖收集

        Vue2.x中的响应式原理主要死依赖于Object.defineProperty()方法实现属性的getter和setter。在Vue中,每个组件实例都有一个对应的Watcher实例,Watcher实例会负责依赖的收集以及触发更新。

        具体来说,当一个组件渲染时,会执行render函数来生成Virtual DOM,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当访问到组件的data中的属性时,会触发属性的getter方法。并在getter方法中,会进行依赖收集,将当前的Watcher对象存储到当前属性的依赖列表中。

当个属性收集具体如下图:

多个属性的收集如下:

依赖收集的过程可以简单描述如下:

1.在组件渲染过程中,当访问data中的属性时,会触发属性的getter方法;

2.在getter方法中,会将当前Watcher对象存储到当前依赖列表中(Dep);

3.当属性被修改时,会触发属性的setter方法;

4.在setter方法中,会通知所有依赖于该属性的Watcher对象,执行更新操作;

这样,当数据发生变化 时,Vue能够精确的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更新,并且只更新相关的部分,提高了性能(因为只有存储了触发getter方法时的watcher,做到了对应关系)

简化版的实现代码如下:

// 定义 Dep 类,用于管理依赖
class Dep {constructor() {this.subscribers = new Set(); // 存储 Watcher 实例的集合}// 添加依赖depend() {if (activeWatcher) {this.subscribers.add(activeWatcher);}}// 通知依赖更新notify() {this.subscribers.forEach(watcher => {watcher.update();});}
}let activeWatcher = null;// 定义 Watcher 类,用于观察数据变化
class Watcher {constructor(update) {this.update = update; // 更新函数this.value = null; // 存储当前值this.get(); // 初始化时进行依赖收集}// 获取当前值,并进行依赖收集get() {activeWatcher = this;// 在这里模拟读取 data 中的属性的过程this.value = this.update();activeWatcher = null;}
}// 定义 reactive 函数,将对象转换为响应式对象
function reactive(obj) {// 遍历对象的每个属性,转换为响应式属性for (let key in obj) {let value = obj[key];const dep = new Dep(); // 每个属性对应一个依赖管理对象Object.defineProperty(obj, key, {get() {dep.depend(); // 依赖收集return value;},set(newValue) {value = newValue;dep.notify(); // 通知依赖更新}});}return obj;
}// 示例用法
const data = reactive({count: 0
});new Watcher(() => {console.log("Value updated:", data.count);
});data.count++; // 触发更新

在这个示例中

  • Dep类用于管理依赖,每个响应式属性都会对应一个'Dep'实例,用于存储依赖于该属性的'Watcher'对象
  • ’Watcher‘类用于观察数据变化,当数据发生改变时会执行更新函数
  • ’reactive‘函数用于将对象转为响应式对象,在该函数中,通过'Object.defineProperty'来定义对象的属性,实现了属性的getter和setter,从而在读取和修改属性时进行依赖收集和通知更新

 在实际的 Vue 源码中,会有更复杂的逻辑和优化,但基本原理与上述代码类似。

个人备注说明:

1.上述代码设计中为什么activeWatcher变量是全局存储,同时在Watcher类的get方法中先是指向了this,然后又赋值为空?

答疑:在Vue源码中,activeWatcher 通常是通过栈结构来管理的,这里这样可以支持嵌套的依赖收集。而上述代码Watcher 类的 get 方法中,将activeWatcher 设置为当前的Watcher实例的原因是依赖收集过程中给需要知道当前的依赖是谁,从而在属性发生变化时可以通知到相关的 Watcher 实例进行更新。在依赖收集完成后,将activeWatcher 设置为空的原因时为了防止在非依赖收集的情况下,误操作导致activeWatcher 保留了值。

一般来说,在Vue的相应式系统中,activeWatcher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会被设置为某个具体的 Watcher 对象:

  • 组件渲染过程中:在组件的渲染过程中,Vue会创建一个Watcher对象来实现观察组件的渲染函数。此时activeWatcher 会被设置为这个渲染Watcher对象,以便在渲染函数中访问组件的响应式数据时进行依赖收集
  • 计算属性或者侦听的求职过程中:当计算属性或者侦听器的值被求值时,Vue会创建一个Watcher对象来观察相关的响应式数据,以便在求值过程中访问相关的响应式数据时进行依赖收集。
  • 用户手动创建的Watcher

以上情况下,activeWatcher 都会在相应的Watcher对象的get方法中被设置为当前Watcher实例。在依赖收集完成后,activeWatcher 会被重新设置为null,以便下一次依赖收集的时候再次被设置为新的Watcher对象。

2.Watcher 类中的value的作用是什么?

答疑:在 Vue 的响应式系统中,Watcher 类负责观察数据的变化,value 的存在可以让 Watcher 在依赖收集时记录当前的值,在数据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对比新旧值来判断是否需要触发更新操作。

http://www.lryc.cn/news/311011.html

相关文章:

  • 动态规划(算法竞赛、蓝桥杯)--树形DP树形背包
  • electron打包前端项目
  • 2.1基本算法之枚举7647:余数相同问题
  • 求最短路径之迪杰斯特拉算法
  • python大学社团管理系统开发文档
  • leetcode 1328.破坏回文串
  • 重学SpringBoot3-自动配置机制
  • sql基本语法+实验实践
  • Node.js中的并发和多线程处理
  • node.js 封装分页查询
  • iptables 基本使用
  • 食品笔记()
  • C++入门和基础
  • 一些C语言知识
  • 代码工具APEX的入门使用(未包含安装)
  • 负载均衡.
  • Git 指令深入浅出【2】—— 分支管理
  • 工作流/任务卸载相关开源论文分享
  • 为什么要用Python?
  • 北京大学发布,将试错引入大模型代理学习!
  • Java 设计模式
  • Kivy和BeeWare 开发APP的优缺点,及其发展历史
  • C++递推
  • C++ 面试题
  • MySQL之索引详解
  • Java面试题总结8:springboot
  • Android 4.4 以下,OkHttp访问Https报错,设置了sslSocketFactory仍无效的解决方法
  • 如何扫码查看企业介绍及填写招聘表?招聘二维码在线生成的方法
  • 如何限制一个账号只在一处登陆
  • 日常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