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OSI网络分层模型

OSI英文全文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翻译成中文就是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
OSI模型分成了七层,部分层次与 TCP/IP 很像,从下到上分别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一层:物理层,网络的物理形式,例如电缆、光纤、网卡、集线器等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它基本相当于 TCP/IP 的链接层;
第三层:网络层,相当于 TCP/IP 里的网际层;
第四层:传输层,相当于 TCP/IP 里的传输层;
第五层:会话层,维护网络中的连接状态,即保持会话和同步;
第六层:表示层,把数据转换为合适、可理解的语法和语义;
第七层:应用层,面向具体的应用传输数据。

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TCP/IP 是一个纯软件的栈,没有网络应有的最根基的电缆、网卡等物理设备的位置。而 OSI 则补足了这个缺失,在理论层面上描述网络更加完整。
还有一个优点,OSI 为每一层标记了明确了编号,最底层是一层,最上层是七层,而 TCP/IP 的层次从来只有名字而没有编号。显然,在交流的时候说“七层”要比“应用层”更简单快捷,特别是英文,对比一下“Layer seven”与“application layer”。所以,日常交流的时候我们通常使用 OSI 模型,用四层、七层等术语。
但是OSI 的分层模型在四层以上分的太细,而 TCP/IP 实际应用时的会话管理、编码转换、压缩等和具体应用经常联系的很紧密,很难分开。例如,HTTP 协议就同时包含了连接管理和数据格式定义。

所谓的“四层负载均衡”就是指工作在传输层上,基于 TCP/IP 协议的特性,例如 IP 地址、端口号等实现对后端服务器的负载均衡。
所谓的“七层负载均衡”就是指工作在应用层上,看到的是 HTTP 协议,解析 HTTP 报文里的 URI、主机名、资源类型等数据,再用适当的策略转发给后端服务器。

此文章为10月Day 18学习笔记,内容来源于极客时间《透视 HTTP 协议》。

http://www.lryc.cn/news/199785.html

相关文章:

  • EOS区块链keosd的RPC API
  • React +AntD + From组件重复提交数据(已解决)
  • spring的简单使用(配合Druid操作数据库)
  • 10.20作业
  • 笔记1 Compute Shaders
  • IntelliJ IDEA 2023版本 Debug 时没有Force Step Into 按钮解决方法
  • 【2024秋招】用友后端BIP部门hr面-2023.8.31
  • [ Windows ] ping IP + Port 测试 ip 和 端口是否通畅
  • Golang协程的概念、用法、场景及案例
  • Redis 主从复制,哨兵,集群——(3)集群篇
  • Flink之Watermark水印、水位线
  • uni-app:对数组对象进行以具体某一项的分类处理
  • 顺序队列----数据结构
  • 【Python学习笔记】字符串格式化
  • RIP,EIGRP,OSPF区别
  • 驱动day2作业
  • MySQL基本操作之创建数据表
  • rk平台android12修改dp和喇叭同时输出声音
  • 经典网络模型
  • SystemVerilog Assertions应用指南 Chapter1.29“ disable iff构造
  • C++设计模式之MVC
  • Windows 下Tomcat监测重启
  • 数据库管理-第112期 Oracle Exadata 03-网络与ILOM(20231020)
  • Kubeadm部署k8s集群 kuboard
  • 虚拟机如何联网【NAT】
  • 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中,自注意力跟卷积神经网络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异或者关联?
  • 这件事,准备考PMP的都必须知道
  • elasticsearch常用命令
  • 2000-2021年上市公司MA并购溢价计算数据(含原始数据+Stata代码)
  • 移动端1px-从基本原理到开源解决方案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