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C++11-下

10. lambda表达式

10.1 C++98中的一个例子

在C++98中,如果想要对一个数据集合中的元素进行排序,可以使用std::sort方法。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functional>
int main()
{
int array[] = {4,1,8,5,3,7,0,9,2,6};
// 默认按照小于比较,排出来结果是升序
std::sort(array, array+sizeof(array)/sizeof(array[0]));
// 如果需要降序,需要改变元素的比较规则
std::sort(array, array + sizeof(array) / sizeof(array[0]), greater<int>());
return 0;
}

如果待排序元素为自定义类型,需要用户定义排序时的比较规则:

struct Goods
{string _name;  // 名字double _price; // 价格int _evaluate; // 评价Goods(const char* str, double price, int evaluate):_name(str), _price(price), _evaluate(evaluate){}
};
struct ComparePriceLess
{bool operator()(const Goods& gl, const Goods& gr){return gl._price < gr._price;}
};
struct ComparePriceGreater
{bool operator()(const Goods& gl, const Goods& gr){return gl._price > gr._price;}
};
int main()
{vector<Goods> v = { { "苹果", 2.1, 5 }, { "香蕉", 3, 4 }, { "橙子", 2.2,
3 }, { "菠萝", 1.5, 4 } };sort(v.begin(), v.end(), ComparePriceLess());sort(v.begin(), v.end(), ComparePriceGreater());
}

        随着C++语法的发展,人们开始觉得上面的写法太复杂了,每次为了实现一个algorithm算法, 都要重新去写一个类,如果每次比较的逻辑不一样,还要去实现多个类,特别是相同类的命名, 这些都给编程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在C++11语法中出现了Lambda表达式。

10.2 lambda表达式

int main()
{vector<Goods> v = { { "苹果", 2.1, 5 }, { "香蕉", 3, 4 }, { "橙子", 2.2,
3 }, { "菠萝", 1.5, 4 } };sort(v.begin(), v.end(), [](const Goods& g1, const Goods& g2){return g1._price < g2._price; });sort(v.begin(), v.end(), [](const Goods& g1, const Goods& g2){return g1._price > g2._price; });sort(v.begin(), v.end(), [](const Goods& g1, const Goods& g2){return g1._evaluate < g2._evaluate; });sort(v.begin(), v.end(), [](const Goods& g1, const Goods& g2){return g1._evaluate > g2._evaluate; });
}

        上述代码就是使用C++11中的lambda表达式来解决,可以看出lambda表达式实际是一个匿名函 数。

10.3 lambda表达式语法

        lambda表达式书写格式:[capture-list] (parameters) mutable -> return-type { statement }

1. lambda表达式各部分说明

  • [capture-list] : 捕捉列表,该列表总是出现在lambda函数的开始位置,编译器根据[]来 判断接下来的代码是否为lambda函数,捕捉列表能够捕捉上下文中的变量供lambda 函数使用。
  • (parameters):参数列表。与普通函数的参数列表一致,如果不需要参数传递,则可以 连同()一起省略
  • mutable:默认情况下,lambda函数总是一个const函数,mutable可以取消其常量 性。使用该修饰符时,参数列表不可省略(即使参数为空)。
  • ->returntype:返回值类型。用追踪返回类型形式声明函数的返回值类型,没有返回 值时此部分可省略。返回值类型明确情况下,也可省略,由编译器对返回类型进行推 导。
  • {statement}:函数体。在该函数体内,除了可以使用其参数外,还可以使用所有捕获 到的变量。

注意: 在lambda函数定义中,参数列表和返回值类型都是可选部分,而捕捉列表和函数体可以为 空。因此C++11中最简单的lambda函数为:[]{}; 该lambda函数不能做任何事情。

int main()
{// 最简单的lambda表达式, 该lambda表达式没有任何意义[]{};// 省略参数列表和返回值类型,返回值类型由编译器推导为intint a = 3, b = 4;[=]{return a + 3; };// 省略了返回值类型,无返回值类型auto fun1 = [&](int c){b = a + c; };fun1(10)cout<<a<<" "<<b<<endl;// 各部分都很完善的lambda函数auto fun2 = [=, &b](int c)->int{return b += a+ c; };cout<<fun2(10)<<endl;// 复制捕捉xint x = 10;auto add_x = [x](int a) mutable { x *= 2; return a + x; };cout << add_x(10) << endl;return 0;
}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lambda表达式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无名函数,该函数无法直接调 用,如果想要直接调用,可借助auto将其赋值给一个变量。

2. 捕获列表说明

捕捉列表描述了上下文中那些数据可以被lambda使用,以及使用的方式传值还是传引用。

  • [var]:表示值传递方式捕捉变量var
  • [=]:表示值传递方式捕获所有父作用域中的变量(包括this)
  • [&var]:表示引用传递捕捉变量var
  • [&]:表示引用传递捕捉所有父作用域中的变量(包括this)
  • [this]:表示值传递方式捕捉当前的this指针

注意:

a. 父作用域指包含lambda函数的语句块

b. 语法上捕捉列表可由多个捕捉项组成,并以逗号分割。 比如:[=, &a, &b]:以引用传递的方式捕捉变量a和b,值传递方式捕捉其他所有变量 [&,a, this]:值传递方式捕捉变量a和this,引用方式捕捉其他变量

c. 捕捉列表不允许变量重复传递,否则就会导致编译错误。 比如:[=, a]:=已经以值传递方式捕捉了所有变量,捕捉a重复

d. 在块作用域以外的lambda函数捕捉列表必须为空。

e. 在块作用域中的lambda函数仅能捕捉父作用域中局部变量,捕捉任何非此作用域或者 非局部变量都会导致编译报错。

f. lambda表达式之间不能相互赋值,即使看起来类型相同

void (*PF)();
int main()
{auto f1 = []{cout << "hello world" << endl; };auto f2 = []{cout << "hello world" << endl; };// 此处先不解释原因,等lambda表达式底层实现原理看完后,大家就清楚了//f1 = f2;   // 编译失败--->提示找不到operator=()// 允许使用一个lambda表达式拷贝构造一个新的副本auto f3(f2);f3();// 可以将lambda表达式赋值给相同类型的函数指针PF = f2;PF();return 0;
}

10.4 函数对象与lambda表达式

        函数对象,又称为仿函数,即可以想函数一样使用的对象,就是在类中重载了operator()运算符的 类对象。

class Rate
{
public:Rate(double rate): _rate(rate){}double operator()(double money, int year){ return money * _rate * year;}
private:double _rate;
};
int main()
{
// 函数对象double rate = 0.49;Rate r1(rate);r1(10000, 2);
// lamberauto r2 = [=](double monty, int year)->double{return monty*rate*year;
};r2(10000, 2);return 0;
}

从使用方式上来看,函数对象与lambda表达式完全一样。

        函数对象将rate作为其成员变量,在定义对象时给出初始值即可,lambda表达式通过捕获列表可 以直接将该变量捕获到。

        实际在底层编译器对于lambda表达式的处理方式,完全就是按照函数对象的方式处理的,即:如 果定义了一个lambda表达式,编译器会自动生成一个类,在该类中重载了operator()。

11. 包装器

function包装器

        function包装器 也叫作适配器。C++中的function本质是一个类模板,也是一个包装器。 那么我们来看看,我们为什么需要function呢?

ret = func(x);
/* 上面func可能是什么呢?那么func可能是函数名?函数指针?函数对象(仿函数对象)?也有可能
是lamber表达式对象?所以这些都是可调用的类型!如此丰富的类型,可能会导致模板的效率低下!
为什么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
template<class F, class T> 
T useF(F f, T x)
{static int count = 0;cout << "count:" << ++count << endl;cout << "count:" << &count << endl;return f(x);
}
double f(double i)
{return i / 2;
}
struct Functor
{double operator()(double d){return d / 3;}
};
int main()
{// 函数名cout << useF(f, 11.11) << endl;// 函数对象cout << useF(Functor(), 11.11) << endl;// lamber表达式cout << useF([](double d)->double{ return d/4; }, 11.11) << endl;return 0;
}

通过上面的程序验证,我们会发现useF函数模板实例化了三份。

包装器可以很好的解决上面的问题

std::function在头文件<functional>
// 类模板原型如下
template <class T> function;     // undefined
template <class Ret, class... Args>
class function<Ret(Args...)>;
模板参数说明:
Ret: 被调用函数的返回类型
Args…:被调用函数的形参

有了包装器,如何解决模板的效率低下,实例化多份的问题呢?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functional>
template<class F, class T>
T useF(F f, T x)
{static int count = 0;cout << "count:" << ++count << endl;cout << "count:" << &count << endl;return f(x);
}
double f(double i)
{return i / 2;
}
struct Functor
{double operator()(double d){return d / 3;}
};
int main()
{// 函数名std::function<double(double)> func1 = f;cout << useF(func1, 11.11) << endl;// 函数对象std::function<double(double)> func2 = Functor();cout << useF(func2, 11.11) << endl;// lamber表达式std::function<double(double)> func3 = [](double d)->double{ return d / 4; };cout << useF(func3, 11.11) << endl;return 0;
}

包装器的其他一些场景:

150. 逆波兰表达式求值 - 力扣(LeetCode)

解答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int evalRPN(vector<string>& tokens) {map<string,function<int(int , int)>> cmdFuncMap{{"+",[](int x,int y){return x+y;}},{"-",[](int x,int y){return x-y;}},{"*",[](int x,int y){return x*y;}},{"/",[](int x,int y){return x/y;}}};stack<int> st;   for(const auto& str :tokens ){if(cmdFuncMap.count(str)){int right=st.top();st.pop();int left=st.top();st.pop();st.push(cmdFuncMap[str](left,right));}else    st.push(stoi(str));}return st.top(); }
};

bind

        std::bind函数定义在头文件中,是一个函数模板,它就像一个函数包装器(适配器),接受一个可 调用对象(callable object),生成一个新的可调用对象来“适应”原对象的参数列表。一般而 言,我们用它可以把一个原本接收N个参数的函数fn,通过绑定一些参数,返回一个接收M个(M 可以大于N,但这么做没什么意义)参数的新函数。同时,使用std::bind函数还可以实现参数顺 序调整等操作。

// 原型如下:
template <class Fn, class... Args>
/* unspecified */ bind (Fn&& fn, Args&&... args);
// with return type (2)
template <class Ret, class Fn, class... Args>
/* unspecified */ bind (Fn&& fn, Args&&... args);

        可以将bind函数看作是一个通用的函数适配器,它接受一个可调用对象,生成一个新的可调用对 象来“适应”原对象的参数列表。

        调用bind的一般形式:auto newCallable = bind(callable,arg_list);

        其中,newCallable本身是一个可调用对象,arg_list是一个逗号分隔的参数列表,对应给定的 callable的参数。当我们调用newCallable时,newCallable会调用callable,并传给它arg_list中 的参数。

        arg_list中的参数可能包含形如_n的名字,其中n是一个整数,这些参数是“占位符”,表示 newCallable的参数,它们占据了传递给newCallable的参数的“位置”。数值n表示生成的可调用对 象中参数的位置:_1为newCallable的第一个参数,_2为第二个参数,以此类推。

// 使用举例
#include <functional>
int Plus(int a, int b)
{return a + b;
}
class Sub
{
public:int sub(int a, int b){return a - b;}
};
int main()
{//表示绑定函数plus 参数分别由调用 func1 的第一,二个参数指定std::function<int(int, int)> func1 = std::bind(Plus, placeholders::_1,
placeholders::_2);//auto func1 = std::bind(Plus, placeholders::_1, placeholders::_2);//func2的类型为 function<void(int, int, int)> 与func1类型一样//表示绑定函数 plus 的第一,二为: 1, 2auto  func2 = std::bind(Plus, 1, 2);  cout << func1(1, 2) << endl;cout << func2() << endl;Sub s;// 绑定成员函数std::function<int(int, int)> func3 = std::bind(&Sub::sub, s,
placeholders::_1, placeholders::_2);// 参数调换顺
std::function<int(int, int)> func4 = std::bind(&Sub::sub, s,
placeholders::_2, placeholders::_1);cout << func3(1, 2) << endl;cout << func4(1, 2) << endl;return 0;
}

12. 线程库

12.1 thread类的简单介绍

        在C++11之前,涉及到多线程问题,都是和平台相关的,比如windows和linux下各有自己的接 口,这使得代码的可移植性比较差。C++11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对线程进行支持了,使得C++在 并行编程时不需要依赖第三方库,而且在原子操作中还引入了原子类的概念。要使用标准库中的 线程,必须包含< thread >头文件。

线程类源码:https://cplusplus.com/reference/thread/thread/?kw=thread

函数名功能
thread()构造一个线程对象,没有关联任何线程函数,即没有启动任何线程
thread(fn, args1, args2, ...)构造一个线程对象,并关联线程函数fn,args1, args2, ...为线程函数的参数
get_id()获取线程id
joinable()线程是否还在执行,joinable代表的是一个正在执行中的线程
join()该函数调用后会阻塞主线程,当该线程结束后,主线程继续执行
detach()在创建线程对象后马上调用,用于把被创建线程与线程对象分离开,分离的线程变为后台线程,创建的线程的“死活”就与主线程无关

注意:

1. 线程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概念,线程对象可以关联一个线程,用来控制线程以及获取线程的 状态。

2. 当创建一个线程对象后,没有提供线程函数,该对象实际没有对应任何线程。

#include <thread>
int main()
{std::thread t1;cout << t1.get_id() << endl;return 0;
}

get_id()的返回值类型为id类型,id类型实际为std::thread命名空间下封装的一个类,该类中 包含了一个结构体:

// vs下查看
typedef struct
{ /* thread identifier for Win32 */void *_Hnd; /* Win32 HANDLE */unsigned int _Id;
} _Thrd_imp_t;

3. 当创建一个线程对象后,并且给线程关联线程函数,该线程就被启动,与主线程一起运行。 线程函数一般情况下可按照以下三种方式提供:

  • 函数指针
  • lambda表达式
  • 函数对象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thread>
void ThreadFunc(int a)
{cout << "Thread1" << a << endl;
}
class TF
{
public:void operator()(){cout << "Thread3" << endl;}
};
int main()
{// 线程函数为函数指针thread t1(ThreadFunc, 10);// 线程函数为lambda表达式thread t2([] {cout << "Thread2" << endl; });// 线程函数为函数对象TF tf;thread t3(tf);t1.join();t2.join();t3.join();cout << "Main thread!" << endl;return 0;
}

4. thread类是防拷贝的,不允许拷贝构造以及赋值,但是可以移动构造和移动赋值,即将一个线程对象关联线程的状态转移给其他线程对象,转移期间不意向线程的执行。

5. 可以通过joinable()函数判断线程是否是有效的,如果是以下任意情况,则线程无效

  • 采用无参构造函数构造的线程对象
  • 线程对象的状态已经转移给其他线程对象
  • 线程已经调用jion或者detach结束

面试题:并发与并行的区别?

对比项并发(Concurrency)并行(Parallelism)
定义多个任务交替执行(看起来“同时”运行,但实际可能是分时复用)多个任务真正同时执行(需要多核/多CPU支持)
核心思想任务切换(一个CPU核心处理多个任务)同时执行(多个CPU核心同时处理不同任务)
依赖硬件单核CPU即可实现需要多核CPU或多台计算机
示例单核CPU上运行多个线程(时间片轮转)多核CPU同时执行多个线程
适用场景I/O密集型任务(如网络请求、文件读写)CPU密集型任务(如大规模计算、数据处理)
关系并发不一定并行(单核也能并发)并行一定并发(并行是并发的子集)

通俗理解

  • 并发:像一个人(单核CPU)快速切换做多件事(写代码、回消息、听音乐),看似同时,实际是交替执行

  • 并行:多个人(多核CPU)真正同时做不同的事(一个人写代码,另一个人回消息)

12.2 线程函数参数

线程函数的参数是以值拷贝的方式拷贝到线程栈空间中的,因此:即使线程参数为引用类型,在 线程中修改后也不能修改外部实参,因为其实际引用的是线程栈中的拷贝,而不是外部实参。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thread>
void ThreadFunc1(int& x)
{x += 10;
}
void ThreadFunc2(int* x)
{*x += 10;
}
int main()
{int a = 10;/*在线程函数中对a修改,不会影响外部实参,因为:线程函数参数虽然是引用方式,但其实际引用的是线程栈中的拷贝*/thread t1(ThreadFunc1, a);t1.join();cout << a << endl;// 如果想要通过形参改变外部实参时,必须借助std::ref()函数thread t2(ThreadFunc1, std::ref(a));t2.join();cout << a << endl;// 地址的拷贝thread t3(ThreadFunc2, &a);t3.join();cout << a << endl;return 0;
}

注意:如果是类成员函数作为线程参数时,必须将this作为线程函数参数。

12.3 原子性操作库(atomic)

        多线程最主要的问题是共享数据带来的问题(即线程安全)。如果共享数据都是只读的,那么没问 题,因为只读操作不会影响到数据,更不会涉及对数据的修改,所以所有线程都会获得同样的数 据。但是,当一个或多个线程要修改共享数据时,就会产生很多潜在的麻烦。比如: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thread>
unsigned long sum = 0L;
void fun(size_t num)
{for (size_t i = 0; i < num; ++i)sum++;
}
int main()
{cout << "Before joining,sum = " << sum << std::endl;thread t1(fun, 10000000);thread t2(fun, 10000000);t1.join();t2.join();cout << "After joining,sum = " << sum << std::endl;return 0;
}

        通过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存在线程安全问题每次运行的结果都不一样且都不符合预期。

C++98中传统的解决方式:可以对共享修改的数据可以加锁保护。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thread>
#include <mutex>
std::mutex m;
unsigned long sum = 0L;
void fun(size_t num)
{for (size_t i = 0; i < num; ++i){m.lock();sum++;m.unlock();}
}
int main()
{cout << "Before joining,sum = " << sum << std::endl;thread t1(fun, 10000000);thread t2(fun, 10000000);t1.join();t2.join();cout << "After joining,sum = " << sum << std::endl;return 0;
}

        虽然加锁可以解决,但是加锁有一个缺陷就是:只要一个线程在对sum++时,其他线程就会被阻塞,会影响程序运行的效率,而且锁如果控制不好,还容易造成死锁

        因此C++11中引入了原子操作。所谓原子操作:即不可被中断的一个或一系列操作,C++11引入 的原子操作类型,使得线程间数据的同步变得非常高效。

注意:需要使用以上原子操作变量时,必须添加头文件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thread>
#include <atomic>
atomic_long sum{ 0 };
void fun(size_t num)
{for (size_t i = 0; i < num; ++i)sum ++;   // 原子操作
}
int main()
{cout << "Before joining, sum = " << sum << std::endl;thread t1(fun, 1000000);thread t2(fun, 1000000);t1.join();t2.join();cout << "After joining, sum = " << sum << std::endl;return 0;
}

        在C++11中,程序员不需要对原子类型变量进行加锁解锁操作,线程能够对原子类型变量互斥的访问。

更为普遍的,程序员可以使用atomic类模板,定义出需要的任意原子类型。

atmoic<T> t;    // 声明一个类型为T的原子类型变量t

        注意:原子类型通常属于"资源型"数据,多个线程只能访问单个原子类型的拷贝,因此在C++11 中,原子类型只能从其模板参数中进行构造,不允许原子类型进行拷贝构造、移动构造以及 operator=等,为了防止意外,标准库已经将atmoic模板类中的拷贝构造、移动构造、赋值运算符重载默认删除掉了。

#include <atomic>
int main()
{atomic<int> a1(0);//atomic<int> a2(a1);   // 编译失败atomic<int> a2(0);//a2 = a1;               // 编译失败return 0;
}

12.4 lock_guard与unique_lock

        在多线程环境下,如果想要保证某个变量的安全性,只要将其设置成对应的原子类型即可,即高效又不容易出现死锁问题。但是有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保证一段代码的安全性,那么就只能通过锁的方式来进行控制。

        比如:一个线程对变量number进行加一100次,另外一个减一100次,每次操作加一或者减一之 后,输出number的结果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hread>
#include <mutex>using namespace std;int number = 0;
mutex g_lock;
int ThreadProc1()
{for (int i = 0; i < 100; i++){g_lock.lock();++number;cout << "thread 1 :" << number << endl;g_lock.unlock();}return 0;
}
int ThreadProc2()
{for (int i = 0; i < 100; i++){g_lock.lock();--number;cout << "thread 2 :" << number << endl;g_lock.unlock();}return 0;
}
int main()
{thread t1(ThreadProc1);thread t2(ThreadProc2);t1.join();t2.join();cout << "number:" << number << endl;system("pause");return 0;
}

        上述代码的缺陷:锁控制不好时,可能会造成死锁,最常见的比如在锁中间代码返回,或者在锁的范围内抛异常。因此:C++11采用RAII的方式对锁进行了封装,即lock_guard和unique_lock。

12.4.1 mutex的种类

在C++11中,Mutex总共包了四个互斥量的种类:

1. std::mutex

        C++11提供的最基本的互斥量,该类的对象之间不能拷贝,也不能进行移动。mutex最常用 的三个函数

函数名函数功能
lock()上锁:锁住互斥量
unlock()解锁:释放对互斥量的所有权
try_lock()尝试锁住互斥量,如果互斥量被其他线程占有,则当前线程也不会被阻塞

注意,线程函数调用lock()时,可能会发生以下三种情况:

  1. 如果该互斥量当前没有被锁住,则调用线程将该互斥量锁住,直到调用 unlock之前, 该线程一直拥有该锁
  2. 如果当前互斥量被其他线程锁住,则当前的调用线程被阻塞住
  3. 如果当前互斥量被当前调用线程锁住,则会产生死锁(deadlock)

线程函数调用try_lock()时,可能会发生以下三种情况:

  1. 如果当前互斥量没有被其他线程占有,则该线程锁住互斥量,直到该线程调用 unlock 释放互斥量
  2. 如果当前互斥量被其他线程锁住,则当前调用线程返回 false,而并不会被阻塞掉
  3. 如果当前互斥量被当前调用线程锁住,则会产生死锁(deadlock)

对比总结

行为lock()try_lock()
锁没人占时拿到锁,独占使用拿到锁,独占使用
锁被他人占时死等(阻塞)放弃(返回 false
锁被自己占时死锁(程序卡死)死锁(程序卡死)
适用场景必须拿到锁才继续的操作尝试拿锁,失败可有备用方案的操作
2. std::recursive_mutex

        其允许同一个线程对互斥量多次上锁(即递归上锁),来获得对互斥量对象的多层所有权, 释放互斥量时需要调用与该锁层次深度相同次数的 unlock(),除此之外, std::recursive_mutex 的特性和 std::mutex 大致相同。

3. std::timed_mutex

        比 std::mutex 多了两个成员函数,try_lock_for(),try_lock_until() 。

  • try_lock_for()

        接受一个时间范围,表示在这一段时间范围之内线程如果没有获得锁则被阻塞住(与 std::mutex 的 try_lock() 不同,try_lock 如果被调用时没有获得锁则直接返回 false),如果在此期间其他线程释放了锁,则该线程可以获得对互斥量的锁,如果超 时(即在指定时间内还是没有获得锁),则返回 false。

  • try_lock_until()

        接受一个时间点作为参数,在指定时间点未到来之前线程如果没有获得锁则被阻塞住, 如果在此期间其他线程释放了锁,则该线程可以获得对互斥量的锁,如果超时(即在指 定时间内还是没有获得锁),则返回 false。

4. std::recursive_timed_mutex

std::recursive_timed_mutex 是 C++ 提供的一个高级互斥量(锁),它结合了三种特性:

  1. 可递归锁(Recursive):同一个线程可以多次上锁,避免死锁。

  2. 超时机制(Timed):尝试获取锁时可以设置超时时间,避免无限等待。

  3. 独占所有权:和普通 mutex 一样,保证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能进入临界区。

5.总结对比
特性std::mutexstd::recursive_mutexstd::timed_mutexstd::recursive_timed_mutex
递归锁(同一线程多次上锁)❌ 会死锁✅ 可以❌ 会死锁✅ 可以
超时尝试锁❌ 只能死等❌ 只能死等✅ 支持 try_lock_for()✅ 支持
典型用途简单临界区递归函数调用避免长时间阻塞递归函数 + 超时控制

12.4.2 lock_guard

std::lock_gurad 是 C++11 中定义的模板类。定义如下:

template<class _Mutex>
class lock_guard
{
public:
// 在构造lock_gard时,_Mtx还没有被上锁explicit lock_guard(_Mutex& _Mtx): _MyMutex(_Mtx){_MyMutex.lock();}
// 在构造lock_gard时,_Mtx已经被上锁,此处不需要再上锁
lock_guard(_Mutex& _Mtx, adopt_lock_t): _MyMutex(_Mtx){}~lock_guard() _NOEXCEPT{_MyMutex.unlock();}lock_guard(const lock_guard&) = delete;lock_guard& operator=(const lock_guard&) = delete;
private:_Mutex& _MyMutex;
};

        通过上述代码可以看到,lock_guard类模板主要是通过RAII的方式,对其管理的互斥量进行了封装,在需要加锁的地方,只需要用上述介绍的任意互斥体实例化一个lock_guard,调用构造函数成功上锁,出作用域前,lock_guard对象要被销毁,调用析构函数自动解锁,可以有效避免死锁问题。

        lock_guard的缺陷:太单一,用户没有办法对该锁进行控制,因此C++11又提供了 unique_lock。

12.4.3 unique_lock

        与lock_gard类似,unique_lock类模板也是采用RAII的方式对锁进行了封装,并且也是以独占所 有权的方式管理mutex对象的上锁和解锁操作,即其对象之间不能发生拷贝。在构造(或移动 (move)赋值)时,unique_lock 对象需要传递一个 Mutex 对象作为它的参数,新创建的 unique_lock 对象负责传入的 Mutex 对象的上锁和解锁操作。使用以上类型互斥量实例化 unique_lock的对象时,自动调用构造函数上锁,unique_lock对象销毁时自动调用析构函数解 锁,可以很方便的防止死锁问题。

与lock_guard不同的是,unique_lock更加的灵活,提供了更多的成员函数:

  • 上锁/解锁操作:lock、try_lock、try_lock_for、try_lock_until和unlock
  • 修改操作:移动赋值、交换(swap:与另一个unique_lock对象互换所管理的互斥量所有 权)、释放(release:返回它所管理的互斥量对象的指针,并释放所有权)
  • 获取属性:owns_lock(返回当前对象是否上了锁)、operator bool()(与owns_lock()的功能相 同)、mutex(返回当前unique_lock所管理的互斥量的指针)。

总结

特性std::lock_guardstd::unique_lock
锁的所有权转移❌ 不支持✅ 支持(可通过 std::move 转移)
手动控制锁❌ 创建即上锁,析构才解锁✅ 可随时上锁/解锁(lock()/unlock()
延迟上锁❌ 创建时必须立即上锁✅ 支持(通过 defer_lock 参数)
尝试锁(try_lock)❌ 不支持✅ 支持(try_lock() 和 try_lock_for()
性能开销⚡ 更轻量(无额外状态存储)⚠️ 稍高(需维护锁状态)
适用场景简单的临界区保护需要灵活控制的复杂场景(如条件变量)

12.5 支持两个线程交替打印,一个打印奇数,一个打印偶数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hread>
#include <mutex>
#include <condition_variable>
using namespace std;void two_thread_print() {std::mutex mtx;std::condition_variable c;int n = 100;bool flag = true;  // 控制交替执行的开关// 线程 t1:打印偶数thread t1([&]() {int i = 0;while (i < n) {unique_lock<mutex> lock(mtx);  // 上锁c.wait(lock, [&]()->bool { return flag; });  // 等待 flag=truecout << i << endl;flag = false;  // 切换为奇数线程执行i += 2;       // 下一个偶数c.notify_one();  // 唤醒 t2}});// 线程 t2:打印奇数thread t2([&]() {int j = 1;while (j < n) {unique_lock<mutex> lock(mtx);  // 上锁c.wait(lock, [&]()->bool { return !flag; });  // 等待 flag=falsecout << j << endl;flag = true;  // 切换为偶数线程执行j += 2;       // 下一个奇数c.notify_one();  // 唤醒 t1}});t1.join();t2.join();
}int main() {two_thread_print();return 0;
}

同步流程

  1. 初始状态flag = truet1 可以执行,t2 阻塞。

  2. t1 执行

    • 打印当前偶数(如 0)。

    • 设置 flag = false,唤醒 t2

  3. t2 执行

    • 打印当前奇数(如 1)。

    • 设置 flag = true,唤醒 t1

  4. 循环:直到所有数字打印完毕。

http://www.lryc.cn/news/618378.html

相关文章:

  • 系统架构设计师备考之架构设计实践知识
  • Perl——文件操作
  • 导入文件到iPhone实现
  • 【网站深入seo方法】
  • Rocky Linux 10 部署 Kafka 集群
  • 工业相机镜头选型
  • 云计算核心技术
  • iPhone 17 Pro 为何被指像充电宝?
  • Stereolabs ZED相机 选型指南:双目 / 单目、短距 / 长距,如何为机器人视觉系统匹配最优方案?
  • 力扣11:盛水最多的容器
  • 深入C#异步编程基石:BeginInvoke与EndInvoke全解析
  • 使用ceph-deploy安装和配置RADOS Gateway (RGW)并使用S3访问集群
  • 串口超时参数深度解析:ReadTotalTimeoutMultiplier、ReadIntervalTimeout等
  • JVM宝典
  • 在IDEA中设置SQL解析作用域解决无法解析表的问题(详细图解)
  • Docker部署kafka实操+Java中访问
  • 【KO】大厂常见问题
  • damn the jvm again(2)
  • DDIA第五章:无主复制(去中心化复制)详解
  • 华为发布AI推理新技术,降低对HBM内存依赖
  • 阿里云国际DDoS高防:添加网站配置指南
  • LabVIEW菜单操控
  • 【USRP】基于LabVIEW的BPSK、QPSK,文本,图片
  • 区块链技术原理(7)-安全问题
  • C++少儿编程(二十二)—条件结构
  • 云原生作业(nginx)
  • QT(概述、基础函数、界面类、信号和槽)
  • Linux 服务器,安装mqtt服务
  • Linux 系统下 VS Code 降级至 1.85 版本教程:通过历史版本网站解决兼容性问题
  • 从零开始手搓一个GPT大语言模型: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指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