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层管理者应该看什么书籍?
中层管理者,由对物的工作,转为对人的工作,
关键,是理解公司的制度设计,看懂公司的运转机制,
因为,公司是个生物体,只有透过表皮,看到骨骼,才能打破职业生涯的瓶颈。
试举几例,
(1)公司培训的逻辑:
想必各位都曾遇到过这种情形:
行政部门组织某种培训(知识产权、安全生产……),培训内容有如天书,
为了确保足够人数,给各部门分发指标,被选中的人,必须去,
于是只好浪费一天时间,在培训室,玩一天手机。
为什么会这样?从公司制度的角度,有何底层逻辑?
图片来源:网络
要解释这个问题,先得了解科层制的定义。
科层制(Bureaucracy)的典例,包括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
具体来说,有如下特点:
1、等级分明,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到主管、到小兵,这是最简单的等级体系,
2、分工明确,完整的大任务,被分解为不同专业的小任务,由不同角色执行。
比如芯片产品,被分解为研发设计、工艺开发、设备提升、实际生产等不同领域,
3、规章制度,组织运作依赖书面化的规章制度,
比如,出差费用报销,需要走标准的报销流程,
4、非人格化,组织运作不受个人情感、私人关系的影响,而是以规则为依据,
当然,这一点很难完全做到,
5、档案系统,所有决策和行动,进行书面记录,保留在案,以便追溯查询,
比如,公司开会时,有人写会议纪要,
6、全职和任期,以科层制组织的职务为终身职业,有任期限制,薪酬与职级挂钩,
这一点,在政府机构,更加清晰。
但,这6种特点,只是科层制的理想情形,
实际运作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Bureaucracy的另一种译法,便是官僚制,
各位听到这个词,第一印象想必都是低效、不作为、踢皮球,
这些,就是科层制带来的问题。
比如,目标置换(Goal Displacement),
成员在执行任务时,将注意力从原始目标,转移到次要目标或形式化的任务,导致组织的真正目标被忽视,或偏离。
举例说明,
制造业,安全生产,是原始目标,
手段,是安全培训,
现实世界里,往往演变成,只知道抓培训,不知道细化生产,
再往下演变,执行培训任务的家伙,也不知道怎么有效培训,
于是演变成,确保培训人数足够,就算完成任务,
无论安全培训,还是培训人数,都是什么?
是实现原始目标的手段,
于是,原始目标,被一个又一个手段置换,沦为形式主义。
某些地方,经常能看到一道标语——不忘初心,
理解了目标置换的逻辑,再看这个词,恐怕就不会觉得是空话。
图片来源:网络
(2)相互制约的职责体系:
各位想必也曾见过,
市场、研发、质量、生产,不同角色,互相催促进度、甚至吵起来的情形,
为什么会这样?
大家都是平级,为什么某个人可以监督另一个人?
背后,同样是公司的制度设计。
以芯片为例,完整的产品开发过程,是何模样?
市场在外调研,获得客户需求→向内输入需求,要求研发立项→技术方案讨论,开会确认立项→研发提出需求,要求开发工艺→工艺方案讨论,开会确认立项→工艺提出需求,要求设备能力→设备方案讨论,向供应商提需求。
这是一串长长的链条,通过制度设计,让前一级,推动后一级,
层层监督,环环相扣,
本质上,这是科层制组织的架构设计,
岗位A,被赋予向岗位B提需求的权力,后者必须配合,
岗位B,被赋予向岗位C提需求的权力,后者必须配合,
……
以此类推,将市场压力,逐级传递,
将一个大问题(产品出售),分解成一个又一个小问题(设计方案、工艺条件、设备能力、实际生产……),
链条上的角色,各自受到前一级的监督和制约,以减轻上级的管理压力。
比如,市场,监督研发,
从客户处,获得市场需求,向研发端输入,要求立项,开发相应产品,
研发人员,如果摸鱼,市场人员自会push他干活,
因为,按期交付,关系市场人员的收入,他势必会上心,
研发,监督工艺,
根据市场需求,计划开发产品,向工艺端输入,要求立项,开发相应工艺,
工艺人员,如果摸鱼,研发人员自会push他干活,
因为,研发进度,关系研发人员的收入,他势必会上心,
……
以此类推,
通过制度设计,让各大板块的人员,互相监督,互相推动,减轻上位者的管理压力。
图片来源:网络
小结:
中层管理,处于从对物,到对人的转型期,
关键,在于理解制度设计,看懂公司运转的底层逻辑,
具体到书籍,
一种,是解释现代科层制的书,如韦伯的《经济与社会》,
一种,是介绍古代中国官僚制度的书,如赵冬梅的《法度与人心》,
须知,书中理论,只是理想情形,
如想透彻理解周遭事物,还需与自己身处的组织、面对的情况相结合,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关注@晏小北 ,理解芯片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