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主从同步是怎么实现的?
Redis主从同步是怎么实现的?
主从节点建立连接后,从节点会进行判断:
1.如果这是从节点之前没有同步过数据
属于初次复制,会进行全量重同步,那么从节点会向主节点发送PSYNC?-1 命令,请求主节点进行全量重同步。
2.如果从节点不是初次复制(例如出现掉线后重连) 这个时候从节点会将之前进行同步的Replication ID(一个随机字符串,标识主节点上的特定数据集)和offset(从服务器当前的复制偏移量)通过PSYNC id offset命令发送给主节点,主节点会进行判断,
- 如果Replication ID跟当前的Replication ID不一致(可能主节点进行了变化),或者是当前buffer缓冲区中不存在对应的offset,那么会跟上面的初次复制一样,进行全量重同步。
- 如果Replication ID跟当前的Replication ID一致并且当前buffer缓冲区中存在对应的offset,那么会进行部分重同步。(部分重同步是Redis 2.8之后的版本支持的,主要基于性能考虑,为了断线期间的小部分数据修改进行全量重同步效率比较低)
全量重同步
主节点会执行BGSAVE命令,fork出一个子进程,在后台生成一个RDB持久化文件,完成后,发送给从服务器,从节点接受并载入RDB文件,使得从节点的数据库状态更新至主节点执行BGSAVE命令时的状态。并且在生成RDB文件期间,主节点也会使用一个缓冲区来记录这个期间执行的所有写命令,将这些命令发送给从节点,从节点执行命令将自己数据库状态更新至与主节点完全一致。
部分重同步
因为此时从节点只是落后主节点一小段时间的数据修改,并且偏移量在复制缓冲区buffer中可以找到,所以主节点把从节点落后的这部分数据修改命令发送给从节点,完成同步。
命令传播
在执行全量重同步或者部分重同步以后,主从节点的数据库状态达到一致后,会进入到命令传播阶段。主节点执行修改命令后,会将修改命令添加到内存中的buffer缓冲区(是一个定长的环形数组,满了时就会覆盖前面的数据),然后异步地将buffer缓冲区的命令发送给从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