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大模型学习笔记------什么是大模型

大模型学习笔记------什么是大模型

    • 1、大模型定义
    • 2、大模型发展历程
    • 3、大模型的核心特点
    • 4、大模型的应用领域
    • 5、大模型面临的挑战
    • 6、结束语

    近两年大模型超级火,并且相关产品迎来爆发式增长。在工作中,也常常接触到大模型,并且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这个专题可以作为自己的学习记录与大家分享。

1、大模型定义

    大模型(Large Model)通常指具有超大规模参数和数据训练的机器学习模型,尤其是深度学习模型。它们依赖于海量的文本、图像或其他数据,通过复杂的网络结构(如Transformer)进行训练,从而在理解、生成、预测等任务中表现出色。大模型已经成为当前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的前沿,能完成从文本生成、图像生成到多模态任务等广泛的功能。

2、大模型发展历程

    大模型的发展历程主要伴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模型结构的创新以及数据规模的增长,从最初的小规模模型逐步扩展为当前具有数百亿乃至数千亿参数的大规模深度学习模型。以下是大模型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

前深度学习时代(1990s - 2012)
    基础算法和小规模模型:早期的机器学习模型以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逻辑回归等为主,处理任务有限且数据需求较小。
    神经网络的初步探索: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神经网络被提出,但因计算能力有限,深层网络难以训练,应用范围受限。
    特征工程主导:在特征提取方面投入大量人力,通过人为特征来提升算法性能,但模型复杂度和适应性都有限。
深度学习的兴起(2012 - 2017)
    AlexNet的突破(2012):AlexNet在ImageNet图像分类挑战中获得显著成绩,标志着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突破。此后,卷积神经网络(CNN)成为主流图像处理模型。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RNNs)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时间序列任务中,RNN和LSTM被广泛应用,为语言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Seq2Seq模型与Attention机制:Seq2Seq模型在机器翻译任务中表现突出,而Attention机制的提出则使得长距离依赖问题得到改善,为后续Transformer的诞生打下基础。
Transformer时代(2017 - 2020)
    Transformer架构的提出(2017):谷歌团队提出的Transformer模型通过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替代了RNN,大幅提升了训练效率。其并行处理能力使得大规模模型训练成为可能。
    BERT的问世(2018):BERT模型采用双向编码和预训练-微调的策略,在多个自然语言理解任务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推动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
    GPT系列的发布:OpenAI发布的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系列大模型从GPT-1到GPT-3,模型规模逐步扩大,生成任务表现出色。其中,GPT-3(2020)拥有1750亿参数,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语言生成模型。
多模态和超大规模模型阶段(2020 - 至今)
    多模态模型的探索:OpenAI发布的CLIP和DALL-E等模型具备跨模态处理能力,可以将文字和图像结合,实现图文互相生成与理解。这标志着大模型在多模态任务中展现了潜力。
    GPT-4和其他大规模模型:在2023年,GPT-4发布,具有多模态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大模型在语言和视觉任务中的表现。同时,谷歌的PaLM、Meta的LLaMA等超大规模模型的问世表明,模型参数在千亿到万亿级别的增长,推动了AI技术的边界。
    开源与生态扩展:大模型的开源浪潮兴起,如Meta的LLaMA、Hugging Face的Transformers库等,使开发者能够在更低门槛上使用、微调大模型,加速了大模型在各行业的应用。

3、大模型的核心特点

参数规模庞大
    大模型通常包含数亿至数千亿个参数。例如,GPT-3拥有1750亿参数,最新的大模型甚至超过这一规模。参数规模的增加提升了模型的表达能力,使其在更复杂的任务上表现更佳。

数据驱动训练
    大模型在构建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多样化数据,通常涵盖不同领域的文本、代码、图像等,增强了它们对语言、视觉等多模态信息的理解能力。

多模态处理能力
    一些大模型不仅可以处理文本,还能理解图像、音频等多模态数据。例如CLIP、DALL-E、GPT-4等多模态模型可以处理文字与图像组合任务,甚至实现跨模态的生成任务。

通用性
    大模型通常是通用模型,经过预训练可以应用于多种任务,并通过微调在特定任务中表现出色。例如,GPT模型可以用于对话生成、写作辅助、编程等多种任务。

强大的生成和推理能力
    大模型能够生成高质量的文本、图像或代码,并且在回答问题、内容创作等任务中具有良好的连贯性和上下文理解能力。

4、大模型的应用领域

  • 自然语言处理:文本生成、自动翻译、语法纠正、问答系统、情感分析等。
  • 计算机视觉:图像分类、物体检测、图像生成、图像描述、视频理解等。
  • 多模态任务:图文匹配、文本生成图像、图像描述生成等任务。
  • 智能对话:虚拟助手、聊天机器人等。
  • 编程辅助:代码自动补全、代码生成、代码错误分析等。
  • 垂直行业应用:如医疗、金融、教育、零售等行业的大模型应用场景,分析其业务价值和实际案例。

5、大模型面临的挑战

    对于开发者来说,大模型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计算资源与成本
    算力消耗巨大:大模型训练需要大量计算资源,通常依赖于GPU、TPU等高性能硬件设备,导致训练成本高昂。例如GPT-3的训练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
    硬件设备限制:训练和部署大模型对硬件有较高要求,很多机构或企业难以负担相应的硬件成本和维护成本。
数据隐私与安全
    训练数据的隐私风险:大模型通常需要大量多样的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包含敏感信息或隐私数据,处理不当会带来隐私泄露风险。我处在医疗行业,我们得到的所有数据都是进行了脱敏处理的,包括医学领域的公开数据集。
    数据安全:训练过程可能无意间泄露数据中的敏感信息,导致安全问题。此外,模型对话生成的内容也可能含有信息泄露风险。
    法律法规合规:大模型训练和应用需要遵循数据隐私法规,如何在保护隐私的同时利用海量数据成为一个平衡难题。

模型的优化与轻量化
    资源消耗高:大模型通常需要占用大量存储空间和算力,难以在资源受限的设备上进行部署。这限制了大模型在移动设备和边缘计算上的应用。
    模型压缩和优化的难度:虽然存在模型压缩、剪枝、量化等优化技术,但如何在保证模型性能的前提下减小模型规模仍是技术难题。
    响应速度与实时性:对于要求高实时性的应用,大模型可能无法满足响应速度的需求,需要进一步优化。

6、结束语

    本篇文章其实没有什么新意,只是做一些零零碎碎的乏味的说明。其实,从我本人来看,我更在乎的是多模态大模型的学习与记录。因为从发展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应该逐步具有“智人”的特征,或者说类人化,人类的学习其实就是基于文本、语音、视频、图像等多模态信号完成的。

http://www.lryc.cn/news/473876.html

相关文章:

  • 【unique_str 源码学习】
  • flask第一个应用
  • 华为OD机试真题(Python/JS/C/C++)- 考点 - 细节
  • 【C++刷题】力扣-#628-三个数的最大乘积
  • Java项目实战II基于Java+Spring Boot+MySQL的工程教育认证的计算机课程管理平台(源码+数据库+文档)
  • 基于微信小程序实现信阳毛尖茶叶商城系统设计与实现
  • 设计一个灵活的RPC架构
  • 大数据计算里的Broadcast Hash Join/Shuffle Hash Join/Sort Merge Join
  • Java - 手写识别; 如何用spring ai和大模型做手写识别教程
  • 【Linux】用户权限管理:创建受限用户并配置特定目录访问权限
  • pgsql表分区和表分片设计
  • 灵动AI ——视频创作新引擎 开启视觉奇幻之旅
  • AI设计、作图、画画工具哪个好用?看完这篇你就知道怎么选了
  • 【python ASR】win11-从0到1使用funasr实现本地离线音频转文本
  • myqld二进制安装和破解数据库密码(linux)
  • 防重方案-订单防重方案笔记
  • HTML、JavaScript和CSS实现注册页面设计
  • Counter对象的使用样例
  • 大模型中的token是什么;常见大语言模型的 token 情况
  • Python小白学习教程从入门到入坑------第十七课 内置函数拆包(语法基础)
  • 动态规划 —— 路径问题-最小路径和
  • 《链表篇》---删除链表的倒数第N个节点(中等)
  • duilib 进阶 之 TileListBox 列表
  • Web应用安全—信息泄露
  • 大数据治理:策略、技术与挑战
  • vscode插件-08 Golang
  • 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15-18真题版]
  • 单链表OJ题(2):反转链表(三指针法)、找中间节点(快慢指针)
  • Rows 行
  • 十个常见的软件测试面试题,拿走不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