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机器学习》—— 通过下采样方法实现银行贷款分类问题

文章目录

  • 一、什么是下采样方法?
  • 二、通过下采样方法实现银行贷款分类问题
  • 三、下采样的优缺点

一、什么是下采样方法?

机器学习中的下采样(Undersampling)方法是一种处理不平衡数据集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数据集中某些类别的样本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类别时。下采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少多数类样本的数量来平衡数据分布,从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准确性。

二、通过下采样方法实现银行贷款分类问题

  • 具体步骤
    • 1、读取并查看数据
    • 2、数据标准化
    • 3、下采样解决样本不均衡问题
    • 4、划分数据集
    • 5、训练模型并建立最优模型
    • 6、传入测试数据集进行测试
  • 1、读取并查看数据
    • 这里有一份含有**28万+**数据的csv文件

    • 通过pandas方法读取此文件

      # 通过pandas方法读取creditcard.csv文件,并用data变量接收
      data = pd.read_csv("creditcard.csv")
      data.head()  # 查看data的前几行,默认是5行
      
    • 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这个数据的最后一列“Class”标签用来标注是否正常,0表示正常,1表示异常

    • 我们可以通过画出条形图来观察两类标签的样本个数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绘制条形图,查看正负样本个数"""
      labels_count = pd.value_counts(data['Class'])
      plt.title("正负例样本数")
      plt.xlabel("类别")
      plt.ylabel("帧数")
      labels_count.plot(kind='bar')
      plt.show()
      
    • 结果如下: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可以看出0和1标签的样本数据个数相差的非常多,0标签有28万+,而1标签只有几百多,这便是不平衡数据集

  • 2、数据标准化
    • 我们数据的倒数第二(Amount)列可以看出,这一列的特征数值,比其他列特征数值要大很多,如果不做调整就传入模型训练,将会占有很大的权重,导致最后的结果很大的程度上都只受这一个特征的影响
    •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前面的特征数据都是在-1~1之间,所以我们可以用Z标准化的方法,改变其数值范围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数据标准化:Z标准化"""
      scaler = StandardScaler()
      # a = data[['Amount']]  # 返回dataframe数据,而不是series
      # 用StandardScaler中的fit_transform实现Z标准化
      data['Amount'] = scaler.fit_transform(data[['Amount']])
      
    • 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3、下采样解决样本不均衡问题
    • 通过随机抽取0特征标签中的数据与1特征标签数量相同,并将两个特征拼接为一个新的数据集

      # 数据的第一列(Time)没有作用,删除
      data = data.drop(['Time'], axis=1)  # 删除无用列"""下采样解决样本不均衡问题"""
      positive_eg = data[data['Class'] == 0]  # 获取所有标签(Class)为0的数据
      negative_eg = data[data['Class'] == 1]  # 获取所有标签(Class)为1的数据
      np.random.seed(seed=3)    # 随机种子,保证每次执行这个代码,随机抽选的结果都是一样
      # 
      positive_eg = positive_eg.sample(len(negative_eg))   # sample 表示随机从参数里面选择数据,并和1标签的数据数量相同
      # 拼接数据
      data_c = pd.concat([positive_eg, negative_eg])   # 把两个pandas数据组合为一个
      
    • 可以再次通过绘制条形图观察数据

      labels_count = pd.value_counts(data_c['Class'])
      plt.title("正负例样本数")
      plt.xlabel("类别")
      plt.ylabel("帧数")
      labels_count.plot(kind='bar')
      plt.show()
      
    • 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4、划分数据集
    • 这里我们划分两类数据集,一类是经过下采样处理后,形成的小部分数据集,另一类是划分原始数据集
    • 划分下采样后的数据集用于模型训练,划分原数据集最后传入模型预测出结果,观察模型的性能是否有所提高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 对下采样数据划分
      x_s = data_c.drop('Class', axis=1)  # 去除标签列作为训练数据
      y_s = data_c.Class  # 得到标签列
      # 划分出30%的测试集,并抛出随机种子,为了后面每次的运行,随机划分的都是相同的数据
      x_s_train, x_s_test, y_s_train, y_s_test = train_test_split(x_s, y_s, test_size=0.3, random_state=0)# 对原数据划分
      x = data.drop('Class', axis=1)
      y = data.Class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3, random_state=0)
      
  • 5、训练模型并建立最优模型
    • 交叉验证选择较优惩罚因子

    • 建立最优模型

      # 交叉验证选择较优惩罚因子
      scores = []
      c_param_range = [0.01, 0.1, 1, 10, 100]  # 参数
      for i in c_param_range:  # 第1次循环的时候C=0.01,5个逻辑回归模型lr = LogisticRegression(C=i, penalty='l2', solver='lbfgs', max_iter=1000)score = cross_val_score(lr, x_s_train, y_s_train, cv=8, scoring='recall')  # 交叉验证score_mean = sum(score) / len(score)  # 交叉验证后的值 召回率scores.append(score_mean)  # 存放所有的交叉验证召回率print(score_mean)  # 将不同的C参数分别传入模型, 分别看看哪个模型效果更好best_c = c_param_range[np.argmax(scores)]  # 找到scores中最大的值对应的C参数
      print("........最优惩罚因子为:{}........".format(best_c))"""建立最优模型"""
      lr = LogisticRegression(C=best_c, penalty='l2', max_iter=1000)
      lr.fit(x_s_train, y_s_train)
      
    • 运行结果为:

  • 6、传入测试数据集进行测试
    • predict 方法接受一个数组(或类似数组的结构,如列表的列表、Pandas DataFrame等),其中包含了要预测的目标变量的新数据点。然后,它使用训练好的模型对这些数据点进行预测,并返回一个包含预测结果的数组

    • metrics.classification_report 是 scikit-learn(一个流行的 Python 机器学习库)中的一个函数,用于展示主要分类指标的文本报告。这个函数特别适用于评估分类模型的性能,尤其是在处理多类分类问题时。它提供了每个类别的精确度(precision)、召回率(recall)、F1 分数(F1-score)和支持度(support,即每个类别的真实样本数量)的详细报告。

      from sklearn import metrics# 传入下采样后的测试数据
      test_s_predicted = lr.predict(x_s_test)
      print(metrics.classification_report(y_s_test, test_s_predicted))# 传入原数据的测试数据
      test_predicted = lr.predict(x_test)
      print(metrics.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test_predicted))
    • 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下面是未使用下采样方法,使用原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后的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对比两次不同数据训练出的结果可以看出,通过下采样的方法处理数据后可以大大提高模型的性能

三、下采样的优缺点

  • 优点:
    • 提升分类器准确率:通过减少多数类样本的数量,使得数据集中不同类别的样本数量更加均衡,从而有助于提升分类器对少数类样本的识别能力,进而提升整体分类准确率。
    • 降低训练时间:由于数据集的大小减少,模型的训练时间也会相应缩短。
    • 降低过拟合风险:减少多数类样本的数量可以降低模型对多数类样本的过度拟合,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 缺点:
    • 降低数据集代表性:随机欠采样可能会剔除一些重要的多数类样本,导致数据集的代表性降低。这可能会影响模型的性能,特别是当被剔除的样本包含对分类任务至关重要的信息时。
    • 信息损失:由于剔除了部分多数类样本,数据集中的信息量也会相应减少。这可能会导致模型在训练过程中无法充分学习到多数类的特征分布,从而影响模型的性能。
http://www.lryc.cn/news/428524.html

相关文章:

  • Synchronized重量级锁原理和实战(五)
  • linux常用网络工具汇总三
  • Linux中nano编辑器详解
  • 26-vector arraylist和linkedlist的区别
  • 20-redis穿透击穿雪崩
  • Docker使用教程
  • poi-tl循环放图片+文字说明
  • 数据结构之树的存储结构
  • Zotero 常用插件介绍
  • WebSocket协议解析
  • ES6 (一)——ES6 简介及环境搭建
  • HarmonyOS开发案例:列表场景实例-TaskPool
  • 谷歌浏览器如何隐藏书签
  • SQL - 视图
  • centos7环境升级默认的gcc 4.8.5到gcc 8.2.0, 并且升级glibc到glibc 2.28
  • FastHTML:使用 Python 彻底改变 Web 开发
  • 快速排序的深入优化探讨
  • c语言杂谈系列:模拟虚函数
  • 短视频推广App不再难!Xinstall来帮忙
  • 打靶记录13——doubletrouble
  • awk文本处理工具
  • 计算机毕业设计选题推荐-学院网站系统-Java/Python项目实战
  • Spring模块详解Ⅰ
  • C语言程序设计-练习篇
  • 【Oracle篇】统计信息和动态采样的深度剖析(第一篇,总共六篇)
  • 无源互调自动化测试软件应用案例分享:S参数和互调的高效测试
  • 【6大设计原则】精通设计模式之里氏代换原则:从理论到实践,掌握代码演化的黄金法则
  • 国内服务器安装Docker提示Failed to connect to download.docker.com port 443的解决方案
  • 前端开发攻略---彻底弄懂跨域解决方案
  • 【HeadFirst 设计模式】装饰者模式的C++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