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实战指南】从提升AI知识库效果,从PDF转Markdown开始

经常有人抱怨AI知识库精确度不够、答非所问。我有时候想想,会觉得其实AI也挺冤的,因为很有可能不是它能力不行,而是你一开始给的文档就有问题,导致它提取文本有错误、不完整,那后边一连串的检索、生成怎么可能好呢?

比如最常见的PDF格式,我们阅读起来是没啥难度,但大模型要提取文本就遭罪了。

第一,PDF的结构很复杂,有文本、有图像、有表格,还有字体和布局信息。大模型很难理清楚这些结构,自然也就不好从中提取出文本来。

第二,不同PDF可能使用不同的字符编码,这会导致文本解析错误。

第三,即使成功提取出文本,也可能丢失段落、标题这些很重要的信息,造成对内容的理解出现差错。

所以,要提升AI知识库的效果,先把PDF转换成方便大模型提取文本的格式。本期视频我介绍两个工具。一个是Mathpix,现成的产品,我在newtype社群里推荐过。另一个是Marker,更早之前我也在社群内推荐过。正好有小伙伴问具体怎么部署,我一会儿就具体讲讲。

先来看Mathpix。

这款产品桌面端和移动端都有。我用的是网页版。它支持上传PDF和图片。PDF的话,一般是论文;图片的话,一般是手写的笔记或者老师的板书。导入资料后,它会进行识别,然后要么存在软件里作为一条笔记、多端同步,要么导出成Markdown、Word等格式。

作为测试,我这边上传一篇大概8页的论文,它里边包含了PDF最常见的复杂格式。大概几秒钟,Mathpix就处理完成了。然后选择导出Markdown,就能得到一个md格式的文件。

把它放到Obsidian里,可以看到,转换效果挺不错的:原本分成左右两栏的内容,它都给归到一栏里;小标题、分段、表格什么的都在。

我之所以选择Obsidian是因为,它的笔记本来就是md格式,并且Copilot这款AI插件有RAG功能。现在有了PDF转Markdown的工具,以后我对论文的阅读、消化还有记笔记就可以在一个软件里搞定了。

如果你是STEM学生或者科研工作者,肯定会爱死Mathpix——一键OCR就可以输出LaTeX公式太方便了。如果你有大量PDF文档想喂给大模型作为参考资料,也可以考虑订阅,一个月不到5美金。

多说两句,我个人很喜欢Mathpix创始人的思路。他提出一个概念叫Micro-SaaS,意思是,从一个细小且集中的用户痛点切入,提供极度专业化的产品和功能。这种专注利基市场的打法,很适合今天这个AI时代。

OK,Mathpix是最省心的解决方案。当然,如果你不想花这点钱的话,也行,那就本地部署Marker来转换。

Marker是我在GitHub上找到的一个项目,人气挺高的。它同样是把PDF转成Markdown,支持多语种,可以把公式转成LateX,可以把图片也一并提取出来,支持GPU、CPU。

要部署很容易,还是那句话:有手就行。

第一步,老规矩,创建环境然后激活,这个就不用我介绍了。

第二步,安装PyTorch。大家可以去官网根据自己的情况做选择,然后通过特定的命令去下载、安装。如果没安装CUDA,那就先去老黄那边下一个。

第三步,安装Marker。pip install就可以。

这三步完成后,就可以开始使用了。

根据GitHub上的指导,我们需要通过一行命令来运行。这行命令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也就是命令的开头,告诉机器你是要转一个文档还是多个文档。如果是一个的话,就用marker single。

第二部分,告诉机器,需要转换的文档存在哪里,也就是文件地址。

第三部分,告诉机器,转换完之后,该把文档存到哪里。

第四部分是一些参数配置,比如默认batch是2个,需要消耗大约3G的显存。这个数值设得越高,需要的显存越多,转换速度也就越快。

理解这行命令的意思,每次使用就非常简单了。如果你的文件夹一直不变,其实就改一下文件名就好。

作为演示,我还是用刚才那个论文,咱们可以对比一下效果。

运行命令,就能看到每一步的进度条。大家注意看这边:Marker会先做检查,然后找到reading order阅读顺序,最后把md文件存到指定文件夹内。除了正文,论文里的表格都单独提取出来了。

我用VS Code预览一下成品。可以看到,效果还不错。

不过,官方也强调了,他们并不能做到100%成功提取公式、表格,因为PDF这个东西太复杂、太奇怪了,没法打保票。所以转换完成之后,建议大家还是快速看一眼、检查一遍。

如果要转换多个文档也是同样思路,用命令设置存放的位置和输出的位置,可以把整个文件夹里的PDF全都转换了。我这边就不演示了,大家试一次就全明白了。

随着大模型的持续爆火,各行各业都在开发搭建属于自己企业的私有化大模型,那么势必会需要大量大模型人才,同时也会带来大批量的岗位?“雷军曾说过: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可以说现在大模型就是当下风口,是一个可以改变自身的机会,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大模型?

作为一名热心肠的互联网老兵,我决定把宝贵的AI知识分享给大家。 至于能学习到多少就看你的学习毅力和能力了 。我已将重要的AI大模型资料包括AI大模型入门学习思维导图、精品AI大模型学习书籍手册、视频教程、实战学习等录播视频免费分享出来。

一、大模型全套的学习路线

学习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如GPT-3、BERT或任何其他先进的神经网络模型,需要系统的方法和持续的努力。既然要系统的学习大模型,那么学习路线是必不可少的,下面的这份路线能帮助你快速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体系。

L1级别:AI大模型时代的华丽登场

L2级别:AI大模型API应用开发工程

L3级别:大模型应用架构进阶实践

L4级别:大模型微调与私有化部署

一般掌握到第四个级别,市场上大多数岗位都是可以胜任,但要还不是天花板,天花板级别要求更加严格,对于算法和实战是非常苛刻的。建议普通人掌握到L4级别即可。

以上的AI大模型学习路线,不知道为什么发出来就有点糊,高清版可以微信扫描下方CSDN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二、640套AI大模型报告合集

这套包含640份报告的合集,涵盖了AI大模型的理论研究、技术实现、行业应用等多个方面。无论您是科研人员、工程师,还是对AI大模型感兴趣的爱好者,这套报告合集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信息和启示。

img

三、大模型经典PDF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大模型已经成为了当今科技领域的一大热点。这些大型预训练模型,如GPT-3、BERT、XLNet等,以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正在改变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那以下这些PDF籍就是非常不错的学习资源。

img

四、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方案

img

以上的AI大模型学习资料,都已上传至CSDN,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微信扫描下方CSDN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作为普通人,入局大模型时代需要持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认知水平,同时也需要有责任感和伦理意识,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http://www.lryc.cn/news/417573.html

相关文章:

  • Android 删除telephony的features
  • Linux驱动开发—编写第一个最简单的驱动模块
  • 科普文:微服务之Spring Cloud 组件API网关Gateway
  • Kubernetes中的CRI、CNI与CSI:深入理解云原生存储、网络与容器运行时
  • 【数据结构】二叉搜索树(Java + 链表实现)
  • java Brotli压缩算法实现压缩、解压缩
  • centos7.9 安装java相关组件
  • 在IntelliJ IDEA中,快速找到控制类(Controller类)中所有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 ChatGPT的强大之处:探究及与国内产品的对比
  • MySql审计平台
  • 深度学习6--深度神经网络
  • 有了Power BI还需要深入学习Excel图表制作吗?
  • WEB渗透Web突破篇-命令执行
  • 【MYSQL】表操作
  • 破解USB设备通讯协议实现自定义软件控制的步骤与方法
  • FFmpeg源码:av_init_packet、get_packet_defaults、av_packet_alloc函数分析
  • HarmonyOS应用开发知识地图
  • 了解反向代理如何工作吗?
  • ASCII码对照表
  • Git的一些简单使用
  • C++基础语法(下)
  • UKP3d创建斜管的操作
  • 【已解决】如何获取到DF数据里最新的调薪时间,就是薪资最高且时间最早?
  • PyQt5入门
  • 算法力扣刷题记录 六十九【动态规划基础及509. 斐波那契数】
  • 如何利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
  • 如何判断机器学习模型的好坏之LIME和SHAP
  • Android 是如何进行内存管理的
  • 【CSDN平台BUG】markdown图片链接格式被手机端编辑器自动破坏(8.6 已修复)
  • WPF学习(4)- VirtualizingStackPanel (虚拟化元素)+Canvas控件(绝对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