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责任链模式(设计模式)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多个对象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责任链模式的核心思想

责任链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处理请求的对象链成一个链条,让请求沿着链条传递,直到有对象处理它。这种模式可以动态地调整请求的处理顺序,并且增加新的处理对象时不需要修改已有的代码,符合开闭原则。

责任链模式的组成部分

Handler(处理者接口或抽象类):定义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并且通常包含一个指向下一个处理者的引用。
ConcreteHandler(具体处理者):实现处理者接口,处理它所负责的请求,或者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
Client(客户端):创建处理链,并向链上的处理者发送请求。

责任链模式的实现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责任链模式的实现示例,使用 Java 编写:

1. 定义处理者接口或抽象类
// 处理者接口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protected Handler successor;public void setSuccessor(Handler successor) {this.successor = successor;}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2. 实现具体处理者
// 具体处理者1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1 extends Handler {@Override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if (request.equals("Request1"))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1 handled the request.");} else if (successor != null)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具体处理者2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2 extends Handler {@Override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if (request.equals("Request2"))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2 handled the request.");} else if (successor != null)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具体处理者3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3 extends Handler {@Override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if (request.equals("Request3"))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3 handled the request.");} else if (successor != null)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3. 客户端代码
public class ChainOfResponsibilityPattern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处理者Handler handler1 = new ConcreteHandler1();Handler handler2 = new ConcreteHandler2();Handler handler3 = new ConcreteHandler3();// 设置责任链handler1.setSuccessor(handler2);handler2.setSuccessor(handler3);// 测试请求handler1.handleRequest("Request1");handler1.handleRequest("Request2");handler1.handleRequest("Request3");handler1.handleRequest("UnknownRequest");}
}
运行结果
ConcreteHandler1 handled the request.
ConcreteHandler2 handled the request.
ConcreteHandler3 handled the request.

责任链模式总结

责任链模式通过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使得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请求沿着处理链传递,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这样,责任链模式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式来处理请求。
责任链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
降低耦合度。一个对象无需知道是哪个对象处理其请求。
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可以通过增加新的处理者来扩展系统。
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式来处理请求。
缺点:
不能保证每个请求一定会被处理。请求可能会传递到链的末端而没有处理者处理它。
可能会影响性能,特别是当链条过长时,每个请求都需要从链头遍历到链尾。

应用场景

责任链模式适用于以下场景:
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某个请求,但具体处理者在运行时动态确定。
希望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
可以动态地指定处理请求的顺序。
通过责任链模式,可以灵活地组织请求的处理过程,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责任链模式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1.用户认证和授权:将用户的认证和授权环节抽象成一个个的处理器,并按照顺序组成一个责任链。当用户发送请求时,责任链中的处理器依次进行认证和授权操作。
2.日志记录:将日志记录的逻辑封装到多个处理器中,并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责任链。当需要记录日志时,请求会沿着责任链传递,每个处理器都可以选择是否记录日志以及记录的方式和内容。
3.异常处理:将不同类型的异常处理逻辑分别封装到不同的处理器中,并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责任链。当系统出现异常时,请求会沿着责任链传递,每个处理器都可以选择是否处理该异常以及如何处理。
4.数据校验:将不同类型的校验逻辑封装到不同的处理器中,并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责任链。当用户输入数据时,请求会沿着责任链传递,每个处理器都可以选择是否校验该数据以及如何校验。
5.请求过滤:将不同类型的过滤逻辑封装到不同的处理器中,并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责任链。当请求到达时,请求会沿着责任链传递,每个处理器都可以选择是否过滤该请求以及如何过滤。

http://www.lryc.cn/news/384216.html

相关文章:

  • 计算机图形学入门20:加速光线追踪
  • sys.stdin对象——实现标准输入
  • 嵌入式项目分享| 终极智能手表,全过程+全开源分享
  • 【Linux详解】进程的状态 | 运行 阻塞 挂起 | 僵尸和孤儿状态
  • MySQL添加外键约束经典案例
  • vue3监听器watch以及watchEffect的使用
  • modelsim做后仿真的一点思路
  • 如何获取特定 HIVE 库的元数据信息如其所有分区表和所有分区
  • 如何在 qmake(QtCreator)中指定 Mac 平台
  • day39动态规划part02| 62.不同路径 63. 不同路径 II 343. 整数拆分 (可跳过)96..不同的二叉搜索树 (可跳过)
  • 声场合成新方法:基于声波传播的框架
  • 鸿蒙文件操作事前准备
  • AI智能时代:ChatGPT如何在金融市场发挥策略分析与预测能力?
  • C#面:C#属性能在接口中声明吗?
  • 区块链的历史和发展:从比特币到以太坊
  • input()函数——输入
  • CST 时间格式减去八小时
  • 植物大战僵尸杂交版技巧大全(附下载攻略)
  • HTTPS 代理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 Mac安装多版本node
  • HTML静态网页成品作业(HTML+CSS)——动漫猪猪侠网页(4个页面)
  • 【机器学习300问】125、什么是双向循环神经网络(BRNN)?什么是深度循环神经网络(DRNN)?
  • 办公软件汇总
  • Docker 搭建 MinIO 对象存储
  • 主干网络篇 | YOLOv5/v7 更换骨干网络之 PP-LCNet | 轻量级CPU卷积神经网络
  • CubeFS - 新一代云原生存储系统
  • 推动多模态智能模型发展:大型视觉语言模型综合多模态评测基准
  • 深度学习31-33
  • Docker多种场景下设置代理
  • node 实现导出, 在导出excel中包含图片(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