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0 决策树基础

目录

1 绪论

2 模型

3 决策树面试总结

1 绪论

         决策树算法包括ID3、C4.5以及C5.0等,这些算法容易理解,适用各种数据,在解决各种问题时都有良好表现,尤其是以树模型为核心的各种集成算法,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决策树是一种树结构,从根节点出发,每个分支都将训练数据划分成了互不相交的子集。分支的划分可以以单个特征为依据,也可以以特征的线性组合为依据。决策树可以解决回归和分类问题,在预测过程中,一个测试数据会依据已经训练好的决策树到达某一叶子节点,该叶子节点即为回归或分类问题的预测结果。

        从概率论的角度理解,决策树是定义在特征空间和类空间上的条件概率分布。每个父节点可以看作子树的先验分布,子树则为父节点在当前特征划分下的后验分布。

        决策树中的每一条路径都对应是划分的一个条件概率分布. 每一个叶子节点都是通过多个条件之后的划分空间,在叶子节点中计算每个类的条件概率,必然会倾向于某一个类,即这个类的概率最大。

2 模型

2.1 ID3

  1. 信息熵:信息熵用来度量样本集合的纯度。信息熵值越小,D 的纯度越高。

Ent(D) =-\sum_{k=1}^{K} p_{k} log_{2}p_{k}

  1. 信息增益:信息增益用来描述一次划分之后纯度的提升有多大。分裂节点前后不确定性提升了多少。 用不同的属性划分样本,会得到不同的信息增益。在 ID3 决策树算法中,我们取能使信息增益最大,即划分后纯度提升(不确定性降低)最大的属性作为当前决策树的划分属性。

Gain(D,A) = H(D) - H(D|A)

  1. 信息增益率(c4.5):使用信息增益当作 cost function 会对可取值数目较多的属性有所偏好,使用信息增益率可以减小这种偏好。添加一个权重,一个特征取值个数越多那么折算越大。折算系数就是特征的熵。

    -- IV 是属性 a 的固有值,a 的可能取值数目越多(V 越大),IV(a) 的值通常越大,信息增益率就会减小。显然信息增益率偏好可取值数目少的属性,不能直接使用它当作 cost function,在 C4.5 决策树算法中,先从侯选属性里找出信息增益高于平均值的属性们,再从中选取信息增益率最高的。

信息增益就是互信息。

       互信息: 描述的是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具体而言,互信息指获得一个随机变量后,观察另一个随机变量所获得的“信息量”。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6480255/article/details/112640356

互信息、交叉熵、KL散度等公式 信息量、熵、最大熵、联合熵、条件熵、相对熵、互信息,信息增益_熵和信息量-CSDN博客

3 决策树面试总结

ref : https://blog.csdn.net/Heitao5200/article/details/103762474

1 . 决策树和条件概率分布的关系?

决策树可以表示成给定条件下类的条件概率分布,P(A|B)。我们知道贝叶斯分类中采用贝叶斯定律以及条件独立假设,使用极大似然以及先验概率求得寻找能在当前输入X最大的概率y P(Y=y|X=x)。

2. 信息增益比相对信息增益有什么好处?

  • 使用信息增益时:模型偏向于选择取值较多的特征
  • 使用信息增益比时:对取值多的特征加上的惩罚,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校正。

3 ID3算法—>C4.5算法—> CART算法

ID3:

  1. ID3算法没有考虑连续特征,比如长度,密度都是连续值,无法在ID3运用。这大大限制了ID3的用途。
  2. ID3算法采用信息增益大的特征优先建立决策树的节点,偏向于取值比较多的特征;
  3. ID3算法对于缺失值的情况没有做考虑;
  4. ID3算法没有考虑过拟合的问题;

C4.5:

  1. 连续的特征离散化
  2. 使用信息增益比
  3. 通过剪枝算法解决过拟合;

C4.5算法常选择后剪枝的方法消除决策树的过度拟合

C4.5的不足:

  1. C4.5生成的是多叉树
  2. C4.5只能用于分类,如果能将决策树用于回归的话可以扩大它的使用范围。
  3. C4.5由于使用了熵模型,里面有大量的耗时的对数运算,如果是连续值还有大量的排序运算

CART算法:(二叉树)

  1. 可以做回归,也可以做分类,
  2. 使用基尼系数来代替信息增益比
  3. CART分类树离散值的处理问题,采用的思路是不停的二分离散特征。
  4. CART剪枝分为预剪枝和后剪枝两种主要方式;

4 决策树怎么防止过拟合?

  1. 预剪枝(提前停止):控制深度、当前的节点数、分裂对测试集的准确度提升大小
  2. 限制树的高度,可以利用交叉验证选择
  3. 利用分类指标,如果下一次切分没有降低误差,则停止切分;
  4. 限制树的节点个数,比如某个节点小于100个样本,停止对该节点切分
  5. 后剪枝(自底而上):生成决策树、交叉验证剪枝:子树删除,节点代替子树、测试集准确率判断决定剪枝。在决策树构建完成之后,根据加上正则项的结构风险最小化自下向上进行的剪枝操作. 剪枝的目的就是防止过拟合,是模型在测试数据上变现良好,更加鲁棒。

5 如果特征很多,决策树中最后没有用到的特征一定是无用吗?

不是无用的,从两个角度考虑:

  1. 特征替代性,如果可以已经使用的特征A和特征B可以提点特征C,特征C可能就没有被使用,但是如果把特征C单独拿出来进行训练,依然有效
  2. 决策树的每一条路径就是计算条件概率的条件,前面的条件如果包含了后面的条件,只是这个条件在这棵树中是无用的,如果把这个条件拿出来也是可以帮助分析数据.

6 .决策树的优缺点?

优点:

  1. 简单直观,生成的决策树很直观。
  2. 基本不需要预处理,不需要提前归一化,处理缺失值。
  3. 使用决策树预测的代价是O(log2m)O(log2m)。 m为样本数。
  4. 既可以处理离散值也可以处理连续值。很多算法只是专注于离散值或者连续值。
  5. 可以处理多维度输出的分类问题。
  6. 相比于神经网络之类的黑盒分类模型,决策树在逻辑上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7. 可以交叉验证的剪枝来选择模型,从而提高泛化能力。
  8. 对于异常点的容错能力好,健壮性高。

缺点:

  1. 决策树算法非常容易过拟合,导致泛化能力不强。可以通过设置节点最少样本数量和限制决策树深度来改进。
  2. 决策树会因为样本发生一点点的改动,就会导致树结构的剧烈改变。这个可以通过集成学习之类的方法解决。
  3. 寻找最优的决策树是一个NP难的问题,我们一般是通过启发式方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可以通过集成学习之类的方法来改善。
  4. 有些比较复杂的关系,决策树很难学习,比如异或。这个就没有办法了,一般这种关系可以换神经网络分类方法来解决。
  5. 如果某些特征的样本比例过大,生成决策树容易偏向于这些特征。这个可以通过调节样本权重来改善。
http://www.lryc.cn/news/329453.html

相关文章:

  • Linux速览(2)——环境基础开发工具篇(其一)
  • AWS SES发送邮件时常见的错误及解决方法?
  • 视频基础学习三——视频帧率、码率与分辨率
  • Spring(详细介绍)
  • Kettle使用
  • 互联网摸鱼日报(2024-04-01)
  • pnpm比npm、yarn好在哪里?
  • 大前端-postcss安装使用指南
  • 全局UI方法-弹窗三-文本滑动选择器弹窗(TextPickDialog)
  • LibreOffice 将word,excel,PowerPoint文件转换PDF
  • 鱼眼相机的测距流程及误差分析[像素坐标系到空间一点以及测距和误差分析]
  • 谈谈Python中的列表、元组、字典和集合的主要区别和用法
  • 【WPF应用24】C#中的Image控件详解与应用示例
  • CTF题型 php://filter特殊编码绕过小汇总
  • 【嵌入式智能产品开发实战】(十二)—— 政安晨:通过ARM-Linux掌握基本技能【C语言程序的安装运行】
  • 网络编程的学习1
  • spark log4j日志文件动态参数读取
  • 设计模式,装修模式,Php代码演示,优缺点,注意事项
  • ubuntu下vscode ctrl+tab松开ctrl后不自动选中文件
  • 【云开发笔记No.19】关于中台架构(1)
  • 对于提高Web安全,WAF能有什么作用
  • Go 源码之 gin 框架
  • BM19 寻找峰值(二分查找)
  • 4.数组和切片【go】
  • Abaqus周期性边界代表体单元Random Sphere RVE 3D (Mesh)插件
  • 家庭记账本(源码+文档)
  • 深度学习评价指标(1):目标检测的评价指标
  • jmeter性能压测的标准和实战中会遇到的问题
  • 6-82 求链式线性表的倒数第K项
  • CDH集群hive初始化元数据库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