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常见的IO模型 BIO/NIO/AIO 、DIO、多路复用等IO模型
文章目录
- 一、前言
- 1. 什么是IO模型
- 2. 为什么需要IO模型
- 二、常见的IO模型
- 1. 同步阻塞IO(Blocking IO,BIO)
- 2. 同步非阻塞IO(Non-blocking IO,NIO)
- 3. 异步非阻塞IO(Asynchronous IO,AIO)
- 4. 直接内存IO(Direct IO,DIO)
- 三、IO多路复用
- 四、其他补充
- 参考文档
聊聊常见的IO模型 BIO/NIO/AIO/DIO、IO多路复用等IO模型
一、前言
1. 什么是IO模型
IO模型是指在进行输入输出操作时,系统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方式。它描述了程序如何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的收发。
2. 为什么需要IO模型
在计算机系统中,IO操作是相对较慢的,而应用程序通常需要频繁进行IO操作。不同的IO模型可以提供不同的处理方式,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二、常见的IO模型
1. 同步阻塞IO(Blocking IO,BIO)
- 基本概念和原理:应用程序发起IO操作后,会一直阻塞等待直到数据完全传输或发生错误。
- 优点:简单易用,编程模型直观。
- 缺点:每个IO操作都会阻塞线程,无法提高系统并发能力。
- 应用场景:适用于连接数较少且并发要求不高的场景。
2. 同步非阻塞IO(Non-blocking IO,NIO)
- 基本概念和原理:应用程序不再阻塞等待IO操作的完成,在IO操作返回前可以进行其他任务。
- 优点:可以在等待IO操作的同时处理其他任务,提高系统并发能力。
- 缺点:程序需要不断轮询IO操作的状态,会造成CPU资源浪费。
- 应用场景:适用于连接数较多且并发要求较高的场景。
3. 异步非阻塞IO(Asynchronous IO,AIO)
- 基本概念和原理:应用程序发起IO操作后,不需要阻塞等待,而是继续进行其他任务,当IO操作完成后会通知应用程序。
- 优点:可以在等待IO操作的同时处理其他任务,且无需不断轮询IO操作的状态。
- 缺点:编程模型较复杂。
- 应用场景:适用于高并发的场景,如服务器端编程。
4. 直接内存IO(Direct IO,DIO)
- 基本概念和原理:直接将数据从磁盘读取到应用程序所使用的内存空间,而不需要经过操作系统内核缓冲区。
- 优点:减少数据的拷贝次数,提高读写性能。
- 缺点:需要操作系统支持,适用性较低。
- 应用场景:适用于大文件读写等高性能要求的场景。
三、IO多路复用
-
多路复用的概念和原理:多路复用是在一个线程内同时监听多个IO事件,当有事件发生时,将其所对应的任务分发给不同的处理单元进行处理。
-
select模型:通过select函数监听多个IO事件,当有事件发生时返回,适用于连接数较少的场景。
-
poll模型:与select模型类似,但使用了一个链表结构来管理事件,适用于连接数较多的场景。
-
epoll模型:通过epoll机制来监听IO事件,采用回调机制来处理事件,适用于高并发的场景。
-
kqueue模型:类似于epoll模型,但在Unix-like系统中使用,适用于高并发的场景。
-
优缺点比较:各模型在性能、可伸缩性、易用性等方面有不同的优缺点。
-
应用场景:不同的IO多路复用模型适用于不同的场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型。
四、其他补充
- 阻塞与非阻塞的区别:阻塞指的是应用程序调用IO操作后,一直等待IO完成;非阻塞指的是应用程序调用IO操作后,可以进行其他任务而不等待IO完成。
- 同步与异步的区别:同步指的是应用程序调用IO操作后,需要等待IO完成;异步指的是应用程序调用IO操作后,不需要等待IO完成。
- 各种IO模型的适用场景比较:根据应用程序的需求,选择合适的IO模型可以提高系统性能和并发能力。